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幼儿教育形式。主要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达到促进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由于区域活动的重要,本学期我园重点围绕区域活动中材料提供的适宜性,展开观摩和研讨。笔者在观摩了我园组织的区域活动现场以后,认为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是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因素。
一、游戏材料的提供要紧扣主题目标
一般的区域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在班级主题活动中生成而来的,所以各区域的活动要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其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都要为主题目标服务。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目标就应该紧扣主题目标。首先应该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制定相应的区域活动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开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主题,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地、主动地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发展,达到教育目的。例如,大班年级组在开展《怎样使水变干净》的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兴趣点,生成了“玩水”的游戏区域,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拓展关于水的内容,提升“水”的经验。于是,围绕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大小量杯换水”的游戏以及“使水变干净”实验等,投放了大小量杯、记录表、水、各种使水变干净的实验材料等。通过在区域中的动手操作,幼儿初步了解了水的流动、体积的守恒,掌握了测量、记录等基本方法,完成了主题活动中关于水的相关目标。又如中班年级组在开展《快乐国庆节》的主题中,生成了建构区《美丽的家乡》的区域内容。老师结合主题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活动目标:引导幼儿利用搭建、绘画、剪贴等多种技能表现家乡的风貌,使幼儿初步产生爱家乡的情感。为了达到目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建构区投放了各种积塑,纸糊好的半成品房子,画好瓦楞的色纸等,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操作技能搭建家乡的马路、制作高楼、红绿灯等表现家乡的新面貌。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很高,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能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家乡大变化用艺术的手段大胆的表现出来,从而也萌发了幼儿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可见,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的提供应紧扣主题目标,这样才能相辅相成,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地发展。
二、游戏材料的提供要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让幼儿多一些自主选择玩游戏的空间,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游戏材料,让幼儿随心所欲,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其结果是材料选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放在一起,幼儿却表现出茫茫然然不知道怎样开展游戏。那么,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否越多越好?我们围绕此问题展开了交流,在研讨的过程中,大家认为:材料太多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的机会就会明显减少。幼儿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我们不能毫无目的地去满足幼儿的所有需要,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大班开展的《变废为宝》的区域活动中,如果发现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不会处理一些小问题,那么我们制定的目标除了引导幼儿学习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新的物品,还要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一些解决纠纷的方法这方面。这样的话,在材料投放时就要适当的减少游戏材料,当幼儿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就有机会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的冲动;如果发现幼儿开始对制作民族娃娃感兴趣时,就应恰当的提供民族娃娃的模型或图案及色彩鲜艳的布条、纸张等,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如果发现幼儿对一大堆的花绿绿的游戏材料无从选择时,教师就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几个大小不同的纸盒,在每个盒子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就有助于幼儿分类归放,有条理的整理,选择材料的目的性也会增强……总之,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幼儿操作的情况,把教育的意图渗透在对游戏材料的提供上,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三、游戏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递进
笔者在区域游戏现场观摩的活动中,发现各班提供的游戏材料都很丰富,教师们也在努力的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游戏材料。我们承认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做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更要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情况,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递进发展的游戏材料,让每个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使自己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例如中班美工区《蔬菜印章画》,老师提供了各种自制的蔬菜印章,小纸片、印好的蔬菜印章图案、蜡笔等。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能力弱一些的幼儿选择不同的蔬菜印章在大的绘画纸上随意印章,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蔬菜印章的乐趣。然后逐渐引导这些幼儿进行有规律地印章,如一个萝卜印章隔一个藕片印章;一个红色的辣椒印章隔两个蓝色的青菜印章等等,体验图案排列的美妙。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则引导他们在先印好的蔬菜图案的小纸片上进行添画,让其变成刺猬、蝴蝶、小鸡等生动可爱的形象,然后再鼓励他们在大纸张上结合蔬菜印章的特征,进行组合添画,学习合理构图,创编故事等。整个过程的选择则引导幼儿量力而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的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四、游戏材料的提供要持续发展变化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又清楚的认识到,游戏材料的提供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主题的深入发展及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及时变换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材料。例如小(2)班开设的生活区《贴五官》,刚开始,老师提供了人脸底板和若干副五官,引导幼儿正确摆放五官的位置。慢慢地,当幼儿基本都能操作,兴趣也逐渐减弱的时候,教师再投放一些五彩的五官和一些艺术性的五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摆放出不同特色的人脸五官。这样一来,幼儿的兴趣又回升了,操作的幼儿增多了。又例如小(4)班开设的益智区,老师结合教学活动的内容,在区域中生成了“一个隔一个,一个隔二个,有规律地排列”的活动内容。刚开始时引导幼儿在泥工板上用雪花片一个隔一个或一个隔两个进行排列,可发现幼儿的兴趣不浓,此时又该如何调整游戏材料,调动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呢?教师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了蜗牛造型的底板,引导幼儿利用雪花片一个隔一个,或一个隔两个为蜗牛穿衣服。活泼生动的蜗牛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操作起来更有趣了。可见,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的投放不但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使之乐于动手动脑,提高活动的兴趣,还要适应幼儿持续发展的需要,及时变换游戏材料,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否适宜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活动的环境和游戏的机会,合理投放游戏材料,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让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发展。
