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也是世界医药史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高成就,而且充分反映了我国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血脉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世界医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推进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及湖北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蕲春是医圣李时珍故里,我国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医药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上世纪90年代以来,遵照省委、省政府“要做好李时珍这篇大文章”的指示精神,蕲春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中医药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一、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文化与医药生产销售有机结合, 引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起,蕲春围绕“李时珍”这一无形资产,将“医药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种药材、卖药材成为初始的发展模式。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规模种植、加工、贸易及产业化格局。 建成了冠名李时珍的酒厂、药厂、医疗保健品厂等数十家医药骨干企业, 产品由单一的补酒发展到中药胶囊、片剂、丸剂、冲剂及保健药枕、腰带、药用化妆品等18个系列50多个品种。蕲春的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李时珍医药节会, 实行节会搭台、 经贸唱戏。创办了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在李时珍景观药物种植园举办了李时珍国际健康论坛等。
创新发展医药文化事业。坚持长期办好“一节两论坛”,即李时珍医药节会、李时珍国际健康论坛和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李时珍品牌,传播中医药文化,吸引国内外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研究开发李时珍品牌,凝聚各方力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医药文化大发展。
通过扩展李时珍品牌推进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建设。依托李时珍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着力抓好以华中影视文化基地、国际健康论坛、乡村俱乐部、水上运动中心等为重点的赤龙湖生态旅游区,以李时珍文化街、李时珍主题文化公园、玄妙观、昭化寺等为核心的蕲州中医药文化及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南天河漂流、太平避暑山庄和桐梓温泉等为支撑的云丹山风景区、三角山名胜风景区、横岗山森林公园名胜风景区、仙人台名胜风景区、管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七大板块建设,全方位、多层面开发李时珍人文资源,把李时珍健康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集健康养生、商务休闲、教育科研文化、运动疗养、观光旅游及健康环保于一体的国际化的综合社区,促进健康产业、健康文化、健康医疗协调发展,逐步打造全国知名的健康之乡。
(二)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大企业集团成为投资主体。
蕲春 积极摒弃传统的遍地开花的建药材基地模式, 以科技为支撑, 聘请湖北中医学院、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专家学者, 成立GAP基地建设顾问团和技术研究小组, 制订中药材品种种植规划。成立蕲春县中药产业协会,对基地技术人员和种药大户进行培训。到2013年底,蕲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有两个药材专业大乡(镇),163个药材专业村、场,3000多个药材种植大户,年医药经济产值2.3亿元,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基地建设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格局,以及集药材种植、药品生产、生化科研、医药教学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同时,他们以《本草纲目》为品牌, 运用现代科技激活中医药产业, 先后引进20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国际中药港、舒家康药业有限公司、台湾顺天堂药业集团等企业入驻蕲春李时珍医药经济开发区,已形成大企业集团为投资主体的发展格局。
(三)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知名度较高,行业协作促进中药材生产销售。
蕲春药市始于宋, 盛于明, 历史悠久, 载誉九州。1991年,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蕲春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1996年, 经审查批准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每年一届的药材交易会和两年一届的李时珍医药节, 在促进蕲春中草药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 也极大地提升了蕲春的知名度。
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 依法依规成立单个品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如檀林镇槐树村以村支部牵头成立了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力地促进了百合生产的快速发展。中介组织的成立为蕲春中药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为建立中药材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二、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文化研究不够,与“医圣”地位不符。
李时珍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也是距當代最近的医药大家,其《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中医药传统文献的重要价值。尽管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研究一直有人在做,但总体来说,组织松散,队伍不大,研究方向散乱,成果不多效益不佳。
(二)品牌效益发挥不够,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高。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既是产业发展助推器,更是增长极。在蕲春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县份,历史上曾出了李时珍、顾景星、黄侃、胡风等许多文化名人,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但过去多是停留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利用李时珍文化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李时珍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从国内国际比较来看, 黄冈市医药资源整合程度还不高, 企业的实力不强。如在国内以“张仲景医药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河南南阳宛西制药已成为集基地、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连续十年领先河南中医药业,跻身中国中药30强。而黄冈一些较大的医药企业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 进而不能成为拉动县域医药经济发展的牵引力,自然亦无法与一流医药企业相抗衡。 (四)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医药经济外向度偏低。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且形成产业化的不多,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 思想认识不到位, 市场开拓不力; (2)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出于风险和既得利益的考虑, 对处于研制阶段的药品不愿作前期投入, 使相当部分有资金的企业缺乏项目, 而有项目的科研单位在缺乏资金的条件下开展科研; (3)体制障碍也造成科研单位与医药企业不能形成优势互补。
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太少,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未真正起步; 中成药、生物医药等产品市场份额偏低。
三、促进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传承与创新李时珍医药文化。
强化对李时珍医药文化的传承。一是要重点开展李时珍医药文化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研究。充分发挥李时珍纪念馆的功能,使其成为国内外医药者祭拜医圣和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阵地,办成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和接待国内外来宾参观旅游、文化交流的窗口。二是开辟建设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中医药旅游专线,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以拜谒医圣李时珍为主线,参观李时珍纪念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加工、种植和中医药文化等。培训导游及有关人员中医药知识,使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医药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技术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医医院形象文化、服务文化、特色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加传统文化含量,提高中医药文化品位,塑造优秀的中医医院形象。
