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先思维,后声音”的角度,通过笔者在教学中的感受,以《昭君出塞》为例,从发声位置、咬字吐字、歌唱情感几个方面阐述“先思维,后声音”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昭君出塞;思维;声音;歌唱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95-01
在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和音乐感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然后在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学会正确的发声并理解歌曲的情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歌唱时缺乏“思维”的能力,时常是声音一发出便明显感觉气息不足且声音不集中。所以,在教学的第一堂课,必须给学生注入“先思维,后声音”的歌唱概念。
在演唱中,学生忽略思维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声音的位置不统一;(2)咬字吐字的随意性;(3)歌曲情感的想象不到位。下面以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为例,简要分析演唱中歌者如何以“先思维,后声音”的歌唱理念来诠释歌曲。
一、用“思维”找歌唱的位置
《昭君出塞》是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此曲音域宽广,情感丰富,感人至深。第一句歌词“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开始,从咬字上就要重视其发声的位置,用“先思维,后声音”的思维方式,把每一句的位置预想到位。如“别家园”的位置应该就决定了其“出雄关”的位置,在教学中,咬第一句的位置在头腔,就应该在长音处提前思维,但往往就忘了后一句的位置,一下掉在喉腔里,位置的移动,使得声音无法统一,仿佛两个人歌唱。
再如“马上弹,女儿情连胡汉”,“弹”和“女”之间是一个低八度音和高八度音的连接,在发低音6时就要做好高音6的气息、位置准备,做到“先思维”才能发出坚实稳定的高音。
二、用“思维”咬字吐字
石惟正说:一种母音唱对了,也为唱好其他母音开了路12。在歌唱咬字吐字中,保持其歌词中母音的歌唱状态,是唱好一个作品的关键。但重点在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示范,以及学生真正做到“先思维,后声音”,在发音前,头脑里要有自己特定的声音形象,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所要唱的母音的音响并去做形,就会达到预期效果,才不至于一发声便是错误的音响效果。比如“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中“别(bie)”字的发声韵母是“e”,紧接下一个“家(jia)”字的发声韵母是“a”,从“e”过渡到“a”,保持e之前的形状,调整外部肌肉a的开口发声,从一个半开口到一个完全的开口音是很简单的,但学生往往在这个字就不进行思维了,那看似简单的发声一下就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声音就变得挤、卡,气息随之就弱、浅。歌唱者一定要用少量气息的同时,想到发出母音音形的效果,并不断地进行肌肉的正确调节,靠心理意志的控制,达到内耳听觉所形成的声音效果。
三、用“思维”歌唱情感
黄友葵先生说:在发声前要有精神活动,使大脑机构首先进入“角色”中,即发声要从“思维”开始。1在我们演唱《昭君出塞》前,首先要了解这个作品的主角是谁,她的性格品质是什么,她发生了什么事,作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在歌唱前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昭君出塞》是一首叙事的歌曲,词曲作家刘麟、王志信要表达的不是“怨”,而是对昭君出塞的极度赞颂。
第一段是对昭君别离家园的叙说,前奏长音的想起,速度是较自由的慢板,在我们脑海里就浮现出昭君坐着马车远去的情景,为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作思维准备。此时,昭君是作为汉朝的公主远嫁的,演唱要有身份感,歌者不能纤弱小气,过于悲切。第一个“马上弹”有离那个别的情愁,但下一个休止音一定要干净的收住悲伤,第二“马上弹”要将声音要放下来,气息下沉,马上放宽眼界,有一颗决定做一番大事业的恒心与期望。
第二段是昭君到达匈奴后,匈奴人民对昭君的热情款待,速度是热情奔放,反映出一下子冲淡了昭君那份离情别绪,也让她感到了丝丝慰藉。在演唱此段时,要先把握句子起承转合的关系,才显得生动。
第三段描述了昭君内心的情感活动。其中变化音降B的使用,使前后的音分别形成小二度和小三度,缠绵委婉,增添了悲壮的情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歌词“啊”音部分,并不是简单的感概,而是昭君内心的潜台词:中原和匈奴60年没有打仗,看着大家和平生活得景象感到无比欣慰。这样的内心独白一定要进行角色的思考。
第四段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与升华,是对王昭君的事迹的歌颂,在这里要换成第三人称的角色,从语气上也有变换。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人的意志和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好的歌者因该具备丰富的情感思维,才能使人们在歌声中感受到温柔、欢乐、热爱、激动、急躁、愤怒、害怕等等的情绪。而这些情绪需要一个酝酿的过程,就是思维在先,声音在后。
四、小结
思維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正确的思维是指导歌唱的重要因素。要养成正确的歌唱思维习惯,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要通过思维活动过程中对角色的观察、分析、概括,才能准确表现作品的本质及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注重“先思维,后声音”,使学生学会从思维出发、用思维歌唱,在歌唱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惟正.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2).
[2]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05).
[3]王爱红.论歌唱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04.
