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真情实感地朗读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li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波涛中受到美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都试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也走入了朗读指导的误区。
  感情!感情!——“要读出感情!”
  【案例】:“这么大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大了吗?我们再一起大声朗读一遍。”
  学生多次朗读这个句子,但学生的朗读是苍白无力、缺乏感情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大就能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像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美不美啊?”,“可爱不可爱啊?”由于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这种事物的美或可爱,就只能机械地重复。
  为了让听者听到学生读出了文字的的轻重缓急,有些教师还在文字的下面标上了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以及声调的走向。听起来好象是学生读出了文字的感情,其实这些不过是教师的理解。学生不过是作为一台机器把教师的理解表达出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模式化、技巧化的朗读,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去领悟文本中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一过程或把指导过程简单化了。“有感情地朗读某某段或句。”感情从何而来?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教师强加。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的朗读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永远不能达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共鸣。所以,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体会文本的感情并进行再创造。为了让学生“想读、多读、有感情读”我们可以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就是把课文要表达的内容整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创设美丽的画面:《燕子》一文,教师描述:阳春三月,几阵蒙蒙的细雨过后,天空蓝得更加可爱,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上有几只小燕子飞倦了停在柳树上。微风吹来,小燕子又展翅飞翔了。一会儿飞在广阔的田野上,一会儿又在平静的湖面上戏耍,湖面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很快,学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景,为感情朗读做好了铺垫。
  二、咬文嚼字
  对关键词的有效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感情的把握。如《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很有意思,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5: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6: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是围绕这一点的,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三、表演移情
  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要应用有趣味性的文章作“诱饵”,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悟出道理,久而久之,把这种感情迁移到其他方面去。其中,表演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狐假虎威》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寓言,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去熟读后以课本为剧本,以课堂为舞台,分角色边朗读边表演。狡猾的狐狸走在前,凶恶的老虎走在后,吓得百兽四处逃窜。学生进入角色后,就会对狐狸的神态、语言、动作有全面的了解,就会深刻认识到狐狸的狡猾。
  四、设身处地
  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当自己是作者或课文里的某个人物,想想在当时的情景下有什么样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课文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五、联想想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其中的画面,这种画面如果脑海中有了,学生情感的创造也就有依据了。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试一试。
  以上这些方法注重学生领悟文字的过程,在悟出作者感情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再创造,使感情朗读成为学生心中之情的自然流露。
  (作者单位:415515湖南省澧县复兴厂镇王家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每一名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有科学的思想、宽容的胸襟、蓬勃的朝气。态度决定高度,办法总比问题多——做智慧型班主任吧,充满智慧的学生需要充满智慧的班主任。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呢?  “教育是困难的事业,它不仅是科学事业,也是艺
期刊
班主任管理工作水平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而今,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敲启的大门。班主任工作变成了开启这一扇扇待启大门的钥匙。下面简单谈谈如何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    一、勤勤恳恳做好班级工作,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无爱不足以为师,非严不足以成器,少勤不足以毕功。班主任要做到四“勤”,即“脑勤”、“口勤”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想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使物理教学走向成功,必须诱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这样,才能有效地使抽象转化为具体,使一些看似遥不可及、难以想象的事情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透、悟得懂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和亲自动手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
期刊
每当高考成绩公布后,都有许多考生懊悔不已。因为,他们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这不是因为没有学好,而是没有考好,因为过失性失分,把许多该得的分都白白丢了。分析近年来考生失分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础不牢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和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考核。面对考试的变化,有的考生没有正确、客观、全面地分析,而错误地理解为反正考试不考书上的,看书没有用,整
期刊
想做好高中学生心目中的班主任,无非就是能时时地吸引学生,赢得学生们的欢迎、尊敬和爱戴。那么,如何去做呢?其中的诀窍也只有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做班主任的滋味才能领会到。现就本人当班主任的经验谈谈感受:    一、以身作则,塑造理想    事实上,我想对于学生而言,在人际交往中除了父母亲外,班主任就是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大人了。对于这些正处于成长阶段、天真幼稚、活泼可爱、充满理想和抱负的青少年来说,要从现实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快要来到了。“高考是一场知识战,同时也是一场心理战。”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影响高考成功的因素,既有考生本身的因素,也有家长,学校和环境的因素;既有学习基础等相对固定的因素,也有心理态度等变动较大的因素。因此,考生既要有坚实的学习基础,又要学会调整心态。     一、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有的考生在考试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经商人数与日俱增。我校属于湘西地区的贫困乡镇,经济落后,田地少,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占了半数。这些学生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监护,少部分由亲戚监护,也有一部分学生无人监管。学校与家庭难以沟通,教育合力无法形成,严重影响了此类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发展。为此,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我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如下探讨分析:    一、留守儿童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现行的语文教学已越来越科学化、系统化,越来越逼近语文学科的本质,但还未改变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分数是教育灵魂的弊端。现在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能力,那么能力从哪里来?知识从读书中来,同样能力也可以从读书中来。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正本清源,拨开迷雾,反璞归真,从扎扎实实地读书开始。    一、诵读就是小学生的童子功    所谓“诵读”就是背诵、朗读。我们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
期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背了许多名句,可是他们不喜欢文化;看了许多小说,可是他们不喜欢语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输灌和能力训练,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种倾向是与新的《课程标准》不协调的。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如下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常见低年级课堂上孩子们举手如林,而高年级的课堂则举手稀落,沉默而缺少发问。究其根源,责任在于教师。课改至今,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是不厌其烦地把文中作者构段的巧妙、深刻的蕴含等理性分析强加于学生,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