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犯焉识》到《归来》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归来》为张艺谋导演拍摄的一部剧情文艺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结尾部分。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删减,将原著丰富的内蕴简化,通过对主人公陆焉识越狱和归来两个片段的描绘,深层次地表现出人伦情感的温情,也体现出张艺谋电影一贯的审美趣味。本文在仔细比对原著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基础上,阐述电影与原著片段的异同,从主题、人物、情节选取方面对原著《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分析,并从中探究张艺谋在电影改编中的艺术。
  【关键词】《归来》;《陆犯焉识》;张艺谋;改编艺术;电影编剧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陆犯焉识》为严歌苓于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真实的中国场景为依托,描述了在“文革”那段残酷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浮沉。时隔三年,张艺谋导演将其搬上大银幕,创作了电影《归来》。影片一经上映便备受好评,张艺谋也因此实现了对文艺片的复归。影片由于篇幅的限制而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将原著丰富的内蕴简化。张艺谋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将原著小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张艺谋高超的电影改编艺术。
  一、主题处理上的差异
  原著《陆犯焉识》时间横跨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空间从大西北延伸到上海,具有恢宏的历史构架。小说描写了富家子弟陆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一位才华横溢、放荡风流的公子哥沦为一位落魄邋遢、谨小慎微的老囚犯。陆焉识无疑是政治的牺牲品,20多年的牢狱生活无情地消耗了他宝贵的青春,泯灭了他作为人类应有的尊严,但也正是这段非人的岁月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感情,滋养了他对妻子冯婉瑜晚了40年的爱情。原著政治色彩较浓,是因为政治的错误才使陆焉识与冯婉瑜这对苦命鸳鸯分离20余年无法相见,也是因为政治的压迫使婉瑜在这20余年间备受欺辱与白眼,并最终在这种精神折磨中丧失了对她最爱的人的记忆,使她与焉识虽相见却不能相认。但小说的主题也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这其中还包括在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性的错综复杂。《陆犯焉识》的主题是宏大的,严歌苓用30余万字的篇幅为读者展示了在历史腥风血雨下的人情冷暖。而电影《归来》在主题的处理上就简单得多,张艺谋之所以将电影名称更改为《归来》,是因为他仅仅截取了原著中的两部分进行刻画:一次是陆焉识作为逃犯的归来,另一次是当他得到平反之后真正的归来。对于这样的选材,张艺谋导演做出过解释:“之所以选择从陆焉识回家开始拍:第一是政治禁忌,有很多内容不好拍;第二是想和《活着》不一样,不想直接反映时代,用折射、留白的方式,从一个家庭的视角反映整个时代。”由此限制决定了电影不具有同小说一样宏大的主题,虽然两者在主题上仍然有着相通之处,即通过爱情来反思与谴责政治,但《归来》的主题则更多地集中在爱情上,它所着重描绘的是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忠贞不渝的炙热感情,是抛却一切只为见彼此一面的真挚想念,是就算失去记忆也依然一个默默守护、一个痴痴等待的乐此不疲。这种炽烈又温情的爱情贯穿了影片的始终,从而削弱了影片的政治色彩。在影片中,陆焉识归来后并未受到像原著小说中一样的不公待遇,他的全部身心都放在唤醒婉瑜的记忆这件事情上,就连居委会这种在原著中并不太正面的形象都成了帮助陆焉识找回婉瑜记忆的一股力量。但在小说中的陆焉识就没有这么幸运,受到那段残酷历史后遗症的影响,每个人对待这个老囚犯的态度都是敬而远之,就连子女也是因为害怕自己再受到牵连而对他冷漠有余,亲近不足。可以说在原著中政治的风波从未停歇,就算时过境迁,人们对它却依然心有余悸,它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渗透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它影响着儿女的婚姻,左右着周遭人群的态度,也降低了陆焉识在家中作为长辈应有的地位。而这些在电影中都是没有予以表现的,在影片中那段残酷历史所带来的伤害是隐藏在婉瑜失忆背后的,是通过两人的爱情故事来折射那个时代,而非把血淋淋的历史直接摆上台面,政治在电影中是隐晦的,它的狂流淹没了两个相爱的人半生的岁月,冲刷掉爱人予以所爱之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但它还是没能抽离那缠绕了20余年的绵延情丝,没能离间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脉脉温情,这是影片主要所表达的主题,它更侧重的是情,正如电影海报的宣传语“生离死别,旷世之恋”,两人的爱情虽然是悲剧的,卻感人至深。