[4]张建国.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5]邬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艺术诠释[J].音乐时空,2011,(07).
关键词:昭君出塞;思维;声音;歌唱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95-01
在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和音乐感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然后在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学会正确的发声并理解歌曲的情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歌唱时缺乏“思维”的能力,时常是声音一发出便明显感觉气息不足且声音不集中。所以,在教学的第一堂课,必须给学生注入“先思维,后声音”的歌唱概念。
在演唱中,学生忽略思维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声音的位置不统一;(2)咬字吐字的随意性;(3)歌曲情感的想象不到位。下面以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为例,简要分析演唱中歌者如何以“先思维,后声音”的歌唱理念来诠释歌曲。
一、用“思维”找歌唱的位置
《昭君出塞》是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此曲音域宽广,情感丰富,感人至深。第一句歌词“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开始,从咬字上就要重视其发声的位置,用“先思维,后声音”的思维方式,把每一句的位置预想到位。如“别家园”的位置应该就决定了其“出雄关”的位置,在教学中,咬第一句的位置在头腔,就应该在长音处提前思维,但往往就忘了后一句的位置,一下掉在喉腔里,位置的移动,使得声音无法统一,仿佛两个人歌唱。
再如“马上弹,女儿情连胡汉”,“弹”和“女”之间是一个低八度音和高八度音的连接,在发低音6时就要做好高音6的气息、位置准备,做到“先思维”才能发出坚实稳定的高音。
二、用“思维”咬字吐字
石惟正说:一种母音唱对了,也为唱好其他母音开了路12。在歌唱咬字吐字中,保持其歌词中母音的歌唱状态,是唱好一个作品的关键。但重点在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示范,以及学生真正做到“先思维,后声音”,在发音前,头脑里要有自己特定的声音形象,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所要唱的母音的音响并去做形,就会达到预期效果,才不至于一发声便是错误的音响效果。比如“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中“别(bie)”字的发声韵母是“e”,紧接下一个“家(jia)”字的发声韵母是“a”,从“e”过渡到“a”,保持e之前的形状,调整外部肌肉a的开口发声,从一个半开口到一个完全的开口音是很简单的,但学生往往在这个字就不进行思维了,那看似简单的发声一下就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声音就变得挤、卡,气息随之就弱、浅。歌唱者一定要用少量气息的同时,想到发出母音音形的效果,并不断地进行肌肉的正确调节,靠心理意志的控制,达到内耳听觉所形成的声音效果。
三、用“思维”歌唱情感
黄友葵先生说:在发声前要有精神活动,使大脑机构首先进入“角色”中,即发声要从“思维”开始。1在我们演唱《昭君出塞》前,首先要了解这个作品的主角是谁,她的性格品质是什么,她发生了什么事,作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在歌唱前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昭君出塞》是一首叙事的歌曲,词曲作家刘麟、王志信要表达的不是“怨”,而是对昭君出塞的极度赞颂。
第一段是对昭君别离家园的叙说,前奏长音的想起,速度是较自由的慢板,在我们脑海里就浮现出昭君坐着马车远去的情景,为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作思维准备。此时,昭君是作为汉朝的公主远嫁的,演唱要有身份感,歌者不能纤弱小气,过于悲切。第一个“马上弹”有离那个别的情愁,但下一个休止音一定要干净的收住悲伤,第二“马上弹”要将声音要放下来,气息下沉,马上放宽眼界,有一颗决定做一番大事业的恒心与期望。
第二段是昭君到达匈奴后,匈奴人民对昭君的热情款待,速度是热情奔放,反映出一下子冲淡了昭君那份离情别绪,也让她感到了丝丝慰藉。在演唱此段时,要先把握句子起承转合的关系,才显得生动。
第三段描述了昭君内心的情感活动。其中变化音降B的使用,使前后的音分别形成小二度和小三度,缠绵委婉,增添了悲壮的情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歌词“啊”音部分,并不是简单的感概,而是昭君内心的潜台词:中原和匈奴60年没有打仗,看着大家和平生活得景象感到无比欣慰。这样的内心独白一定要进行角色的思考。
第四段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与升华,是对王昭君的事迹的歌颂,在这里要换成第三人称的角色,从语气上也有变换。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人的意志和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好的歌者因该具备丰富的情感思维,才能使人们在歌声中感受到温柔、欢乐、热爱、激动、急躁、愤怒、害怕等等的情绪。而这些情绪需要一个酝酿的过程,就是思维在先,声音在后。
四、小结
思維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正确的思维是指导歌唱的重要因素。要养成正确的歌唱思维习惯,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要通过思维活动过程中对角色的观察、分析、概括,才能准确表现作品的本质及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注重“先思维,后声音”,使学生学会从思维出发、用思维歌唱,在歌唱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惟正.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2).
[2]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05).
[3]王爱红.论歌唱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04.
[4]张建国.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5]邬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艺术诠释[J].音乐时空,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