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台一直在听说中,五台也总是在朋友圈里,听说的五台还有那首被传唱的敬酒歌:“太阳落山了舍是舍不得,走一步看两眼,哪个舍得你?哪个舍得你?”从这首歌便可感受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歌词简单情谊却深切,敬酒歌大多是即兴产生,歌词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率直表达感情。
五台大寺位于弥渡东南约30公里的五台山,海拔2325米,距弥渡县城约40公里,属苴力镇下辖行政村——五台村委会。据史料记载,五台大寺始建于明朝初年,为滇西一代名师照正法师率众僧侣所建。清康熙年间增建成宝刹,道光时遭火灾焚毁,咸丰年间重建,民国时期增修为三阁挑五殿的弘大规模,是弥渡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五台大寺都要举行打歌节。这天。来自弥渡、祥云、南华、巍山、南涧等地的彝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他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彝族过山调,恰似山间百灵鸟。中年人借歌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还可以歌为媒,寻找知音伴侣。正是见识的好机会,却又因其他原因遗憾错过一年一次的会期。紧赶慢赶终究还是在太阳落山前赶到五台,虽然没有看到热闹的打歌表演,但正真认识了五台。
从苴力到五台有人称它为一座山的距离。今天第一次去方向是清楚了却不知路,听说打歌节很热闹,浪潮的席卷会有痕迹,寻迹而去不会错。
车子驶出苴力向东而行,经过一段窄窄的村庄路,只能单向行驶,本来时间已晚又被堵在路上真让人心焦。幸好后来一直通畅,看到五台的指路牌,由此开始爬坡,清爽的柏油路,曲绕在山上,红土高原映人视野,突然联想到红色五台的称谓,其实红色是与红军有关,并非红土之故。
1947年。中央滇西地委下派同志到楚雄南华山区收编地方农民武装,并到五台、德苴等地宣传革命思想,先锋人普华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在先锋抱元村关圣殿组建革命武装队伍,并担任大队长。并于1949年4月编入了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四大队。部队驻扎五台大寺期间,五台、先锋群众给予滇西人民自卫团积极帮助,不少有志青年还就此参了军。这一段红色革命历程,为五台增添了文化内涵。
去往五台大寺的路太有“特色”,一个弯又一个弯,总是走不完,才走出一个前面又是弯了,何止九曲十八弯呢,都数不清了。迎面总有返回的车辆下来,只能缓慢跋涉,半山腰已经停了不少车,可想而知今天打歌会的确热闹,我们为了赶时间尽量多前行一点,每隔一定路段都有交警在指挥,保证通畅。
终于到达,热闹的打歌会已结束,还有两群唱调子的彝家人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打歌场也有稀疏的几个打歌的男女,仿佛专门为晚到的客人进行打歌表演。
先去五台大寺拜谒,从外观能看出寺庙悠久的历史,飞檐斗阁沧桑尽显,却也坚固依然,主殿建筑古老,四根大柱子雄伟站立。如此大的木柱实在不多见,经过岁月洗礼还完好无损,不见丝毫虫蛀痕迹,古人的建筑智慧令今人叹服。
游完三阁五殿又回到大寺门前。走出人群空气极清新,站里打歌台小憩,早春的近晚天气还有几分寒意。前瞻太极群峰云雾缭绕。回看五台寺背靠青山,寺宇掩映在一片绿色中。已是太阳西下的时光。余晖很淡雾霭蒙蒙,五台也被蒙上了几分迷蒙。又发现大寺门口有一棵大树屹立,近看才知是一千年树龄的黄连树,苍老的树皮诉说千古的历史,又一次为悠久的历史惊叹!千年的站立,千年的俯瞰蕴藏的将是千载的厚德吧,由此让我联想到厚德载物。
准备返回时遇上熟人,热情邀请去村委会共同进餐,恭敬不如从命一起前往。也因此见识了五台彝家人敬酒调的魅力。
村委会是今天临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地方,地上撒了绿松毛,有压尘作用,更有祈求清吉平安的意思。客席接近尾声。彝家人过节一般都以羊肉为主,蒸的煮的都有,还有特色的焖洋芋很香很面,刚开吃就有彝家阿妹来敬酒,色彩艳丽的彝族服饰。甜美开怀的笑容,让人无法拒绝的热情,到了彝家村寨这杯酒是必须喝的,酒是彝人待客之道,喝了这杯酒便成了朋友,表示的是交往的诚心。唱酒歌伴奏的是三弦,弹奏的人是中年男子。
席中总有妇女来添汤、添菜,殷情又客气,希望客人吃好吃饱。这里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民间客席风俗沿袭,偷偷往你碗里加饭菜,吓得我见有人过来就用手盖住碗,吃好赶紧“溜之大吉”。
吃完丰盛的晚餐。精彩好戏还在后头,客人将告别,彝家人有特色的留客方式。阿哥阿妹唱酒歌敬酒挽留远方客人。关起大门站门口,三杯酒喝了才能走。酒歌一遍遍响起:“太阳落山了,舍是舍不得,走一步望两眼,哪个舍得你?哪个舍得你?”
