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xiao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征皇权的玉玺,始于秦始皇,没于末代皇帝溥仪,在两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数隐数现,目睹了权利纷争,见证了朝代更迭,素来保持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
  此黄龙玉雕件,石色蜜黄,均匀细腻;底座方得尊贵大气,有稳坐江山之势;精美的祥云纹彰显中国元素,寓意着龙气回旋。汉蔡邕《独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螭虎,身形如虎,为螭与虎的复合体,有龙虎之意。它鳞甲遍身,角坚爪利,蹲伏玉玺之上,仿佛勇猛的将士,守护着江山社稷。
其他文献
玩石人或化石收藏爱好者,不应总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引人注目的脊椎动物化石上,应该适当关注一下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云南华宁县盘溪镇东山泥盆纪地层中就含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这里应该是实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最好课堂。  化石出现的规律是:坚硬的大块岩石中化石较少,且不容易采集;松软的泥土状泥灰岩,以及泥灰岩附近的土坡、种玉米的旱地里化石较多
期刊
桂良、建纬,父子皆爱石。  建纬13岁,当是石界中的小丁丁,把他的藏石放在这样的显要页面,有三层意旨:  一、他的藏石确实好。  二、肯定与鼓励是提升情趣的捷径。  三、坚定他爱石的信心,是石界的希望。    吾辈赏石,多缘生计,实乃“形”下之行。与世与时名利之使,不得不为也。  建纬爱石,从石上看到的已不再是我们的欲望,而是美的自然与美的心灵,所以当他们这一代成为石界主流时,我创办《中华奇石》的
期刊
滦河,河北省第一大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由大小五百多条支流汇集而成,流经河北、内蒙两省区,跨三市十三个县,全长878公里,从昌黎、乐亭县交界处流入渤海;滦河流域分布着大小山川近百条,均属燕山山脉。耸立的群山、纵横的沟壑,造就了滦河丰富的奇石资源,既有化石、矿物晶体,又有造型生动图纹丰富的滦河卵石。这些奇石以质、形、色、纹、意俱全独树一帜,在浩瀚的中华奇石中自成一族,充分展示了它们婀娜多姿
期刊
藏者将此石看作元宝,并精心配制了堆满元宝和铜钱的底座。石的质色决定了它的奢华,而底座又衬托了它的富丽。黄色的元宝托着白的底色,点缀着黑的纹彩,三色配合,就是一幅画,华贵而不失蕴藉,令人思古;底座的铜钱元宝,不是笨拙地堆砌,而是有镂空有错落,轻巧托起石头,给“元宝”收了个腰,更强化了石形的优点。  底座与石头的配合,让“元宝”成为心头宝,不得不说“穿衣戴帽”在赏石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期刊
世人都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有些是实实在在可以实现的,有些却是想象中的。之所以某些想象的物事常被人追逐,许是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更能带给人身心的愉悦与精神的慰藉吧。  比如眼前的葡萄玛瑙“天女散花”。瘦瘦纤纤的石体,端端被细琢巧雕的红木层云座儿托举似在空中,宛如临风而舞的女子,背上花篮满得似要越过高高的发髻,而她却只顾着手中如絮如棉的花瓣儿随风散落,似口中念念有词:“结习未尽,固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
期刊
体量着实不小的葡萄玛瑙,以形取胜。流线的身形引领观者的目光不由得随之游动;至后三分之一处逐渐收束,形成单刀形的尾,正是游曳时摆动的瞬间,显出十足的力道;微凹的鱼嘴和稍凸的鱼眼,以及亮晶晶的背鳍,都是此石的看点;散布的绯红恰到好处地透出几许喜悦。  藏者以“摇头摆尾”命名,将石的动态一语道出,较之常见的“年年有余”、“鱼跃”等更能突出此石本身的特色,且灵动鲜活,不拘囿人的思维,给观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期刊
洪勇,云南省昭通市人,巧家奇石协会副会长。也许是与其从事的交通警察工作有关,抑或是性格中豪放与稳健并重的特点,练就了他敏锐独特的眼光。石如其人,稳重之中透着豪气。而立之年,拥有了深厚的赏石理论功底。深知赏石理论应是集美学、地质学、文学、佛、儒、道家学说等为一体的又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笃信“人有多深,石有多深”的理念,遵循“藏物不如藏知”的信条,养就“得之随缘,心无增减”的心态。于是觅石的山野之乐、
期刊
身为巧家县交通规费征费所所长的赵声华,痴迷于石头的诗情画意和哲理禅思。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他还想为奇石做点贡献。于是,陆续有了几个职务:云南省观赏石协会会员,巧家奇石协会、巧家奇石商会副会长,石语阁奇石馆馆长。  百余枚、数十吨的精品藏石,不仅得到当地石友的广泛好评,凸显了他独到的眼光,更让人从中感受到他收藏于斯、感悟于斯,寄情于斯的沉醉。  而他自己的感悟是:人与石结缘,其行也端,其心也善,其情也
期刊
有风吹雨打的痕迹,有摔滚后的磨练,有江河浸润的圆滑,不具象却已然精致。整块树化玉历经亿万年的磨练,洁白已经渗入石肤。不矫揉,不造作,白得圣洁、大气,白得真诚、实在。这样全身瓷白的树化玉实属少见,出落得纯粹,不掺杂一丝杂质,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没有过多的修饰,要的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气质。
期刊
郑板桥(1693-1765年)治印,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文。一生饱读诗书、遍访人文遗迹。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政十二年后,已六十一岁的郑板桥因清刚耿介、孤傲不羁被诬陷而辞官。离任之时作画并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表达了他对皈依自然的憧憬。  郑板桥重回扬州,从此绝仕途,以卖画为生。诗朋画友纷纷来会,同为扬州八怪的李葂为迎接板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