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记得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正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践行着光荣而任重道远的小学汉语教学。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汉语课堂?
1.给学生“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汉语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丰富内涵,进而学会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视觉、想象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理解词句的深刻含义。只有伴随思考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汉语阅读教学。
2.给学生“情感的课堂”
一个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汉语课中,如何体现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给学生“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去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绿色的竹楼》后,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各少数民族的书本,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地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请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样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能渐入高潮。
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给学生“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里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在汉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如何既从实际出发,尊重教学规律,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做好新课程条件下的小学汉语教学,培养好新世纪祖国的花朵,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子,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这样才能走出迷茫,融入新课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记得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正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践行着光荣而任重道远的小学汉语教学。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汉语课堂?
1.给学生“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汉语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丰富内涵,进而学会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视觉、想象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理解词句的深刻含义。只有伴随思考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汉语阅读教学。
2.给学生“情感的课堂”
一个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汉语课中,如何体现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给学生“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去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绿色的竹楼》后,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各少数民族的书本,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地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请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样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能渐入高潮。
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给学生“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里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在汉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如何既从实际出发,尊重教学规律,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做好新课程条件下的小学汉语教学,培养好新世纪祖国的花朵,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子,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这样才能走出迷茫,融入新课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