第一次亲历如此场面太有趣,我站在旁边当看客,彝家人不厌其烦地唱,我一遍遍地听,其乐无穷,几句简单的歌词唱出深深的情,深情比酒还醉人了!终于见识五台独特的热情与豪爽。
太阳确实落山了,告别在即,酒歌听了,酒也必喝,喝进热情变成友情,最后成了朋友。彝家酿的酒应该是甘甜的。醇厚的,连接民族友谊,促进交流沟通,一杯酒喝下气氛顿时融洽和谐,此时此地酒就是友谊的媒介。
我和在此偶遇的朋友平时就不会喝酒,当然。热情的村民也为我们准备了可口的饮料,也能同样感受这份热情。彝家妹子还是不让走,要为我们唱一曲送别的酒歌。用感谢的心情听完,暮色中告别五台告别彝家村寨。热闹的打歌会晚上还继续,那将是情感联络的歌会,年轻男女将在歌声中遇上心仪的伴侣,一切在想象中去回味吧!那三十二个回头弯,一弯一弯留在我们身后。
编辑手记:
饮食是文化的缩影,一桌大理的特色美食让我们阅尽大理的风物和景色。家乡菜不仅宠坏了舌尖,还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感知;我们会开始思考吃饭的奥义不仅仅是维持生命,饮食既是生活也是文化与艺术;洱源是大理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温润的土壤中出产香糯的米饭,龙门的鱼更是口感細腻。鲜美的味道渗入到了骨髓里。食材从出产到融入口齿之间记载着岁月的流转。而这些令人难忘的味道就是时光流转中最长情的陪伴,不妨让我们跟着《寻味洱源》里充满味觉体验的文字去那里来趟味蕾之旅。读书与行走的并重不仅可以触摸到山水真实的温度,也让我们寻找着历史的轨迹;在旅途中“行走”这一动作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在对自然和文化的观察中串联起主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的两翼;《走进红色王家庄》为我们展现的是追恩人文情怀的红色文化旅游。通过历史的视野来重新认识革命前辈活动过的痕迹。用双脚和文字重绘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的红色精神。随着小众的旅行地开始被人们慢慢发现。那些地方是需要耐心才可以慢慢接近的小世界,安静的自然美景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让我们流连忘返,品读《邂逅弥渡五台》吸引着我们到五台停下脚步,一探究竟。
五台大寺位于弥渡东南约30公里的五台山,海拔2325米,距弥渡县城约40公里,属苴力镇下辖行政村——五台村委会。据史料记载,五台大寺始建于明朝初年,为滇西一代名师照正法师率众僧侣所建。清康熙年间增建成宝刹,道光时遭火灾焚毁,咸丰年间重建,民国时期增修为三阁挑五殿的弘大规模,是弥渡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五台大寺都要举行打歌节。这天。来自弥渡、祥云、南华、巍山、南涧等地的彝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他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彝族过山调,恰似山间百灵鸟。中年人借歌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还可以歌为媒,寻找知音伴侣。正是见识的好机会,却又因其他原因遗憾错过一年一次的会期。紧赶慢赶终究还是在太阳落山前赶到五台,虽然没有看到热闹的打歌表演,但正真认识了五台。
从苴力到五台有人称它为一座山的距离。今天第一次去方向是清楚了却不知路,听说打歌节很热闹,浪潮的席卷会有痕迹,寻迹而去不会错。
车子驶出苴力向东而行,经过一段窄窄的村庄路,只能单向行驶,本来时间已晚又被堵在路上真让人心焦。幸好后来一直通畅,看到五台的指路牌,由此开始爬坡,清爽的柏油路,曲绕在山上,红土高原映人视野,突然联想到红色五台的称谓,其实红色是与红军有关,并非红土之故。
1947年。中央滇西地委下派同志到楚雄南华山区收编地方农民武装,并到五台、德苴等地宣传革命思想,先锋人普华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在先锋抱元村关圣殿组建革命武装队伍,并担任大队长。并于1949年4月编入了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四大队。部队驻扎五台大寺期间,五台、先锋群众给予滇西人民自卫团积极帮助,不少有志青年还就此参了军。这一段红色革命历程,为五台增添了文化内涵。
去往五台大寺的路太有“特色”,一个弯又一个弯,总是走不完,才走出一个前面又是弯了,何止九曲十八弯呢,都数不清了。迎面总有返回的车辆下来,只能缓慢跋涉,半山腰已经停了不少车,可想而知今天打歌会的确热闹,我们为了赶时间尽量多前行一点,每隔一定路段都有交警在指挥,保证通畅。
