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材;古汉语;可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73—01
高中语文教材《荀子·劝学》中有“学不可以已”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用书把它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很明显,译文以今律古,把“可以”当成了现代汉语。笔者查检身边的古汉语工具书,竟未能找到“可以”这个词,比如《辞源》中以“可”字冠头的词条就有三十多个,但其中就无“可以”这一个。文言文中的“可以”原本就不是一个词,它是由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可”,表能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够”、“应该”等,这点容易形成共识。“以”的情况要复杂一些,而这里的“以”,应该是个表使令的动词,有“使”、“让”、“令”义。古汉语中“以”表使令的例子相当多,这里姑且举出一些“可以”结构中“以”字表使令的情况,以说明文言文中的“可以”确有“可使”、“可让”的意思。还必须指出,古代汉语中这种谓语由使令动词来充当的句子全为兼语句,而这些兼语句的兼语成分——使令词的宾语(或,它后面动词的主语),常常给省去。这样就有使令词“以”和它后面的动词紧紧挨在一起的现象,从而在局部形成“可以+动词”的格式,容易给人造成“可以”修饰后面动词而作能愿状语的错觉。
请看例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可以为师”,即可以让他作老师。“为”的施事(或“以”的受事)应该是温故而知新的人,故应有“可以让他”或“能够让他”之解。
2.德如何,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
“可以王”:能让我统一天下。齐王垂询孟子如是说,他想王于天下而又不得法。故,欲“王”天下的应是他宣王自己,即被省去的“以”的宾语应该是他自己。
3.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可以南面”,就是可以使齐国称霸天下。该句义在表明得士后的齐国的强大,“以”后省去的宾语是“齐”。
4.治国无法则乱,守法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
“不可以持国”,不能使自己掌管国家。据上下文义看,作者是从历史的角度为持国者提供经验教训,所以“以”后省去的应该是持国者自己。
5.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志》)
“可以为援”,即可以让他成为外援。这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话,“以为援”的应该是具“此”情况的人(孙权)而不是“此”,故“以”后省去的宾语应是“他”(指孙权)。
6.狼非羊比,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马中锡《中山狼传》)
该句可译为:狼不能跟羊相比,中山国能使羊丢失的岔路哪里有限数呢?
将“可以”释为“能使羊……”一类,与下文“亡羊”之“亡”的使动用法同释,更能表达中山之歧的“亡羊”之易而“亡狼”则更易的文义,于是才有下文的“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简直一义贯通。
以上这些句中的“可以”都有“可让”或“能使”的意义,只是使令词“以”后的成分给省去了,但它完全可以凭上下文义给补出来。“学不可以已”句中的“可以”,与此情况一样。
“学不可以已”应译为:做学问不能让它停止下来。荀子“劝学”的目的就在于强调治学的持之以恒,专心如一,从而勉励人们致力于做学问,所以唯有“不能让它停止”一类的解释才不损文义。
除此之外,文言文中的“可以”,还有其他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再,“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龚自珍《定庵全集》)以上“可以”,表凭借。(其实是介词“以”及其省去的宾语分别表动词“保”和“使”的凭借)
徐之,俟微雨洒尘,乘其爽气,可以登涉(袁中道《苛雪斋集》)。此处“可以”,表目的。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又,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谁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上,表原因。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柳宗元《愚溪诗序》)。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上,表方式、手段。
这些句中的“可以”同样说明它在文言文中是短语而不是词,其语言单位的级别比在现代汉语中的高,意义也比现代汉语中的复杂。我们在阅读古文献时,就不能凭臆想以今律古,否则往往会伤及文义。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73—01
高中语文教材《荀子·劝学》中有“学不可以已”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用书把它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很明显,译文以今律古,把“可以”当成了现代汉语。笔者查检身边的古汉语工具书,竟未能找到“可以”这个词,比如《辞源》中以“可”字冠头的词条就有三十多个,但其中就无“可以”这一个。文言文中的“可以”原本就不是一个词,它是由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可”,表能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够”、“应该”等,这点容易形成共识。“以”的情况要复杂一些,而这里的“以”,应该是个表使令的动词,有“使”、“让”、“令”义。古汉语中“以”表使令的例子相当多,这里姑且举出一些“可以”结构中“以”字表使令的情况,以说明文言文中的“可以”确有“可使”、“可让”的意思。还必须指出,古代汉语中这种谓语由使令动词来充当的句子全为兼语句,而这些兼语句的兼语成分——使令词的宾语(或,它后面动词的主语),常常给省去。这样就有使令词“以”和它后面的动词紧紧挨在一起的现象,从而在局部形成“可以+动词”的格式,容易给人造成“可以”修饰后面动词而作能愿状语的错觉。
请看例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可以为师”,即可以让他作老师。“为”的施事(或“以”的受事)应该是温故而知新的人,故应有“可以让他”或“能够让他”之解。
2.德如何,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
“可以王”:能让我统一天下。齐王垂询孟子如是说,他想王于天下而又不得法。故,欲“王”天下的应是他宣王自己,即被省去的“以”的宾语应该是他自己。
3.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可以南面”,就是可以使齐国称霸天下。该句义在表明得士后的齐国的强大,“以”后省去的宾语是“齐”。
4.治国无法则乱,守法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
“不可以持国”,不能使自己掌管国家。据上下文义看,作者是从历史的角度为持国者提供经验教训,所以“以”后省去的应该是持国者自己。
5.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志》)
“可以为援”,即可以让他成为外援。这是诸葛亮对刘备的话,“以为援”的应该是具“此”情况的人(孙权)而不是“此”,故“以”后省去的宾语应是“他”(指孙权)。
6.狼非羊比,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马中锡《中山狼传》)
该句可译为:狼不能跟羊相比,中山国能使羊丢失的岔路哪里有限数呢?
将“可以”释为“能使羊……”一类,与下文“亡羊”之“亡”的使动用法同释,更能表达中山之歧的“亡羊”之易而“亡狼”则更易的文义,于是才有下文的“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简直一义贯通。
以上这些句中的“可以”都有“可让”或“能使”的意义,只是使令词“以”后的成分给省去了,但它完全可以凭上下文义给补出来。“学不可以已”句中的“可以”,与此情况一样。
“学不可以已”应译为:做学问不能让它停止下来。荀子“劝学”的目的就在于强调治学的持之以恒,专心如一,从而勉励人们致力于做学问,所以唯有“不能让它停止”一类的解释才不损文义。
除此之外,文言文中的“可以”,还有其他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再,“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龚自珍《定庵全集》)以上“可以”,表凭借。(其实是介词“以”及其省去的宾语分别表动词“保”和“使”的凭借)
徐之,俟微雨洒尘,乘其爽气,可以登涉(袁中道《苛雪斋集》)。此处“可以”,表目的。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又,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谁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上,表原因。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柳宗元《愚溪诗序》)。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上,表方式、手段。
这些句中的“可以”同样说明它在文言文中是短语而不是词,其语言单位的级别比在现代汉语中的高,意义也比现代汉语中的复杂。我们在阅读古文献时,就不能凭臆想以今律古,否则往往会伤及文义。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