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好作文,不仅要求锤炼语句、安排结构、提炼主题、还要恰当地选择材料。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如何选材,至关重要
关键词:作文 教学 生活 选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直以来,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写作素材的缺乏。小学生自身的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浅,知识少,生活范围有限;加之缺乏作文经验、技巧等,最终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选材最关键。写好作文,不仅要求锤炼语句、安排结构、提炼主题、还要恰当地选择材料。小学生在作文选材时,普遍存在的以下问题:1.选材没有意义 2.选材不能很好地表现中心。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如何选材,至关重要。
一、源于生活,选取真实的材料
评价学生作文首先看有没有这回事,再看语言和写作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的材料。惟有真实才能感人。而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几乎是一个面孔,材料是惊人的相似(写老师都是深夜还在灯下批改作业,上课还在吃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总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背自己去医院看病……)学生所写材料失真:人,是虚的;材料,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作文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便没有了生命的气息,纵然有华丽的外表,也令人感到枯燥无味。
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回归生活本真,选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哪怕选取的是生活中的一朵野花,一棵小草,一片树叶,也有其价值。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小事,同样能表现出自身价值,闪耀出动人的光彩。要善于挖掘它蕴含的深刻意义,小中见大,表现大主题。比如《卡罗纳》、《中彩那天》等课文,就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经典之作。
比如,写人文章的取材。 我 不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谁还能对自己不了解?从外表长相到性格特征到兴趣爱好,或突出某一点或全方位展示,准能写得头头是道。与 我 有关的人那就多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邻居等,只要自己熟悉的,都可以写。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也都有特点,真实的把它写出来了就是一篇好文章。文章好就好在真实、可信。
再讲讲记事文章的取材。生活中的事,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另一类是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也耳闻目睹的事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生记忆犹新,印象最深刻。写这类题材,学生各个兴致盎然,而且都写的有血有肉。我曾经让学生写过《我——最的事》,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个个都急于表达,乐于表达,写出来的作文既真实又不失精彩。学生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也耳闻目睹的事情,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班级组织的各种比赛,课间的游戏,课堂上的某个情景,家里的趣事,菜场,商店,车站等公共场所遇见的事,事无大小好坏,只要看的真切的,听得明白的就都可以写。有一个学生写了爸爸妈妈吵架这件事,她不但把为什么吵,怎样吵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的感受及对此事的看法。其实,这就是一篇好的作文,这就是真正展现真实生活的好文章。
只要是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学生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不会“无话可说”,不会千篇一律。
二、丰富生活,创造写作素材
叶老说过: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范围有限,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也较小,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只有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着把单调的作文课上成作文活动课,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开阔眼界。如 “我为父母献孝心”、“劳动我最棒”、“我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寻秋”、“感受冬的魅力”……根据学校德育活动开展“我是小小活雷锋”、“献爱心”、“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用心地去参与、体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看到或听到、想到什么,往往控制不住要找个对象“吹”一番。教师切勿因此将视为不守纪律而扼杀,其实这种“吹”实际上就是一种表达。学生有了这种表达欲望,老师及时捕捉住这种时机加以引导,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做到想得广、写得好。活动要丰富多彩,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日积月累,作文起来就有话可说了。
三、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从一年级起,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在描写春天时时,我不是让学生拿起来就写,而是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寻找春天、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学生不仅了解春天不但美,而且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前至后等。让学生有重点、有主次的观察,或者从整体入手,在具体观察每一个细节等。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了。观察时更要明确目的和任务,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只有观察目的明确了,学生才可以在周围众多的事物中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有的放矢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总之,漫无目的的观察,结果将是东张西望,熟视无睹。所以,观察前,需要教师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我想,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生活”这一源头,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一股股清泉,让学生变“怕作文”而为“盼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那么,我们的作文指导,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能发掘多样化的写作素材,激起写作的兴趣,能养成写日记一吐为快的习惯,学生有随手积累的、伸手可及的写作材料,那么就会“水到渠成东流去,千帆竟发向大海”,学生的写作状况,肯定能出现一个令人振奋的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作文 教学 生活 选材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直以来,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写作素材的缺乏。小学生自身的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浅,知识少,生活范围有限;加之缺乏作文经验、技巧等,最终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选材最关键。写好作文,不仅要求锤炼语句、安排结构、提炼主题、还要恰当地选择材料。小学生在作文选材时,普遍存在的以下问题:1.选材没有意义 2.选材不能很好地表现中心。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如何选材,至关重要。