  二、人物处理上的差异
  比起原著中出现的庞大人群,电影将主要人物缩减为陆焉识、冯婉喻以及女儿丹丹三人,故事从三人的情感关系出发,原著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在影片中均未出现,比如家庭成员中的儿子冯子烨、孙女冯学锋,和他一同出国留学的同事朋友凌博士、大卫·韦以及他在大西北接受劳改时所结识的犯人同伴们。其中,冯子烨这个在陆焉识“归来”后所出现的重要角色的删除是电影在角色选取上不同于小说的重要一点。在小说中,冯子烨作为被政治裹挟而长大的人,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产物,具有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孕育的人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特质:谨小慎微、平庸无为。在陆焉识归家后,他便成了父亲头号的反对力量,他怨恨父亲的身份让自己大半辈子都不能抬起头来做人,让他深爱的恋人不得不离他而去,他也担忧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政治运动会再次因为这个老囚犯父亲而将他们全家送回地狱,所以他打心底里并不认可自己的父亲。他唤陆焉识为老头子,阻止陆焉识回到上海,在陆焉识借住在自己家时又待他如老佣而非父亲,他对这个老囚犯的言行处处小心,生怕他祸从口出殃及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政治性极强的人物在电影中却完全消失了,这样的人物处理从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影片的政治性和批判性。
  除却被删减的人物,小说与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也不完全相同。原著小说是从陆焉识的青年时期开始描写的,他是一个精通四国语言的富家才子,风流而多情,他对婉瑜的爱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深沉,对于这个由恩娘硬塞给自己的妻子,焉识起初是抗拒的,他更向往的是自由的生活,无拘无束的恋爱。但20多年的牢狱生活却阻断了他的自由,他在艰苦的劳改岁月里磨灭了自己的锋芒,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他高贵的自尊凋落一地,最终沦为了平庸的“老几”,但也正是因为这段非人的岁月才让陆焉识逐渐认识到婉瑜的好,认识到自己对婉瑜的爱,并最终将这种爱发展成为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陆焉识的这段心路历程在电影中是没有表现的,这就使得影片中的陆焉识相较于小说中的陆焉识略显单薄。在《归来》中,陆焉识是一个顽固地爱着妻子的痴情形象,他是纯粹的,他身上没有才华横溢、富家公子等过多的标签,他所受到的痛苦也都被他对妻子的爱所掩盖。这样的陆焉识是被爱稀释过的陆焉识,他美好却又略显单一,不及原著中的形象那样生动饱满。   除却陆焉识,冯婉瑜也是电影与小说中极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她是一个多面的女子,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身上有一种干净的娇憨,魂里有着“宁静的烈度”,她有世俗女子的私欲和情感,她顽固地爱着陆焉识,不论是否能得到他的回应。在陆焉识出国留学时她等着他,在陆焉识入狱劳改时她依然坚定不渝地等着他。她在感情上十分坚决,任何说焉识不好的人都是她的敌人,就算对方是自己的子女。为了替焉识争取减刑,她变卖家产,四处奔走,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她为了爱焉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她是软弱的,又是坚强的,她是多情的,又是内敛的。而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冯婉喻是一个温和又谨慎的老人形象,她被磨去了所有棱角,生命中只剩下了等待丈夫这一件事情。她没有了反抗,没有了性格中“烈”的那一部分,她只有对陆焉识的执着,是一个简单又伟大的女子。
