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龙文化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heng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物种,也是一种伴随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物种,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龙的文化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可以说龙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而我认为这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中,锲而不舍是一种融入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精神文化。
  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早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就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年且九十的愚公出入被两座山阻断,决心移山,妻子担心,智叟讥笑,但他没有退缩,反而凭着“子子孙孙无穷匮”的锲而不舍精神,感动山神,替他搬走了两座大山,取得了移山的成功。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被后人称颂。
  到了西汉时期,西汉名臣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打破匈奴对西汉的经济封锁。在这一路上,张骞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语言不通,还有路途的遥远、匈奴的追捕、水土的不服,当然更多的是对于前方的未知和祖国存亡的压力,这些困难远不是一个人能承担的,如果当初他放弃了,也在情理之中。但他没有放弃,正是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给西汉带去了曙光,开辟了第一条贸易古道——丝绸之路。
  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中国人民没有退缩,而是向侵略者发出了挑战。但在抗战历史中,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想当初,毛主席带领中国红军,越千山、跨万水完成了万里长征,但回过头细想一下,翻雪山时的寒冷难以想象,过草地时的牺牲更是让人感叹不已,半条皮带的友谊,让后来者无不热泪盈眶。这些困难是我们想都没有想过的,但红军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挺过来了,他们让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东方。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的温饱问题难以解决。而当时大学刚毕业的袁隆平接受了这项任务——培育高产抗倒伏的水稻。这项任务看起来很简单,不过就是种种水稻而已,但培育高产水稻是没有任何基础的研究,研究环境也很差,很多理论还不健全,但袁老师没有放弃,而是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在1973年成功地研制出新型杂交水稻。解决了整个中国甚至于世界的温饱问题,而他的籼型杂交水稻也被誉为“东方魔稻”。可以说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今天,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仍在每个平凡的中国人身上有所体现。沈克泉,一名普通的养蜂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育出优质的油菜花,解决当地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但实际情况是: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更没有专业的研究仪器,只单纯地依靠看资料,自己动手。他把自己当成自己的老师,把自己的双手当成最自动化的仪器。终于靠着那99%的汗水、100%锲而不舍的精神,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让“泥腿子当科学家”不再是梦。
  为什么愚公能把山移走?为什么张骞能出使成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能取得胜利?为什么袁隆平能種出“东方魔稻”?为什么沈克泉能实现梦想?因为在他们身上都充分体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也因此知道了:从古至今锲而不舍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华民族人民的血液中,这种精神永远不会消亡,永远不会褪色。
  教师点评
  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小作者以大量事例论证,论述了龙文化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论证有力、透彻,中心突出,构思严谨。
  (指导教师:史艳华、王礼平)
其他文献
正当我的意识模糊之际,整个身体突然间承受了一阵剧烈的撞击。水,是水!是救命的水,是我的眼睛都盼“黄”了的水啊!汩汩的水将我周身的土地浸透,身上那些干瘪的根须也一下子活跃起来,拼命地吮吸着、吮吸着……清凉的水将全身细胞组织激活后,整个身体完全舒展开了。“太舒服了!”我忍不住想大吼一声。   我睁开眼睛,看到主人一只手拿着一个杯子,另一只手轻轻地捏着我身上的叶子。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愧疚之情。  
期刊
乘火车旅行,很容易对祖国产生浓厚的情感。从哈尔滨出发,乘坐“高铁”,向西到齐齐哈尔,向东至牡丹江……一栋栋高楼大厦,一辆辆奔驰的汽车,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不断映入眼帘。同时,关于你们的故事,也伴我一路同行。   以前,我不懂你们。不懂“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满腔热血;不懂“林海雪原驱日寇”的爱国豪情;更不懂“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心中之志。   70年前的你们,于我来说很陌生。我不懂你们的情,不懂你们的
期刊
挺拔的山松经过风吹雨打,才成就顽强生命;如练的瀑布跨越险峻山崖,才显示雄伟壮观;墙角的梅花忍受刺骨之寒,才绽放最美笑容;勇敢的蝌蚪历经蜕变之痛,才变成于人类有益的青蛙。蜕变,痛并美丽着!   成长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名词,必须学会在痛苦中独立承受。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野蛮扣留,由于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苏武孤立无援在塞外牧羊19年,历经种种磨难,依然保持了崇高的气节,最后不辱使命。这
期刊
我们,因为美德,变得更有素养和价值;   社会,因为美德,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   世界,因为美德,变得更加团结与友爱。   美德,这个词语,我们从来不会感到陌生。仿佛在我们还牙牙学语时,耳旁就满是大人们的谆谆教导,中华美德融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典故中,充实着我们的童年生活。像是“苏武牧羊”“孔融让梨”“礼贤下士”“负荆请罪”等等,无一不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文化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期刊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观看国学文化节目,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亦可成为自己前行的灯塔。   假日里,我收看了《国学小名士》,各位选手精彩纷呈的表现,令我钦佩不已:“我爱记诗词”中的才华横溢、口吐莲花;“名家对对碰”中的博学多才、睿智作答;“美德大考验”中的严以律己、助人为乐……举手投足间,选手们透露出的是品德和素养。   整个比赛过程,“名家对对碰”这个环节是有一定难度
期刊
阅读和写作是学好语文的两条腿,引导我们重视阅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一些中考作文命题者的“初心”。把阅读和写作进行对接的命题年年都有,2018年特别多。这一年里,有以某部作品(或内容)为材料,引导出命题立意的;有把写作与整本书阅读相对接,考查学生阅读视野和再创造能力的;也有与试卷中阅读相对接,考查学生理解深度和思接生活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如何应对这一类作文命题。  中考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
期刊
真题回放   还记得《背影》里的“父亲”吗?“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还有《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的“我”,“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攀爬”是最美的姿态,有时候为别人,那是付出;有时候为自己,那是成长。或许是身体的苦旅,或许是心灵的跋涉。请你以“攀爬的姿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
期刊
思考,是人的一大优良品质,而思维亦是一种独特之物。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思维,农民有农民的思维,此言并非歧视,而是根据实际,正视文化渲染的不同带来的差异。   所谓思维共鸣,便像是移花接木。将两个看似无关却又隐隐相关的事放置一起,从而引发生活观、世界观发生的振动或矛盾。只是这以求共鸣的对象须得与你有相同的价值观与思维,如此,方可求得“一切尽在不言中”之效,使读者会心一笑。而若不同,则如数学中所说的
期刊
夏天,是一年中最特别的季节,她虽然不如春天那么轻柔,亦不如秋天那般凉爽,但是,她却那么美丽。这种美,是那么别致……   夏天之美,美得随处可见,我们来看那顽皮的雨点。瞧,这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现在却立刻变了脸,一下子乌云密布,一片漆黑,仿佛透不出一点光线来。没过多久,一道闪电撕破了漆黑的天空,雷声也立即“轰隆隆”地打响了。随即,几粒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期刊
龙,十二生肖之一。龙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提起龙,你的耳边会响起一声声“我是龙的传人”,那声音来自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底。   小时候的我们总逃不过动画片的魔爪。我最爱看《熊出没》,我也喜欢在电视上循环播放“赛龙舟”的那一集,因为我对那一集情有独钟。爸爸看我反复地看同一集动画片,他说:“宝贝,你喜欢龙舟赛啊?”我答道:“对啊,因为它看起来很好玩的样子!”之后很长一段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