一、游戏材料的提供要紧扣主题目标
一般的区域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在班级主题活动中生成而来的,所以各区域的活动要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其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都要为主题目标服务。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目标就应该紧扣主题目标。首先应该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制定相应的区域活动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开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主题,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地、主动地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发展,达到教育目的。例如,大班年级组在开展《怎样使水变干净》的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兴趣点,生成了“玩水”的游戏区域,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拓展关于水的内容,提升“水”的经验。于是,围绕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大小量杯换水”的游戏以及“使水变干净”实验等,投放了大小量杯、记录表、水、各种使水变干净的实验材料等。通过在区域中的动手操作,幼儿初步了解了水的流动、体积的守恒,掌握了测量、记录等基本方法,完成了主题活动中关于水的相关目标。又如中班年级组在开展《快乐国庆节》的主题中,生成了建构区《美丽的家乡》的区域内容。老师结合主题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区域活动目标:引导幼儿利用搭建、绘画、剪贴等多种技能表现家乡的风貌,使幼儿初步产生爱家乡的情感。为了达到目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建构区投放了各种积塑,纸糊好的半成品房子,画好瓦楞的色纸等,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操作技能搭建家乡的马路、制作高楼、红绿灯等表现家乡的新面貌。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很高,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能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家乡大变化用艺术的手段大胆的表现出来,从而也萌发了幼儿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可见,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的提供应紧扣主题目标,这样才能相辅相成,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地发展。
二、游戏材料的提供要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让幼儿多一些自主选择玩游戏的空间,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游戏材料,让幼儿随心所欲,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其结果是材料选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放在一起,幼儿却表现出茫茫然然不知道怎样开展游戏。那么,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否越多越好?我们围绕此问题展开了交流,在研讨的过程中,大家认为:材料太多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的机会就会明显减少。幼儿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我们不能毫无目的地去满足幼儿的所有需要,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大班开展的《变废为宝》的区域活动中,如果发现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不会处理一些小问题,那么我们制定的目标除了引导幼儿学习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新的物品,还要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一些解决纠纷的方法这方面。这样的话,在材料投放时就要适当的减少游戏材料,当幼儿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就有机会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的冲动;如果发现幼儿开始对制作民族娃娃感兴趣时,就应恰当的提供民族娃娃的模型或图案及色彩鲜艳的布条、纸张等,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如果发现幼儿对一大堆的花绿绿的游戏材料无从选择时,教师就要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几个大小不同的纸盒,在每个盒子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就有助于幼儿分类归放,有条理的整理,选择材料的目的性也会增强……总之,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幼儿操作的情况,把教育的意图渗透在对游戏材料的提供上,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三、游戏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递进
笔者在区域游戏现场观摩的活动中,发现各班提供的游戏材料都很丰富,教师们也在努力的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游戏材料。我们承认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做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更要关注到幼儿的个体差异,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情况,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递进发展的游戏材料,让每个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使自己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例如中班美工区《蔬菜印章画》,老师提供了各种自制的蔬菜印章,小纸片、印好的蔬菜印章图案、蜡笔等。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能力弱一些的幼儿选择不同的蔬菜印章在大的绘画纸上随意印章,让他们充分体验到蔬菜印章的乐趣。然后逐渐引导这些幼儿进行有规律地印章,如一个萝卜印章隔一个藕片印章;一个红色的辣椒印章隔两个蓝色的青菜印章等等,体验图案排列的美妙。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则引导他们在先印好的蔬菜图案的小纸片上进行添画,让其变成刺猬、蝴蝶、小鸡等生动可爱的形象,然后再鼓励他们在大纸张上结合蔬菜印章的特征,进行组合添画,学习合理构图,创编故事等。整个过程的选择则引导幼儿量力而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的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四、游戏材料的提供要持续发展变化
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我们又清楚的认识到,游戏材料的提供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主题的深入发展及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及时变换与之相适应的游戏材料。例如小(2)班开设的生活区《贴五官》,刚开始,老师提供了人脸底板和若干副五官,引导幼儿正确摆放五官的位置。慢慢地,当幼儿基本都能操作,兴趣也逐渐减弱的时候,教师再投放一些五彩的五官和一些艺术性的五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摆放出不同特色的人脸五官。这样一来,幼儿的兴趣又回升了,操作的幼儿增多了。又例如小(4)班开设的益智区,老师结合教学活动的内容,在区域中生成了“一个隔一个,一个隔二个,有规律地排列”的活动内容。刚开始时引导幼儿在泥工板上用雪花片一个隔一个或一个隔两个进行排列,可发现幼儿的兴趣不浓,此时又该如何调整游戏材料,调动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呢?教师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了蜗牛造型的底板,引导幼儿利用雪花片一个隔一个,或一个隔两个为蜗牛穿衣服。活泼生动的蜗牛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操作起来更有趣了。可见,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的投放不但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使之乐于动手动脑,提高活动的兴趣,还要适应幼儿持续发展的需要,及时变换游戏材料,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快乐的活动。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区域活动中,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否适宜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活动的环境和游戏的机会,合理投放游戏材料,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让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