  女儿丹丹是电影相较于原著改动最大的一个角色,在小说中丹丹是一名生物博士,她对她的这个老囚犯父亲并无多少感情,无论是在陆焉识逃跑回来时她在电话里对他冷冰冰的警告,还是在父亲真正归来后她为了房子又将陆焉识拒之门外,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略显冷漠的角色。而在电影中丹丹却成了芭蕾舞演员,她的性格也有较大的起伏,在电影前半部分极力地渲染了丹丹对于她父亲的恨,她为了能在芭蕾舞表演中担任主角,不惜出卖自己的父亲,以此来证明自己同逃犯父亲没有任何瓜葛。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丹丹的性格出现了转变,她收起了年少时候的锋芒,成了一名本本分分的纺织厂女工。在陆焉识归来后,她被父亲所感动而逐渐接受了他,并帮助焉识唤回婉瑜对他的记忆,可以说丹丹是在影片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人物,也是张艺谋导演为《归来》“量身定制”的一个人物。
  三、情节处理上的差异
  张艺谋在《归来》中对小说情节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格拉斯.温斯顿曾说:“由于一部电影往往是一次看完的,而且观看的速度受放映员的控制而不受观众的控制,因此从消化和吸收这一点来说,电影观众就和小说读者有所不同了。因为小说读者可以重看小说的任何一部分,并且可以根据章节的难易来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因此,电影和小说相比,势必偏重于简单明了的情节结构。”电影《归来》相较于原著《陆犯焉识》有几处明显的改编。首先是对陆焉识越狱这一场景的处理。在原著中,陆焉识虽然也受到了女儿的电话警告,但并没有人举报他,他是在一家小吃店看到陆家三代人团聚的场景后决定自首的,他与婉瑜的这次相会是默默的,两人都能感觉到对方的存在却又因为时局而不能相认,但在陆焉识心中自己在暗中对婉瑜的这一段陪伴已让他心无遗憾,可以泰然自若地去自首了。而在电影中,这一段的改编更具有戏剧性,陆焉识遭到了自己女儿的举报,与婉瑜在火车站相聚时被强硬地抓捕。这个过程可谓是电影中的一个高潮,而这个高潮的设置则是张艺谋为电影所做的独创,整个片段在整体缓慢的电影节奏中属于最激烈的一部分,陆焉识饱含深情的五声“婉瑜”,冯婉瑜声嘶力竭喊出的“焉识快跑”,以及在此场景中所出现的四段奔跑的画面:陆焉识跑向冯婉喻、冯婉喻跑向陆焉识、女儿丹丹跑向母亲、抓捕的人员跑向陆焉识,几个画面交替出现,最终在两人即将相遇时又被强行分开,让观众在感到紧张之后又感到深深的惋惜。这样的改编符合影视作品的特性,为平缓的剧情注入戏剧性的波澜。
  其次是电影中对“读信”这一情节的加入。在影片中,读信成了连接陆焉识与冯婉瑜的一道桥梁,因为读信,婉瑜才让焉识接近他,婉瑜用信中的内容回忆焉识,焉识用信中的内容来唤醒婉瑜,她们默契地配合着,小心翼翼地维护者彼此的关系,信是维系两人的一条纽带。而在原著中焉识写给婉瑜的信是完全私人化的,她把那个装满信的“漆器小箱子”看作自己的私人物品,不许别人触碰它,不许别人同她分享焉识的爱,这样的情节处理相较于电影更加凸显了婉瑜对丈夫深沉又纯粹的爱,这种爱是完全私人化的,任何人都不能介入。
  最后是对结尾处的改编。在原著中,陆焉识以一个陪伴者的身份同婉瑜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他到最后也没能等到婉瑜與他的相认,在文末陆焉识带着婉瑜的骨灰出走了。婉瑜一辈子都没有获得自由,他要带着婉瑜去寻找自由了。为了这自由,在若干年前他也曾抛下婉瑜远走国外,现在,他要带着婉瑜一起去寻找自由了,这也算是对妻子的一种补偿。在电影中,陆焉识也是作为一个陪伴者的身份陪着婉瑜在每个月的5号去火车站接那个永远都回不来的婉瑜记忆中的焉识,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大雪中两位等待的老人的脸上。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却又是美好的,至少焉识一直陪伴在婉瑜身边并且还会一直陪下去,这就比小说中那个失去一切的焉识少了几分悲剧性,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四、结语
  当下影视行业迅速发展,电影与文学有了更多相互碰撞的机会,小说改编电影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种新趋势,作家严歌苓与导演张艺谋合作的改编电影《归来》无疑是这类改编的代表作。张艺谋站在当代语境下对原著沉重的历史背景进行解构,代之以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来贯穿影片始终,呈现了与原著不同的艺术风格,完成了从政治立场向情感立场的转变。“电影《归来》对于原著的改编不是提纯和精炼,而是一种浅层次的取舍:原著中的回归最终通往精神领域的自由,电影中的回归则止步于人伦温情,迷失于自我安慰的幸福感中。”但改编电影无论得失都给了一股使小说与电影相互促进的力量,加强了两种不同艺术种类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著的内涵,也促进观众对电影更好地理解,推动着小说与电影的发展。小说的影视改编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必将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值得被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M].周传基,梅文,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2]解宏乾.张艺谋谈新片《归来》,用折射和留白反映时代[J].国家人文历史,2014,106(10).
