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在当年洪秀全称天王的大瑶山余脉——东乡,这里聚居着壮、汉两族的人民,壮族人说壮话,汉族人说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麻盖”的汉语方言。因为世世代代在一起生产、生活,这里的人不管是汉族还是壮族,对这两种语言都可以运用自如。赶集的时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经常是左耳听到的是壮话,右耳听到的是“麻盖”话。
  要说这里什么时候的集日最热闹,当是农历七月初七和冬至这两个节日前的那个集日。这里有一个己经无从考究哪个年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壮族人过七月七,汉族人过冬至。
  这两个节来临前,街上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
  “记得啊,一定要去我家!”好客的主人总忘不了邀请亲戚朋友到自己的家里做客:壮族人邀请讲“麻盖”的汉族人到家里吃七月七,讲“麻盖”的汉族人邀请壮族人到家里吃冬至。如果受邀的人不去,会引起主人的不快,因为他会认为你对他的盛情不屑。所以,也经常听到这样充满喜悦的话:“好嘞,一定去!”或者是饱含歉意的话:“哎呀,我已经答应去别家了,明年才去你家,好吗?”
  节日那天,每家每户都有客人登门,因为不是赴红白喜事的酒宴,所以他们最多是手上拎些水果、肩上扛啤酒。客人当中有亲戚有朋友,也有亲戚朋友带来而主人不认识的人,不管是谁,来的都是客,好客的主人对每个进门的人都笑脸相迎。客人少的有一桌,多的有五六桌,客人越多主人越高兴,因为客人为他在村里挣足了面子。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一个邻居家里来了九桌客人,全村人津津乐道了许久。
  有一次,村里的一个阿伯去赶集,有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在街口和他聊了许久,还给他敬烟。村里人很奇怪,问他:“你认识这个干部啊?”阿伯笑着说:“他去年来我家吃七月七。”
  与其说我的乡亲们好虚荣,不如说他们真诚质朴。
  我们把这种去别人家做客称为“吃节”。所有菜肴从素到荤都是自产的,酒也是自酿的“农家乐”,绝对绿色环保。那天每家每户飘出来的,除了让人垂涎的美味,就是混淆着壮话和“麻盖”话的欢声笑语,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所以,虽然说“壮族七月七”“麻盖冬至”,但其实这两个节是两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它们把民族团结和睦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的阿松和一个汉族朋友因为一场误会闹了不愉快,两人都因为心存芥蒂而形同陌路。后来误会虽然消除,两人心里后悔不己,但很长一段时间谁都放不下脸面主动和好。有一年七月七到了,阿松站在门口迎接客人,突然,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是那个汉族朋友!那天,阿松和那个朋友喝了很多酒,喝得酩酊大醉,妻子埋怨他,他说:“我今天高兴啊!”
  汉族人的冬至比壮族人的七月七热闹,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并不是说壮族人没有汉族人好客,而是七月七受制于时节。七月七恰逢农忙“双抢”,请客的和做客的都想着那一亩三分地。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年七月七,姨妈来我家做客,还挽起裤脚下田帮我们插秧呢。这也说明了勤劳的乡亲们不管多么“好吃”,心里无论何时都还牵挂着生产。而冬至的时候已经是农闲了,主人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客人也可以安心放下锄头、扁担去赴宴了。所以,过冬至除了丰盛的菜肴,还有糯米、糍粑等风味食品。
  小的时候,物资贫乏,跟随大人去汉族人家吃节,或者他们到我们家里吃节,是我梦寐以求的事。现在物质丰富了,想吃什么已经不是问题,但吃节上依然宾朋滿座,依然热闹非凡。大概是因为平时大家都忙于生计而少见面,要趁着吃节聚一聚,互相说说贴心话吧。
  这不,刚来我家过七月七的一个汉族朋友拉着我的手说:“说好了,今年冬至你一定去我家。”
其他文献
每次回乡下老家经过小时候打勒尺的晒场,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当年游戏的欢乐场面。一个个满头大汗的小脑袋,黑黝黝的光膀子,天真无邪的可爱笑脸,再一次在我的眼前晃动,我的思绪便飞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乡下老家有两个可以打勒尺的地方,一个是旧时养猪场边上的晒场,另一个是我家门前的一块空地。老家的房子是古老的砖瓦结构,是祖辈们用勤劳和坚强意志筑起的刚柔并济的石头砖瓦房。历尽沧桑的石头和火砖相互依偎