创新和发展李时珍医药文化。一是积极创作李时珍医药文化艺术精品。撰写制作包括有关中医药的影视、文学、艺术和科普作品;开发、制作李时珍医药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宣传中医药政策和发展成就,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二是建立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传统企业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升华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李时珍企业文化,为建立现代中药药业文化提供范式。三是创新节会兴办内容。充分发挥李时珍名人效应,把举办医药节会由文化活动为主向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转变,使医药节会逐步成为中医药理论创新成果汇报会;由各级领导参加为主,向中成药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中医院院长、中医药科研单位等参会转变;使医药节会成为中药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化成果展示会。
(二)着力培育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及产业优势品牌。
一是以电视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即将在央视播出为契机,以“李时珍医药论坛”、“大别山茯苓文化节”、“大别山地产药材推介会”等为平台,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努力培育新的中医药文化,在鄂东乃至湖北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二是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积极探索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思路,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鄂东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党委、政府应组织成立专门的机构,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同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吸收国内外高层人士和著名专家,对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产业方向、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为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此,一是要加大对鄂东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鄂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二是要加大对鄂东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的资金投入力度。鄂东地区属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主体框架虽已基本形成,但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要推动鄂东地区中医药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大别山二级生态公路”,使之能通达鄂东各地;三是要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使急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四)扶持李时珍医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院。
继续加大对李时珍中医院建设和支持的力度,将其打造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的前沿示范阵地,建成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成为中医医院的品牌。组建“李时珍中医药实用技术学院”,加快中医药各类人才的培训与培养,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條件的药品零售企业聘请中医执业医师坐堂诊治疾病。
(五)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中医药研发体系。
制定实施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造就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和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形成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团队。重点引进带有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科研开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教人才、高级医疗人才和农村中医药技术专家。加强同国内外知名院校、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中医药产业开发需要的骨干人才队伍。同时,注重中医药师承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探索高层次师承教育与学位对接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面向农村、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从事种植、加工、经营的实用人才。加强药农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药农的专业素质。
依托中医药大专院校和中医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整合黄冈市现有几家冠以李时珍名号的研究机构,成立李时珍研究院。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李时珍学术思想研究中心。
发挥李时珍研究会的作用,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 建设中药实验室,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中药炮制、中药种(养)植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使研究、产品、市场有机结合,形成“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推进中药科技进步与创新。
鼓励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和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和李时珍中醫药文化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和地区间中医药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和中医药院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涉外中促进中医药行业对外开放。
(六)编制专项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群稳健发展。
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医药产业集群。明确将鄂东地区的中医药产业列入湖北省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目录中。制订鄂东名医及中医院、李时珍药材市场及中医药文化产业带、中药材GAP 种植产业带、中药材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发展规划。加强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搞好中药产业布局,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保持中医药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地道药材,积极开发中药新品种,发展现代中药,加快形成产业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建设李时珍故乡蕲春中医药示范区,唱响李时珍品牌,整合中医药资源,以蕲春县为始发平台,组合黄冈市及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做大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以李时珍医药工业园为建设“医药名县”的重要平台,依托蕲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独具的李时珍人文资源,突出发展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引进中成药、生物制药、保健品、化妆品,以及与医药产业相配套的市场、仓储、物流等方面项目。以园区中的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国际医药港等骨干中药企业为主,建设中药研发与生产基地,发挥市场优势,积极引进省外知名品牌整合我市中药企业;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中医药产业开发,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蕲春成为全省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最终形成以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李时珍国际医药港为三足鼎立,中药材生产、医药工业、医药物流、医药文化、健康旅游“五位一体”的医药产业化格局。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品种科学种养研究;开展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新品种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农民发展优质中药材种植,真正把中草药种植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山区开拓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加大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建立若干个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区。按照GSP标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依托李时珍国际医药港药,拉长拓宽中药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原产地附加值。