敦煌通联站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c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联站简介
  
  《中华奇石》敦煌通联站,位于著名的敦煌商业古玩奇石工艺品一条街(俗称夜市)上的九色鹿石馆内。近年来,敦煌奇石产业发展迅猛,由十多年前的零星捡石者发展到现在数千奇石爱好者。在一条街上,林立的奇石店铺就能说明市场的红火。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敦煌奇石》播出后,更掀起了全民爱石热。同时当地政府也非常关注奇石这个新兴文化产业,在“打造敦煌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中,建立奇石市场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敦煌奇石资源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戈壁石(风砺石)、画面石、硅化木、玛瑙、水晶、钟乳石、矿物晶体等各类奇石在敦煌独特而神秘的文化背景下更加异彩纷呈,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石友前来寻宝。《中华奇石》也已加入向往敦煌的队伍,带您走近敦煌奇石,感受那深邃的文化底蕴。
  
  通联意见箱
  
   1、《中华奇石》从印刷到装帧目前在国内都属一流水平,能否增加《中华奇石》简易手提袋,便于购书携带及保护书;增加精美书签,每期推出一块美石;举行招商活动,我们将大力支持。
  2、希望发行邮寄速度更快、更准确,做到收件回访。
  
  通联茶话——敦煌奇石 风生水起
  
  站长:目前敦煌玩石人热情高涨,每年新增数十家石馆,民间藏家藏石不乏精品。而敦煌旅游的特殊地位使敦煌奇石地下交易量非常大,近几年,敦煌奇石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非常需要建立一个集中、高端、有品位的专业市场以供越来越多的奇石爱好者选择。
  杨瑜:较内地其它地区敦煌玩石头起步晚些,但敦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南接格尔木昆仑玉产地,西北连新疆和田玉产地,东望酒泉嘉峪关。在敦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完全可以形成西北最有影响力的奇石、玉石集散地之一,把敦煌奇石作为敦煌旅游资源的第五张名片。
   张玉鋆:敦煌玩石人大多喜欢风砺石,近些年,随着对画面石的更多了解,关注的人比以前多了。目前正在敦煌文化产业园核心区筹建敦煌奇石宝玉城,把全国很多优秀石种通过敦煌这个国际旅游窗口推出去。期待更多的石商、玉商来加入到敦煌奇石宝玉城,实现产业梦想。
  樊国栋:敦煌虽深处大陆腹地,但为国内外游客神往之地,凭借《中华奇石》在全国石头圈的影响力,外加“敦煌”这个金字招牌,该地方宝玉石产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需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华奇石》多做主题活动。希望杂志在目前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再上一个台阶,让更多的圈外人了解圈里的人和事。
  殷毅:玩石头有瘾,以前常常自己开车到敦煌党河里捡石头,现在基本上是看上好的就买,因为眼光越来越好。尤其看了最近几期的《中华奇石》杂志,关注了与敦煌奇石几乎一样的新疆奇石,感觉自己提升很快,感谢《中华奇石》杂志社, 同时也期望尽早建立敦煌奇石宝玉城。
  
