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联系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一个读大学的陌生男孩加了我的微博,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人生理想就是进入我所在的行业,希望我能重点推荐他。我说:“我并不了解你啊。”他说没关系,他绝对靠谱,不会给我丢脸云云。我理解现在大学生求职的焦躁心态,也不好意思说出拒绝的话。结果几天之后我发现,那个大学生像福尔摩斯探案般严密排查了我微博上的所有好友,眼光精准地选择了一部分人加为好友,每天积极地跟他们八卦聊天,而那些人大多是我的同事、朋友,甚至客户。
  这本来与我无关,毕竟加谁为好友纯属他的个人自由,但是打着我的旗号满世界跟人套近乎实在让我反感。一次,偶尔和一位行业内颇有威望的前辈提及此事,居然引起了他的共鸣。他感慨说:“现在学校社团活动无论大小,都希望邀请有分量的嘉宾去参与;同样,在实习、求职时,也有好多学生希望和行业内的精英建立联系,让对方写推荐信甚至直接推荐合适的岗位。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该用什么态度,通过什么途径和名人建立第一步联系。”
  前辈的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大学时代的一次经历。
  当时我读本科,校研究生会主席抓了几个本科生去帮着策划一个论坛。我是外联部的成员之一,他们交给我的任务只有一个——邀请俞敏洪老师来参加论坛,并作为唯一的开场嘉宾致辞。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
  俞敏洪老师在哪儿?在北京新东方总部?在全国的哪个分校?还是在加拿大的家中享受天伦之乐?
  写信到新东方总部?肯定有成堆的秘书帮他拆了信,然后发现原来是件芝麻大的事儿,顺手把信扔一边了。写邮件给俞老师?他的e-mail是什么?他最终能看到并且回复吗?
  为了找俞敏洪的联系方式,我几乎尝试了能想到的一切方法:在新东方网站上搜寻他的e-mail,没有;直接把电话打到新东方总机,没戏;找了个在新东方上课的同学随他蹭了一节口语课,课间时间冲上去问代课老师怎么能联系到俞老师,未遂;买了本新东方的内刊细细搜寻,也没有!
  有一天我用手机上网,突然发现一条新闻,说俞敏洪老师当晚7点在另一个城市的新东方分校做签名赠书活动!从我们学校所在地到那个城市要乘4个小时的火车,而此刻是上午11点,我看了看表,抓起书包直奔火车站。糟糕的是,当天的火车票居然没了,我赶紧跑到了对面的长途汽车站,花50多元钱买了最快的长途大巴票,风风火火地杀过去了。由于我极少坐长途车,那天又没吃饭,晕车一路吐了五六次,车上的卫生间基本让我一人占了。
  下午4点多,我总算到达了那个城市,又倒了好几趟公交七弯八拐地到了新东方分校,那里已经是人头攒动。我赶紧排队开始死等!
  晚上7点签赠仪式正式开始,轮到我的时候,我鼓起勇气问了一句:“俞老师,能给我个您的联系方式吗?”他的秘书在旁边紧跟着开口:“[email protected]。”我赶紧记下来,然后在漆黑而陌生的马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一家每晚25元钱的小旅店心惊胆战地住了一夜。
  回学校以后,我按照那个邮箱给俞老师写了一封信。那封信不是吹我有多牛,也不是汇报这个活动规模多么盛大,更不是说这次嘉宾致辞会具有多么伟大的里程碑意义,而是老老实实地告诉他,在他不知道的地方,有一个涉世不深的女大学生,在没有任何门路和技巧的前提下,用了多少时间,走了多远,在陌生城市的黑夜里担惊受怕了多久,才找到这么一个机会与他对话。没想到,俞老师很认真地给我回了信,说他当天可以从另外一个活动上抽出一小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看着俞老师的信,我有些激动,又有些欣喜:原来和一个名人建立联系并没那么难。找一个职场前辈写一封推荐信也很简单,但前提是,你必须付出足够的真诚和尊重。
  
  [路子与你聊]
  读完文章,你认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技巧是什么?
