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极难得的晴日,几缕阳光小心翼翼地从窗户缝里钻进来,映在老人的脸上、手上、眉间,明媚了这小小的角落。
那是小镇上极不起眼的一条路,路边有更不起眼的一堵墙,墙角下是很不起眼的一座修理亭。亭里的老人也与这小亭一样,朴素憨厚,普普通通。他穿着厚厚的旧棉衣,戴着毛线帽,皮肤黑红黑红的,很像老家老灶里被火映红的土壁。乍一看,会以为他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墙壁上插着一束梅花,黄、白两色“混搭”,鲜艳水灵,清香幽幽,给小亭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他一手拿着鞋子,一手在他那些工具上游走。他的手也是土灰色的,老茧布满指尖,白色的纱布裹了一圈又一圈,也染上了土色,仿佛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大萝卜,还带着些许泥土。
他用手指轻抚着鞋跟,温柔而又小心翼翼,另一只手举着小锤敲了敲,发出“砰砰”的声响,不多时,磨损的鞋跟已躺在老人掌心。
老人舒了一口气,嘴角上扬,轻轻一笑。原本安静的角落顿时有了活力,明媚的笑容与阳光交织缠绕,装点着这角落。
他埋下头,颈上露出几根银发,手中的动作没有停止。阳光洒在银发上,熠熠闪光。他换上一个新的鞋跟,锤子、起子、夹子……悉数派上用场。不多时,鞋跟便已修好,但他似乎并不满意,低下头找出一根银线,包着鞋跟磨了两圈,这才微笑着将鞋递给顾客。梅花轻颤,似是在帮主人道别、送客。
这是他今天的第一个顾客,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个。客人走后,他捧起一边的饭盒,将早已冷了的米饭和菜随意搅拌,扒入口中,午饭便算是吃完了。他静静地靠在铝板墙上,皱纹虽然爬上了他的面颊,但掩盖不了他那种从容淡定的静美,就像身后停止了颤动的梅花。
我原以为,角落狭小,早已被大众遗忘。这个时代,破了的东西,当随手丢弃,谁又会看到那个小亭,谁又会想起那个屋里的修补老人呢?我原以为,再修再补都不如新的好,一如年迈的生命,哪比得上少年、青年活力四射?现在看来,是我错了。即使有一天,亭子老了,老人老了,可是,再年迈也有自己的明媚,毕竟,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段岁月都可以灿烂,每个角落都有别样的光辉。
滋生浮夸奢靡之风的土壤仍在,我们的精神需要经常修补,生活也需要修修补补地往前走。那个角落,老人一面擦拭著工具,一面哼着古老的歌儿,却并不自知明媚了另一个人的冬天……
点评
考生采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细致,笔含真情,带领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写活了一位热爱生活、朴素善良、手艺高超、精益求精的修鞋老人的形象;“我”的反思、墙上的插花、哼唱的老歌、两次描写梅花、针对奢靡之风引发的“修补”议论,不仅增添了行文情趣,而且以生活哲思启发读者,构思也就凸显新意,胜人一筹。
【曹津源/供稿】
那是小镇上极不起眼的一条路,路边有更不起眼的一堵墙,墙角下是很不起眼的一座修理亭。亭里的老人也与这小亭一样,朴素憨厚,普普通通。他穿着厚厚的旧棉衣,戴着毛线帽,皮肤黑红黑红的,很像老家老灶里被火映红的土壁。乍一看,会以为他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墙壁上插着一束梅花,黄、白两色“混搭”,鲜艳水灵,清香幽幽,给小亭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他一手拿着鞋子,一手在他那些工具上游走。他的手也是土灰色的,老茧布满指尖,白色的纱布裹了一圈又一圈,也染上了土色,仿佛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大萝卜,还带着些许泥土。
他用手指轻抚着鞋跟,温柔而又小心翼翼,另一只手举着小锤敲了敲,发出“砰砰”的声响,不多时,磨损的鞋跟已躺在老人掌心。
老人舒了一口气,嘴角上扬,轻轻一笑。原本安静的角落顿时有了活力,明媚的笑容与阳光交织缠绕,装点着这角落。
他埋下头,颈上露出几根银发,手中的动作没有停止。阳光洒在银发上,熠熠闪光。他换上一个新的鞋跟,锤子、起子、夹子……悉数派上用场。不多时,鞋跟便已修好,但他似乎并不满意,低下头找出一根银线,包着鞋跟磨了两圈,这才微笑着将鞋递给顾客。梅花轻颤,似是在帮主人道别、送客。
这是他今天的第一个顾客,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个。客人走后,他捧起一边的饭盒,将早已冷了的米饭和菜随意搅拌,扒入口中,午饭便算是吃完了。他静静地靠在铝板墙上,皱纹虽然爬上了他的面颊,但掩盖不了他那种从容淡定的静美,就像身后停止了颤动的梅花。
我原以为,角落狭小,早已被大众遗忘。这个时代,破了的东西,当随手丢弃,谁又会看到那个小亭,谁又会想起那个屋里的修补老人呢?我原以为,再修再补都不如新的好,一如年迈的生命,哪比得上少年、青年活力四射?现在看来,是我错了。即使有一天,亭子老了,老人老了,可是,再年迈也有自己的明媚,毕竟,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段岁月都可以灿烂,每个角落都有别样的光辉。
滋生浮夸奢靡之风的土壤仍在,我们的精神需要经常修补,生活也需要修修补补地往前走。那个角落,老人一面擦拭著工具,一面哼着古老的歌儿,却并不自知明媚了另一个人的冬天……
点评
考生采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细致,笔含真情,带领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写活了一位热爱生活、朴素善良、手艺高超、精益求精的修鞋老人的形象;“我”的反思、墙上的插花、哼唱的老歌、两次描写梅花、针对奢靡之风引发的“修补”议论,不仅增添了行文情趣,而且以生活哲思启发读者,构思也就凸显新意,胜人一筹。
【曹津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