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利用“一节两论坛”,广泛进行招商引资,尤其台资企业。催生和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中药加工龙头企业,使之在产业链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蕲春是医圣李时珍故里,我国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医药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上世纪90年代以来,遵照省委、省政府“要做好李时珍这篇大文章”的指示精神,蕲春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中医药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一、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文化与医药生产销售有机结合, 引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起,蕲春围绕“李时珍”这一无形资产,将“医药兴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种药材、卖药材成为初始的发展模式。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规模种植、加工、贸易及产业化格局。 建成了冠名李时珍的酒厂、药厂、医疗保健品厂等数十家医药骨干企业, 产品由单一的补酒发展到中药胶囊、片剂、丸剂、冲剂及保健药枕、腰带、药用化妆品等18个系列50多个品种。蕲春的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李时珍医药节会, 实行节会搭台、 经贸唱戏。创办了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在李时珍景观药物种植园举办了李时珍国际健康论坛等。
创新发展医药文化事业。坚持长期办好“一节两论坛”,即李时珍医药节会、李时珍国际健康论坛和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论坛。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李时珍品牌,传播中医药文化,吸引国内外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研究开发李时珍品牌,凝聚各方力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医药文化大发展。
通过扩展李时珍品牌推进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建设。依托李时珍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着力抓好以华中影视文化基地、国际健康论坛、乡村俱乐部、水上运动中心等为重点的赤龙湖生态旅游区,以李时珍文化街、李时珍主题文化公园、玄妙观、昭化寺等为核心的蕲州中医药文化及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南天河漂流、太平避暑山庄和桐梓温泉等为支撑的云丹山风景区、三角山名胜风景区、横岗山森林公园名胜风景区、仙人台名胜风景区、管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七大板块建设,全方位、多层面开发李时珍人文资源,把李时珍健康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集健康养生、商务休闲、教育科研文化、运动疗养、观光旅游及健康环保于一体的国际化的综合社区,促进健康产业、健康文化、健康医疗协调发展,逐步打造全国知名的健康之乡。
(二)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大企业集团成为投资主体。
蕲春 积极摒弃传统的遍地开花的建药材基地模式, 以科技为支撑, 聘请湖北中医学院、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专家学者, 成立GAP基地建设顾问团和技术研究小组, 制订中药材品种种植规划。成立蕲春县中药产业协会,对基地技术人员和种药大户进行培训。到2013年底,蕲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有两个药材专业大乡(镇),163个药材专业村、场,3000多个药材种植大户,年医药经济产值2.3亿元,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基地建设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格局,以及集药材种植、药品生产、生化科研、医药教学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条。同时,他们以《本草纲目》为品牌, 运用现代科技激活中医药产业, 先后引进20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国际中药港、舒家康药业有限公司、台湾顺天堂药业集团等企业入驻蕲春李时珍医药经济开发区,已形成大企业集团为投资主体的发展格局。
(三)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知名度较高,行业协作促进中药材生产销售。
蕲春药市始于宋, 盛于明, 历史悠久, 载誉九州。1991年,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设立蕲春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1996年, 经审查批准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每年一届的药材交易会和两年一届的李时珍医药节, 在促进蕲春中草药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 也极大地提升了蕲春的知名度。
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 依法依规成立单个品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如檀林镇槐树村以村支部牵头成立了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 有力地促进了百合生产的快速发展。中介组织的成立为蕲春中药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为建立中药材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二、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文化研究不够,与“医圣”地位不符。
李时珍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也是距當代最近的医药大家,其《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中医药传统文献的重要价值。尽管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研究一直有人在做,但总体来说,组织松散,队伍不大,研究方向散乱,成果不多效益不佳。
(二)品牌效益发挥不够,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高。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实力竞争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既是产业发展助推器,更是增长极。在蕲春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县份,历史上曾出了李时珍、顾景星、黄侃、胡风等许多文化名人,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但过去多是停留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利用李时珍文化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李时珍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从国内国际比较来看, 黄冈市医药资源整合程度还不高, 企业的实力不强。如在国内以“张仲景医药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河南南阳宛西制药已成为集基地、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连续十年领先河南中医药业,跻身中国中药30强。而黄冈一些较大的医药企业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 进而不能成为拉动县域医药经济发展的牵引力,自然亦无法与一流医药企业相抗衡。 (四)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医药经济外向度偏低。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且形成产业化的不多,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 思想认识不到位, 市场开拓不力; (2)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出于风险和既得利益的考虑, 对处于研制阶段的药品不愿作前期投入, 使相当部分有资金的企业缺乏项目, 而有项目的科研单位在缺乏资金的条件下开展科研; (3)体制障碍也造成科研单位与医药企业不能形成优势互补。
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太少,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还未真正起步; 中成药、生物医药等产品市场份额偏低。
三、促进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传承与创新李时珍医药文化。
强化对李时珍医药文化的传承。一是要重点开展李时珍医药文化学术特点和学术思想研究。充分发挥李时珍纪念馆的功能,使其成为国内外医药者祭拜医圣和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阵地,办成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和接待国内外来宾参观旅游、文化交流的窗口。二是开辟建设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中医药旅游专线,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以拜谒医圣李时珍为主线,参观李时珍纪念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加工、种植和中医药文化等。培训导游及有关人员中医药知识,使李时珍医药文化旅游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医药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技术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医医院形象文化、服务文化、特色文化、管理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加传统文化含量,提高中医药文化品位,塑造优秀的中医医院形象。