其他文献
翻开妈妈的记事本。有三张房子的图片夹在里面。它们比起挂在客厅中的名家作品,实在是太逊色了。可是,这三张图片是名作比不了的,因为它们记录的是妈妈心中最美好的房之梦。  第一张,是妈妈小时候画的画,茅草房的轮廓模糊得快看不清了。虽然茅草房简陋不堪,可是因为有外婆细腻的爱,妈妈说这便是她那时的梦想之房。在那里,她充分享受着浓浓母爱。  妈妈很小的时候,和外公外婆住的是一所茅草房。所谓的墙,是用芦苇密密编
期刊
在那个云雾缭绕的小山村里,藏着我的梦。梦里有妈妈亲手缝制的布书包,梦里有破旧不堪的小学校,梦里有经常有漏雨的教室,还有童年的欢声笑语。  在那里我最快乐的事就是背着妈妈缝制的布书包去上学。山区的孩子上学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家距学校有几里路,那个地方几乎没有和我同龄的孩子了。上学路上,两边是茂密的庄稼,经常有野猪和狼出没,危险极了。所以我已经七岁多了,还没有去上学。于是我就梦想着哪天能踏入学校大门,拿
期刊
一提到新疆,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哈密瓜、葡萄和香梨。因为新疆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是瓜果之乡。事实上,新疆不仅有各种水果,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拉条子就是其中之一。  拉条子,又叫拌面,维吾尔语叫“兰格曼”。从我记事起,每逢周末,只要妈妈有空,就一定会花几个小时,给全家人做喷香可口的拉条子。那时。我总是趴在厨房的窗口看着。  做拉条子,首先是和面、备菜。只见妈妈把面粉倒在一个盆里,倒入一些盐水,搅拌
期刊
辩论材料    在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一则关于考研女生为进考场下跪的消息,让网络沸腾。2011年1月15日上午,陕西西安考生陈晓原去参加研究生考试,因没带身份证被带离考场。她联系家人送证件,下跪恳求先进考场,被拒绝。等家人送来身份证时,开考已过15分钟,陈晓原再次下跪请求入场,还是被拒。考场工作人员说,按规定开考15分钟后不准进考场。陈晓原最终没能进场考试。她去年考研失败,为备战201
期刊
我想,我是享受现在的。屋子里没有其他声音,只有电视节目的声音和奶奶均匀的呼吸声。  轻轻搅动碗中的粥,淡黄的小米和透白的大米相映成趣,飘出粥的香气。入口,米粒的软糯在齿间厮磨,舌尖微微一压,便从口中逸出清新的米香。我忍不住低头,勾了嘴角:是奶奶做的饭,只有奶奶熬的粥,才有这种味道。  边吃饭边和奶奶聊天。有在学校的糗事,也有生活中的琐碎,还会时不时做出夸张的表情看向奶奶,奶奶始终是那般慈爱地笑着。
期刊
从来没有像那天一样铁定了心要好好学习,攥紧了拳头既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这是2011年的新春,大街小巷都充盈着喜庆的红色。车轮碾过满是鞭炮碎屑的水泥地,停在了一个大门前。  “爸,为什么串亲戚要带这么多东西呢?”  爸爸从头顶的后视镜里瞟了弟弟一眼,说:“这你们小孩子就不懂了。你干爷是有钱人,给他送礼当然要贵重。”说罢,爸爸下车,整了整领带,从车里拎出大包小包的东西,敲开了紧闭的大门。  屋里依
期刊
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交了一个很特殊的朋友。  那年,班里突然转来一个台湾来的新生。她长得很漂亮,像漫画书里走出来的女主角。我很喜欢她那双又大又圆的眼睛,以及她右眼下面的那颗泪痣,听说那种泪痣只长在爱哭的人脸上。但是,那女孩怎么看都不像爱哭的人,我想那颗泪痣会因为长错了地方而感到羞愧吧……可是,我又似乎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一丝悲伤和孤独。  她在台湾是被退学的。这是我一个同学在老师办公室无意间听到的
期刊
我妈妈精力充沛,又很能干。她展望未来,曾做了很多长远计划。可总有一天她也会变得衰弱,也会有这么一天,她五个孩子之一,或许就是我,会意识到照顾年老父母的日子来了。我们常常谈起这些事情,我开玩笑地对妈妈说,我会把她带到山上,就扔在那儿。这时,妈妈就讲了下面的故事回答我: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看见自己的父亲用力拖着一个大篮子,步履蹒跚地在街上走着。当他走近父亲时才看出:篮子里是他的老祖父。  “爸爸,你
期刊
年初,一家公司的“星探”把我从原公司“挖”了过去。原以为自己会被委以重任,至少也会“鹤立鸡群”,但结果很让我失望。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张莹的存在。  张莹是个27岁的女孩。在新公司干了半个月,我发现,公司一百多号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她的。在大家的眼里,张莹是美女、才女、淑女,她不仅业绩突出,而且待人热情。大家常说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可是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张莹的坏话,连一点点嫉妒的意思都没有,不管是人前还
期刊
翻阅古今中外大作家的传记,常读到传主出身书香门第,“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更有甚者,“三岁赋诗,语惊四座”。每读至此,我便有生不得所的感慨。  我出生在千里彝山,世代祖先只懂得怎样跟野兽赛跑,从来不屑于去辨认那些蚂蚁脚杆模样的文字。所以,我长到五六岁,还不知世间有书,只是穿着开裆裤与一群小伙伴在山道上争抢羊屎颗,比赛谁捡得多。后来,我被家人送进学校,学习差得一塌糊涂,因为我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些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