期刊
如果我们再想回去  只能在夜里  那是一条黑暗寒冷的路  有如我们的前程  我们从外面风尘仆仆归来  只为见见我们的母亲  当车子碾碎一路的蛙声  卷起的微尘淹没在黑色里  我们望向车窗外的远山  乌黑,暗淡  寂寥,无光  我们会把远山的暗影  认作我们的远亲  有些亲人过早地离去  就像灯熄灭在夜里  无人察觉  我们回去  只因我们深知  那广阔无垠的夜里  始终有一盏灯为我们留着  始终有
期刊
刚刚进入农历五月,上思县明江市场己有一排排的凉粽摆卖。走近摊点,摊主就热情地招呼买“握”(壮话:凉粽):“我这凉粽是用凤凰山茶油树的木灰做的。”“我家在十万大山里,用了很多种中药的树木灰做的。”摊主们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家凉粽的特别之处以吸引食客。  看到这情景,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  端午节前,村子里的大人都忙着上山砍杂树,连枝带叶就在山上的空地里烧木灰,也有在村子旁边砍苦楝树、
期刊
5月1日,雨过天晴,阳光明媚。借着五一国际劳动节休假的时间,我们从象州县中平镇政府驻地往东,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驱车6公里,穿过一片片绿油油的蔗地、果园,来到满目青翠的金秀大瑶山脚下,一个1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依山傍水,民居错落于绿树翠竹之间。从外观看,这个小山村与周边许许多多的小山村并无异处,但这里的居民却在民族团结精神的鼓舞下,以其博大的胸怀,数十年如一日,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奏响民族团结之
期刊
等待晚霞  你有多久没有抬头望天  你辜负了多少白云的美意  在南丹县莲花山  霞光铺满天边的六月  风轻轻地吹拂  我好想把这份惬意送给你  送给大海中打渔的你  送给草原上放牧的你  送给边境线巡逻的你  送给烈日下送快递的你  送给高速路上跑车的你  送给地下挖煤拉矿的你  送给所有为生存奔命的同类  多美的晚霞多轻盈的风呀  我们一直错过  这么美好的事物  我的痛苦,我的悲欢  我的忧虑
期刊
六十八年难忘怀,党把中国纪元开;  毛主席来开国运,中国人民站起来。  奋斗一代又一代,邓伯设计巧安排;  改革开放天地变,党领人民富起来。  党领人民朝前迈,习总不愧统帅才;  深化改革抓反腐,偉大祖国强起来。  六十八年风雨路,黨领人民谋幸福;  人均寿命多一倍,国家兴旺民富足。  五十六朵好鲜花,组成一个大中华;  各族人民团结紧,建好祖国当好家。  鱼爱江河鸟爱林,我们爱党像眼睛;  爱国
期刊
遇见崇左,她的美,她的媚,她的婀娜灵秀,有谁不想拥有?她是大自然的杰作,天生地就,可遇不可求。既然遇见,既然开始,便是生命中注定的缘。其实在欣赏崇左文化底蕴的同时,用我平凡的心,去触摸她的千古风韵,读懂她真实的可贵,便也安心了这场相遇。各种擦肩都是生命中的体验和经历,众里寻她千百度,跨山越海地赶来,崇左成了我生命中的必然。  遇见崇左,才体会世外桃源。左江流域的美,即使用文字细细地抒情,也像刘三姐
期刊
旧时光  母亲一只手捏着鸡蛋  一只手搭成凉蓬  从五月阳光里,寻找  五禽生生不息的遗传基因  这些个椭圆、还带着体温的  鸡蛋,被反复拿起,又放下  时不时朝篱笆墙外瞅瞅,母亲的  举止  有点像,电影镜头中的阿庆嫂  “再等几天吧。”  母亲自言自语,不甘心  黯淡下去的心情,快要灭了  呼啦,又站直  许多个日子过去了  葡萄架、空椅子、籬笆墙,以及  一望无垠的蓝天  小鸡、啄壳、吃虫、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山脚下离驿站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聪明漂亮的苗家姑娘,名叫彩慧。驿站旁边有一个很小的集市,附近各个山寨的人都去那里交易,彩慧姑娘因此学会说很多种民族语言。  有一天早上彩慧姑娘上山砍柴,看见一只美丽的山鸡,于是慢慢靠近想抓住它。那山鸡非常机敏,一时飞到树枝上,一下又躲进草丛中,越跑越远,最后飞过一条小溪消失在灌木丛里。彩慧姑娘找不到山鸡,只好原路返回,却发现自己走进了森林的深处,忘
期刊
左江石景林景区位于崇左市城南区,从南友高速公路崇左收费站或崇左汽车站、火车站出发,10多分钟的车程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景区于1988年开始开发建设,规划面积1500亩,一期工程开发使用700多亩,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一个风景名胜景区。  左江石景林景区属喀斯特岩溶地貌,景区所在区域远古时是一片大海,海底的沉积岩在后来的地壳运动中受到挤压而抬升,历经长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