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技术让电影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以至于难以定义。探讨数字技术的寄生性、同质性、虚无性以及数字技术与纪录片真实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电影,将虚构影像作为真实存在带入其中。
关键词:数字技术;寄生性;同质性;虚无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技术的“寄生性”(模拟性)
首先,数字技术的“寄生性”(模拟性)决定了它的非独立性。数字就是用数学的方式对电子进行描述。由于电子很小,携带的信息较少,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对它进行描述,描述之后就可以成为数字传播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数字技术和电视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在传输过程中,过去的电视通过电子来传输。尽管这种物质非常小,能够通过电来传播,但它毕竟还是物质。在传播的过程中,只要它有物质属性便会受到限制,比如说一根电线的横截面面积限制了可以传输电子的数量。但到了数字化的世界,用0和1两种符号来描述电子,因此从理论上讲,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物质通过电路,它是一种光的信号。当把这个信号传到终端的时候,因为每一个电子的信息都在,所以只要給出电子,将这些信息重新赋予电子,就可以把原始端的图像呈现出来。中间传输的阶段是数字的,但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物质的。电缆最多只有三根线来传输,而光缆内部有几百上千根光纤,于是单位光缆可以传输的信息量远远超过电缆,数字技术可以传输的信息量远远超过电视。
由照相机的模拟图像可以看出,照相机的前端是一个镜头,人物的成像投在底片上。过去是胶片,光图投在化学物质上,和化学物质产生反应。冲洗出来之后得到底片。数字技术就是用一种其他的材料替代了胶片。这种材料通常是ccd或者cmos,有光电感应能力,当光信号打到材料上的时候,它可以自动地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有了这种电子信号之后,数字照相机里只要有一个程序读解这些电子带有的信息,就可以传输,重新合成数字照片。数字照相的影像和传统照相的影像是一样的。数字技术不能独立地构成形象,它必须有一个前端,或者是照相机的光图,或者是铅笔画出来的线条,总是要有一个传统媒体的前端,才能完成它的职责。
数字技术产生了三维动画,但很多人认为三维动画在模拟物质,没有物质本身跟人的亲近性。最敏感的是创作者,他们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要尽量地使用物质本身。因此,在数字技术大行其道的时候,传统偶动画片依然成立。物质做的东西跟数字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曾有一个工作人员讲到,用光打在用硅胶做的偶人上的效果是非常真实的,用数字就做不出这个效果。他们也用数字技术,但是数字技术是为物质性的动画服务的。数字技术是不能完全独立对事物进行处理的,数字技术的寄生性只能在传统媒体之下进行工作。
二、数字技术的同质性
数字技术的第二个特性——“同质性”。数字技术的同质性可以超越相对其物质的属性。在过去传统媒体做不到的情况下,很多东西它可以做到。同质性是说不论什么样的艺术特性和品质,只要被数字化之后,便都成为了一样的东西。同质化的好处在于物体原有的物质特性被消除之后,原来彼此间的沟壑山峦便都消失了。偶类片原本具有的坚硬材质的特点,动画片原本具有的二维平面描绘三维空间的困难,在同质化之后被一笔勾销了。动画片和偶类片所依赖的物质本性,在数码化以后不复存在,物质本身的约束和局限也不复存在,都变成了0和1的描述之物。比如《阿凡达》中的人物造型,是人和猫的合成。自然情况下是很难合成的,在数字化的情况下就变得异常容易了。
三、数字技术的虚无性
数字技术的第三个特点:“虚无性”。数字技术可以混淆观感,但是无法替代实在。虚无性指数字无法触及可见的物质世界,也无法对任何物质性的事物进行传播。只能在人工信号的层面合成人类想象的世界。因此不会有人类社会的约束和禁忌。这可以分成物理的和社会的两个产物:在物理层面上不再有地心引力的束缚,人们可以飞翔腾跃;在社会层面上,人也可以不再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在游戏空间杀人越货,无所不能。从虚无性来讲,数字技术可以不顾忌物质世界或者人类世界的一些禁忌。但虚无性既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坏处是使人们提出了关于现在的世界是拟像的社会的质疑,后期的存在使世界不再具有“实在”。而好处也正是因为它不具有实在性,使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规避现实生活中有危险的东西。例如《天才少年》的故事中爷爷在开飞行模拟器的片段来表现虚拟性的优点:通过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和真实的完全一样,但是却没有危险性数字本身的虚无性规定了它不能取消任何东西,那是它赖以生存的处所,如同灵魂不能取消身躯。所以数字技术不能取消任何实在的事物,更不能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唯一能做的是混合两者的特点(同质性),这样的混合是以两者存在的差别为前提的。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别被取消了,那“混合”也就失去了可能性。因为对于数字技术来说这是“无米之炊”。
四、数字技术与记录片的关系
造假和媒介属性是无关的,要看出发点。任何媒介都无法避免造假,既不是纪录片影像媒介独特的问题,也不是数字技术独特的问题,而是人类的伦理问题。即便是在没有数字技术的年代,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造假本身和技术没有太大关系,数字技术只是降低了造假的门槛。任何技术与“造假”这样的人类行为没有关系,数字技术也不例外,过去的造假成本高昂,因此造假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数字技术只是将造假成本降低到了任何人都能够操作实行。因此,维护公众利益成为了立法的责任,比如对于商业造假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造假却没有公认的标准,一些国家有相关的立法,但目前我国没有,因此纪录片的造假在我国会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没有问责,造假便成为了无可避免的现象,因为资本无孔不入,通过造假如果能够获利(提高收视率),便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徐立虹.数字媒体时代的巴赞电影理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3):5-11
(2)李勇.电影技术逇维度——由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说开去[J].当代电影,2017(04):158-161