一、源于生活,选取真实的材料
评价学生作文首先看有没有这回事,再看语言和写作技巧。这就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真实的材料。惟有真实才能感人。而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几乎是一个面孔,材料是惊人的相似(写老师都是深夜还在灯下批改作业,上课还在吃药;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总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背自己去医院看病……)学生所写材料失真:人,是虚的;材料,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作文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便没有了生命的气息,纵然有华丽的外表,也令人感到枯燥无味。
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回归生活本真,选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哪怕选取的是生活中的一朵野花,一棵小草,一片树叶,也有其价值。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小事,同样能表现出自身价值,闪耀出动人的光彩。要善于挖掘它蕴含的深刻意义,小中见大,表现大主题。比如《卡罗纳》、《中彩那天》等课文,就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经典之作。
比如,写人文章的取材。 我 不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谁还能对自己不了解?从外表长相到性格特征到兴趣爱好,或突出某一点或全方位展示,准能写得头头是道。与 我 有关的人那就多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邻居等,只要自己熟悉的,都可以写。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也都有特点,真实的把它写出来了就是一篇好文章。文章好就好在真实、可信。
再讲讲记事文章的取材。生活中的事,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另一类是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也耳闻目睹的事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生记忆犹新,印象最深刻。写这类题材,学生各个兴致盎然,而且都写的有血有肉。我曾经让学生写过《我——最的事》,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个个都急于表达,乐于表达,写出来的作文既真实又不失精彩。学生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也耳闻目睹的事情,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班级组织的各种比赛,课间的游戏,课堂上的某个情景,家里的趣事,菜场,商店,车站等公共场所遇见的事,事无大小好坏,只要看的真切的,听得明白的就都可以写。有一个学生写了爸爸妈妈吵架这件事,她不但把为什么吵,怎样吵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的感受及对此事的看法。其实,这就是一篇好的作文,这就是真正展现真实生活的好文章。
只要是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学生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不会“无话可说”,不会千篇一律。
二、丰富生活,创造写作素材
叶老说过: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范围有限,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也较小,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只有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着把单调的作文课上成作文活动课,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社会、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开阔眼界。如 “我为父母献孝心”、“劳动我最棒”、“我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寻秋”、“感受冬的魅力”……根据学校德育活动开展“我是小小活雷锋”、“献爱心”、“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用心地去参与、体会,在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看到或听到、想到什么,往往控制不住要找个对象“吹”一番。教师切勿因此将视为不守纪律而扼杀,其实这种“吹”实际上就是一种表达。学生有了这种表达欲望,老师及时捕捉住这种时机加以引导,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见闻和感受写下来,做到想得广、写得好。活动要丰富多彩,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日积月累,作文起来就有话可说了。
三、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从一年级起,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在描写春天时时,我不是让学生拿起来就写,而是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寻找春天、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学生不仅了解春天不但美,而且是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前至后等。让学生有重点、有主次的观察,或者从整体入手,在具体观察每一个细节等。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了。观察时更要明确目的和任务,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只有观察目的明确了,学生才可以在周围众多的事物中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有的放矢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总之,漫无目的的观察,结果将是东张西望,熟视无睹。所以,观察前,需要教师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我想,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生活”这一源头,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一股股清泉,让学生变“怕作文”而为“盼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那么,我们的作文指导,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能发掘多样化的写作素材,激起写作的兴趣,能养成写日记一吐为快的习惯,学生有随手积累的、伸手可及的写作材料,那么就会“水到渠成东流去,千帆竟发向大海”,学生的写作状况,肯定能出现一个令人振奋的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