终于到达,热闹的打歌会已结束,还有两群唱调子的彝家人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打歌场也有稀疏的几个打歌的男女,仿佛专门为晚到的客人进行打歌表演。
先去五台大寺拜谒,从外观能看出寺庙悠久的历史,飞檐斗阁沧桑尽显,却也坚固依然,主殿建筑古老,四根大柱子雄伟站立。如此大的木柱实在不多见,经过岁月洗礼还完好无损,不见丝毫虫蛀痕迹,古人的建筑智慧令今人叹服。
游完三阁五殿又回到大寺门前。走出人群空气极清新,站里打歌台小憩,早春的近晚天气还有几分寒意。前瞻太极群峰云雾缭绕。回看五台寺背靠青山,寺宇掩映在一片绿色中。已是太阳西下的时光。余晖很淡雾霭蒙蒙,五台也被蒙上了几分迷蒙。又发现大寺门口有一棵大树屹立,近看才知是一千年树龄的黄连树,苍老的树皮诉说千古的历史,又一次为悠久的历史惊叹!千年的站立,千年的俯瞰蕴藏的将是千载的厚德吧,由此让我联想到厚德载物。
准备返回时遇上熟人,热情邀请去村委会共同进餐,恭敬不如从命一起前往。也因此见识了五台彝家人敬酒调的魅力。
村委会是今天临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地方,地上撒了绿松毛,有压尘作用,更有祈求清吉平安的意思。客席接近尾声。彝家人过节一般都以羊肉为主,蒸的煮的都有,还有特色的焖洋芋很香很面,刚开吃就有彝家阿妹来敬酒,色彩艳丽的彝族服饰。甜美开怀的笑容,让人无法拒绝的热情,到了彝家村寨这杯酒是必须喝的,酒是彝人待客之道,喝了这杯酒便成了朋友,表示的是交往的诚心。唱酒歌伴奏的是三弦,弹奏的人是中年男子。
席中总有妇女来添汤、添菜,殷情又客气,希望客人吃好吃饱。这里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民间客席风俗沿袭,偷偷往你碗里加饭菜,吓得我见有人过来就用手盖住碗,吃好赶紧“溜之大吉”。
吃完丰盛的晚餐。精彩好戏还在后头,客人将告别,彝家人有特色的留客方式。阿哥阿妹唱酒歌敬酒挽留远方客人。关起大门站门口,三杯酒喝了才能走。酒歌一遍遍响起:“太阳落山了,舍是舍不得,走一步望两眼,哪个舍得你?哪个舍得你?”
第一次亲历如此场面太有趣,我站在旁边当看客,彝家人不厌其烦地唱,我一遍遍地听,其乐无穷,几句简单的歌词唱出深深的情,深情比酒还醉人了!终于见识五台独特的热情与豪爽。
太阳确实落山了,告别在即,酒歌听了,酒也必喝,喝进热情变成友情,最后成了朋友。彝家酿的酒应该是甘甜的。醇厚的,连接民族友谊,促进交流沟通,一杯酒喝下气氛顿时融洽和谐,此时此地酒就是友谊的媒介。
我和在此偶遇的朋友平时就不会喝酒,当然。热情的村民也为我们准备了可口的饮料,也能同样感受这份热情。彝家妹子还是不让走,要为我们唱一曲送别的酒歌。用感谢的心情听完,暮色中告别五台告别彝家村寨。热闹的打歌会晚上还继续,那将是情感联络的歌会,年轻男女将在歌声中遇上心仪的伴侣,一切在想象中去回味吧!那三十二个回头弯,一弯一弯留在我们身后。
编辑手记:
饮食是文化的缩影,一桌大理的特色美食让我们阅尽大理的风物和景色。家乡菜不仅宠坏了舌尖,还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感知;我们会开始思考吃饭的奥义不仅仅是维持生命,饮食既是生活也是文化与艺术;洱源是大理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温润的土壤中出产香糯的米饭,龙门的鱼更是口感細腻。鲜美的味道渗入到了骨髓里。食材从出产到融入口齿之间记载着岁月的流转。而这些令人难忘的味道就是时光流转中最长情的陪伴,不妨让我们跟着《寻味洱源》里充满味觉体验的文字去那里来趟味蕾之旅。读书与行走的并重不仅可以触摸到山水真实的温度,也让我们寻找着历史的轨迹;在旅途中“行走”这一动作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在对自然和文化的观察中串联起主观世界和客观事物的两翼;《走进红色王家庄》为我们展现的是追恩人文情怀的红色文化旅游。通过历史的视野来重新认识革命前辈活动过的痕迹。用双脚和文字重绘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传承的红色精神。随着小众的旅行地开始被人们慢慢发现。那些地方是需要耐心才可以慢慢接近的小世界,安静的自然美景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让我们流连忘返,品读《邂逅弥渡五台》吸引着我们到五台停下脚步,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