  [3]樊露露,刘砚群.从《归来》看张艺谋对《陆犯焉识》的改编艺术[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0).
  作者简介:韩博储(1997-),女,黑龙江省绥化,本科,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创作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非遗”的活态传承指的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生长发展环境的整体化,在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下进行的有效传承方式。它区别于单一“博物馆”式的留存样本,它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的记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点滴滴。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而“非遗”的传承不仅仅只是为了保存和缅怀风俗习惯或是传统技艺,它有着让民族文化延续、发展,以及让“非遗”活在当下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发展使得互动广告的传播性、交互性和参与性逐渐增强。H5互动广告作为一种新形式,从内容到技术越来越注重互动性的设计,主要是让用户从被动的旁观者成为主动的參与者,让用户拥有流畅的互动体验。H5互动广告形式与民族品牌的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民族品牌的重要意义。文章将从民族品牌恒源祥的发展、消费群体、H5广告发展、优势、结合恒源祥品牌进行解析,
【摘要】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影响逐渐加深。作为国家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在其中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尤其在审美倾向上,人们更多感知到的是外来文化。但以道家美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在中华民族美学进程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我国现代审美应积极融合道家美学思想。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学;道家美学;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当代审美现状  我国对于中
【摘要】古民居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再现了传统建筑风貌和传统民风民俗,从古民居的身上还可以再现原始空间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于古民居,但随着现代化的中国向城镇化不断发展,迎来了古民居时代的终结。古民居的保护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恩施古民居为个例,探讨古民居与非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古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太谷区图书馆馆藏嘉庆十二年(1807)和光绪六年(1880)两种当谱资料,并从典当行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赢利方式以及对员工的业务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指出了研究当谱类资料的现实意义:对当谱类资料的研究是对作为晋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典商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础;当谱类资料记录的各地商品、价格等信息对相关专业的学者研究本专业的课题也是珍贵的研究资料;当谱类资料中所记录的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国家人民素质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在教育门类中,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担任未来幼儿园老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上肩负着一种独特的责任和使命。而琴法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提高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实力,现必须加强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琴法课堂的音乐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弹要与唱相结合,并且
【摘要】我国的乡村宗教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大、分布广泛,而且由于受社会变迁与城镇建设的影响较小等原因,大多保留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另一方面,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较差、价值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湖北省黄袍山兰若寺便是我国乡村宗教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运用历史法与SWOT分析法,对这座乡村小庙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进而尝试对黄袍山兰若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将对建立具有中国特
【摘要】设计作为设计师的一种有目的的创作和创意活动,随人类的产生而被创造、发展和变化。纵观设计的发展之路,每一步都离不开时代赋予的独特含义,在快节奏的社会下人们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事物,极简主义的出现正是时代发展对设计形式的一种转变,设计开始更多地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越发注重用户体验,以人为本的极简主义以设计探寻设计的根本为目标,既满足了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又满足了消费者的设计需求。而无印良品作为其中代
【摘要】随着我国博物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逐渐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现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发展到了高级阶段——智慧博物馆。该篇文章主要对智慧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今后发展的具体背景和建设意义做了详细地分析,并且对智慧博物馆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同时对一些小型和中型的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过程进行了研究,最后给出这些小型和中型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单位和人员给出了一些较好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他们的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那么,如何使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永葆青春呢,这是每一位热爱群文事业,有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群文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本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多年,结合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本馆”)群文工作实践,从群众文化的人民性、民族性、创新性、人才队伍等四个方面阐述推动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供与群文界同仁分享。  【关键词】群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