作者介绍:李心怡(1993——),安徽黄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
关键词:数字技术;寄生性;同质性;虚无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技术的“寄生性”(模拟性)
首先,数字技术的“寄生性”(模拟性)决定了它的非独立性。数字就是用数学的方式对电子进行描述。由于电子很小,携带的信息较少,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对它进行描述,描述之后就可以成为数字传播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数字技术和电视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在传输过程中,过去的电视通过电子来传输。尽管这种物质非常小,能够通过电来传播,但它毕竟还是物质。在传播的过程中,只要它有物质属性便会受到限制,比如说一根电线的横截面面积限制了可以传输电子的数量。但到了数字化的世界,用0和1两种符号来描述电子,因此从理论上讲,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物质通过电路,它是一种光的信号。当把这个信号传到终端的时候,因为每一个电子的信息都在,所以只要給出电子,将这些信息重新赋予电子,就可以把原始端的图像呈现出来。中间传输的阶段是数字的,但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物质的。电缆最多只有三根线来传输,而光缆内部有几百上千根光纤,于是单位光缆可以传输的信息量远远超过电缆,数字技术可以传输的信息量远远超过电视。
由照相机的模拟图像可以看出,照相机的前端是一个镜头,人物的成像投在底片上。过去是胶片,光图投在化学物质上,和化学物质产生反应。冲洗出来之后得到底片。数字技术就是用一种其他的材料替代了胶片。这种材料通常是ccd或者cmos,有光电感应能力,当光信号打到材料上的时候,它可以自动地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有了这种电子信号之后,数字照相机里只要有一个程序读解这些电子带有的信息,就可以传输,重新合成数字照片。数字照相的影像和传统照相的影像是一样的。数字技术不能独立地构成形象,它必须有一个前端,或者是照相机的光图,或者是铅笔画出来的线条,总是要有一个传统媒体的前端,才能完成它的职责。
数字技术产生了三维动画,但很多人认为三维动画在模拟物质,没有物质本身跟人的亲近性。最敏感的是创作者,他们提出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要尽量地使用物质本身。因此,在数字技术大行其道的时候,传统偶动画片依然成立。物质做的东西跟数字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曾有一个工作人员讲到,用光打在用硅胶做的偶人上的效果是非常真实的,用数字就做不出这个效果。他们也用数字技术,但是数字技术是为物质性的动画服务的。数字技术是不能完全独立对事物进行处理的,数字技术的寄生性只能在传统媒体之下进行工作。
二、数字技术的同质性
数字技术的第二个特性——“同质性”。数字技术的同质性可以超越相对其物质的属性。在过去传统媒体做不到的情况下,很多东西它可以做到。同质性是说不论什么样的艺术特性和品质,只要被数字化之后,便都成为了一样的东西。同质化的好处在于物体原有的物质特性被消除之后,原来彼此间的沟壑山峦便都消失了。偶类片原本具有的坚硬材质的特点,动画片原本具有的二维平面描绘三维空间的困难,在同质化之后被一笔勾销了。动画片和偶类片所依赖的物质本性,在数码化以后不复存在,物质本身的约束和局限也不复存在,都变成了0和1的描述之物。比如《阿凡达》中的人物造型,是人和猫的合成。自然情况下是很难合成的,在数字化的情况下就变得异常容易了。
三、数字技术的虚无性
数字技术的第三个特点:“虚无性”。数字技术可以混淆观感,但是无法替代实在。虚无性指数字无法触及可见的物质世界,也无法对任何物质性的事物进行传播。只能在人工信号的层面合成人类想象的世界。因此不会有人类社会的约束和禁忌。这可以分成物理的和社会的两个产物:在物理层面上不再有地心引力的束缚,人们可以飞翔腾跃;在社会层面上,人也可以不再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在游戏空间杀人越货,无所不能。从虚无性来讲,数字技术可以不顾忌物质世界或者人类世界的一些禁忌。但虚无性既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坏处是使人们提出了关于现在的世界是拟像的社会的质疑,后期的存在使世界不再具有“实在”。而好处也正是因为它不具有实在性,使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规避现实生活中有危险的东西。例如《天才少年》的故事中爷爷在开飞行模拟器的片段来表现虚拟性的优点:通过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和真实的完全一样,但是却没有危险性数字本身的虚无性规定了它不能取消任何东西,那是它赖以生存的处所,如同灵魂不能取消身躯。所以数字技术不能取消任何实在的事物,更不能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唯一能做的是混合两者的特点(同质性),这样的混合是以两者存在的差别为前提的。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别被取消了,那“混合”也就失去了可能性。因为对于数字技术来说这是“无米之炊”。
四、数字技术与记录片的关系
造假和媒介属性是无关的,要看出发点。任何媒介都无法避免造假,既不是纪录片影像媒介独特的问题,也不是数字技术独特的问题,而是人类的伦理问题。即便是在没有数字技术的年代,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造假本身和技术没有太大关系,数字技术只是降低了造假的门槛。任何技术与“造假”这样的人类行为没有关系,数字技术也不例外,过去的造假成本高昂,因此造假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数字技术只是将造假成本降低到了任何人都能够操作实行。因此,维护公众利益成为了立法的责任,比如对于商业造假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造假却没有公认的标准,一些国家有相关的立法,但目前我国没有,因此纪录片的造假在我国会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没有问责,造假便成为了无可避免的现象,因为资本无孔不入,通过造假如果能够获利(提高收视率),便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徐立虹.数字媒体时代的巴赞电影理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3):5-11
(2)李勇.电影技术逇维度——由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说开去[J].当代电影,2017(04):158-161
作者介绍:李心怡(1993——),安徽黄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