  敦煌文化艺术产业园航母启动
  奇石珍宝舰队蓄势待发
  《中华奇石》杂志敦煌通联站供稿
  
  世界旅游名城敦煌市文化艺术产业园于2009年5月揭牌成立,这标志着敦煌文化产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敦煌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甘肃省委、省政府2009年“打敦煌牌、走开放路”的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也是敦煌全力打造“艺术之都”的体现。敦煌文化艺术产业园区主要进行“一圈一带四区七基地”建设(既以沙州镇为中心,向南辐射杨家桥乡,形成敦煌文化艺术产业圈,以敦月公路文化产业带、敦煌影视城,鸣沙山、月牙泉和阳关、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等为中心,建设风格各异的敦煌文化艺术开发,西部影视拍摄,文化体育休闲,边关文化体验四个区,着力培育和建设敦煌艺术演艺和培训基地,艺术道具生产基地,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销售基地,名家名人采风和艺术创作基地,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基地,以文化艺术为元素的敦煌服饰展示基地,动漫和沙画产品制作基地)。
  大规模高起点地建设敦煌文化艺术产业示范园,对敦煌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充分利用和整合敦煌文化资源优势,聚集文化生产要素,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敦煌奇石协会会长翟福林,常务副会长杨瑜等协会领导强调指出,要借助敦煌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航母启动的有利时机,把筹建敦煌奇石珍宝展销市场的开发工作并入敦煌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充分发挥市场杠杆的作用,做大做强敦煌奇石珍宝市场。
  新一届市委、政府倡导“魅力敦煌,艺术之都”的文化主题旋律,敦煌奇石产业将健康高速发展。在全体会员合力支持与努力下,敦煌奇石必会更上一个台阶。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敦煌奇石》专题片播出后,更使敦煌奇石广为人知,蜚声海内外。
  敦煌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区位和地域优势都非常明显,奇石资源分布广泛。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敦煌戈壁石(风凌石)、画面石、硅化木、玛瑙、水晶、钟乳石、矿物晶体等各类奇石形态万千,色彩斑斓,质腻纹显,意韵深远,天下闻名,受到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石友的热捧以及日本、韩国、欧美等外宾的青睐。
  在新的征程中,敦煌奇石协会要在开发建设敦煌文化艺术产业示范园区的大背景下,在协会班子的带领下,共克时艰,共创美好未来。敦煌奇石协会全体会员热忱欢迎海内外与石结缘之士,来敦煌投资、兴业、旅游、观景、赏石。
其他文献
郑板桥(1693-1765年)治印,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文。一生饱读诗书、遍访人文遗迹。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政十二年后,已六十一岁的郑板桥因清刚耿介、孤傲不羁被诬陷而辞官。离任之时作画并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表达了他对皈依自然的憧憬。  郑板桥重回扬州,从此绝仕途,以卖画为生。诗朋画友纷纷来会,同为扬州八怪的李葂为迎接板桥
期刊
象征皇权的玉玺,始于秦始皇,没于末代皇帝溥仪,在两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数隐数现,目睹了权利纷争,见证了朝代更迭,素来保持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  此黄龙玉雕件,石色蜜黄,均匀细腻;底座方得尊贵大气,有稳坐江山之势;精美的祥云纹彰显中国元素,寓意着龙气回旋。汉蔡邕《独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螭虎,身形如虎,为螭与虎的复合体,有龙虎之意。它鳞甲遍身,角坚爪利,蹲伏玉玺之上,仿佛勇猛的将
期刊
此风凌石最出众的地方在其整体石基上突出的三层玉片,这是引发想象的关键。  底部三分之一处伸展而出的平台,如刀切般,适合小坐休憩;上部三分之一处一层薄峭飞出,通透莹润,带着飞扬的轻灵;石顶有一顶柔软的“帽”,“帽”的左沿还有一点卷翘,如风回雪卷浪涌。  此石整体已经玉化,这三层变化在风凌石的玉润风神、凛凛风骨中表现出自由飞扬的意味:铺陈在眼前的是高天上的一朵洁白的云?是东海边几叠澎湃的浪?还是雪山上
期刊
莲花朵朵待绽,莲叶如擎如盖,清香中,南海观音闭目、弹指、念念有词。净水瓶中圣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水花翻卷着,追逐着,欢快地流向人间。  莲为圣洁之花,是佛的象征,素与观音同在。瓶中圣水栖息着观音的慈悲心肠,浸润之处,枯木复发、苍生受泽。此黄龙玉雕件在莲姿摇曳、圣水潺潺和弹指的灵动间,使人领略到一种宁静淡泊、超然脱俗、慈悲济世的佛家精神意蕴。
期刊
“粗制滥造”的胶泥碗,盛满晶莹细腻的白米饭;随意搭配的玉米花,也摆出了“米”的方块字形。每方石都有专属的潜台词,故欣赏其形色的同时,难免顺带着琢磨其“寓意”。  忽然想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一句。工于纪实的杜甫名在回忆开元盛况,实是对“今非昔比”的无奈怅叹。而转过头来,出现在和平年代、富贵人家的这碗“饭”,或许正是托古人遗愿——珍视得来不易的富足吧。
期刊
七分天工,三分人意,一尊寿星翁便俨然而出了。色彩主次点染调和,分出红额白须,既有寿星品相,又有“鸿运当头”的吉祥寓意。草花遍布成加身锦袍,更显出宽头饱额,头身比例合理又夸张,正是寿星之相。这诸妙可得的七分天工,辅以玲珑松鹤流云座和精致龙头杖,“寿星”的形象便灵现于眼前,这三分人工却有不可忽视的画龙点睛之效。世人尊老重孝,意欲长生的本愿自是不言而喻的了。
期刊
瑶王是瑶族人的始祖,以云南本地出产的黄龙玉来表现似乎更加切题。此雕件巧妙地运用了黄龙玉中的这部分乌鸦皮,采用随形巧雕的方法,刻画出一位极富沧桑感的老人头像:额头厚厚的褶皱年轮般清晰,高高的鼻梁、阔厚的嘴唇、浓密的眉须,慈祥且稍露喜色的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天真,还有那看一眼便不会忘记的眼神……明黄部分则围绕黑色的脸部,做简单的随形处理,成了老人的头巾,更见少数民族特色。精湛的技法,巧妙的处理,令人对瑶
期刊
灰色石胆把古铜色的筋肌撑出一“V”形裂纹,圆圆鼓鼓,要撑破一般,这是石形呈现出的生命力。谁也不知道鼓胀的石胆下一刻会有什么变化,会开出一朵鲜艳的花?还是会蹦出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不知道所以有吸引力。就如这色的朴雅与形的张力的对比,形成了审美上的张弛,色是表,形是神,一静一动,让人思绪奔涌。  细品这欲喷薄欲绽放的一瞬,心底的一丝丝悸动也愈长愈葳蕤,就如极静极简的石,幻化出的大千世界。
期刊
赵成信,河北曲阳人,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河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改革开放之初创办信达石材雕刻厂,后致力于民俗文物的收藏,创办了“中国曲阳民俗博物馆”和“集古斋石馆”,馆名由文化部原部长贺敬之书写;藏石近千余方,多次携石参展,其藏品多次被评为金奖、一等奖,两次作为特约专家参加省级以上鉴评活动;赏石理论丰富,见解老道,是河北赏石界领军人物之一。  其座右铭是:人的一生不在于当
期刊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熟悉的童年歌谣,伴着老虎鞋、老虎帽、老虎枕的记忆,如此乡土,如此真切。2007年6月,本刊编辑前往西宁做青海石种的专题,有幸在青海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吴志超家中看到了一方黄河石的《老虎枕》,立刻想起了这首童谣的旋律,不禁觉得异常亲切。此石标准体量,圆整光滑,水洗度高。石纹绯红,色彩鲜艳,更难得的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