创新和发展李时珍医药文化。一是积极创作李时珍医药文化艺术精品。撰写制作包括有关中医药的影视、文学、艺术和科普作品;开发、制作李时珍医药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宣传中医药政策和发展成就,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二是建立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传统企业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升华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李时珍企业文化,为建立现代中药药业文化提供范式。三是创新节会兴办内容。充分发挥李时珍名人效应,把举办医药节会由文化活动为主向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转变,使医药节会逐步成为中医药理论创新成果汇报会;由各级领导参加为主,向中成药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中医院院长、中医药科研单位等参会转变;使医药节会成为中药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化成果展示会。
(二)着力培育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及产业优势品牌。
一是以电视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即将在央视播出为契机,以“李时珍医药论坛”、“大别山茯苓文化节”、“大别山地产药材推介会”等为平台,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努力培育新的中医药文化,在鄂东乃至湖北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二是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积极探索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思路,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鄂东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党委、政府应组织成立专门的机构,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同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吸收国内外高层人士和著名专家,对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产业方向、功能定位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为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此,一是要加大对鄂东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鄂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二是要加大对鄂东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的资金投入力度。鄂东地区属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主体框架虽已基本形成,但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要推动鄂东地区中医药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大别山二级生态公路”,使之能通达鄂东各地;三是要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使急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四)扶持李时珍医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院。
继续加大对李时珍中医院建设和支持的力度,将其打造为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的前沿示范阵地,建成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成为中医医院的品牌。组建“李时珍中医药实用技术学院”,加快中医药各类人才的培训与培养,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條件的药品零售企业聘请中医执业医师坐堂诊治疾病。
(五)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中医药研发体系。
制定实施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造就大批中青年名中医和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形成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团队。重点引进带有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科研开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教人才、高级医疗人才和农村中医药技术专家。加强同国内外知名院校、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中医药产业开发需要的骨干人才队伍。同时,注重中医药师承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探索高层次师承教育与学位对接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面向农村、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从事种植、加工、经营的实用人才。加强药农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药农的专业素质。
依托中医药大专院校和中医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整合黄冈市现有几家冠以李时珍名号的研究机构,成立李时珍研究院。构建资源共享、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李时珍学术思想研究中心。
发挥李时珍研究会的作用,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 建设中药实验室,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中药炮制、中药种(养)植技术和经验,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使研究、产品、市场有机结合,形成“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推进中药科技进步与创新。
鼓励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和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和李时珍中醫药文化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和地区间中医药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和中医药院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涉外中促进中医药行业对外开放。
(六)编制专项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群稳健发展。
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医药产业集群。明确将鄂东地区的中医药产业列入湖北省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目录中。制订鄂东名医及中医院、李时珍药材市场及中医药文化产业带、中药材GAP 种植产业带、中药材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发展规划。加强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搞好中药产业布局,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保持中医药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地道药材,积极开发中药新品种,发展现代中药,加快形成产业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建设李时珍故乡蕲春中医药示范区,唱响李时珍品牌,整合中医药资源,以蕲春县为始发平台,组合黄冈市及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做大李时珍医药文化及产业。以李时珍医药工业园为建设“医药名县”的重要平台,依托蕲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独具的李时珍人文资源,突出发展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引进中成药、生物制药、保健品、化妆品,以及与医药产业相配套的市场、仓储、物流等方面项目。以园区中的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国际医药港等骨干中药企业为主,建设中药研发与生产基地,发挥市场优势,积极引进省外知名品牌整合我市中药企业;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中医药产业开发,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蕲春成为全省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最终形成以李时珍医药集团、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区、李时珍国际医药港为三足鼎立,中药材生产、医药工业、医药物流、医药文化、健康旅游“五位一体”的医药产业化格局。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品种科学种养研究;开展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新品种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农民发展优质中药材种植,真正把中草药种植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山区开拓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加大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的要求,建立若干个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区。按照GSP标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依托李时珍国际医药港药,拉长拓宽中药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原产地附加值。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利用“一节两论坛”,广泛进行招商引资,尤其台资企业。催生和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中药加工龙头企业,使之在产业链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