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项针对儿童市场的研究之后,新华信得出结论:在中国,玩具业是朝阳产业。目前,世界玩具市场正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不过与国外玩具市场相比,国内玩具市场的发展至少滞后十多年,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和出口国(占世界玩具市场70%以上的份额),但却不是玩具最大的消费国。
由图1.1可以看到,三国婴童消费结构中,美国50%左右消费是用于玩具,饮食约占30%,其他婴儿用品和服装各占10%;澳大利亚的情况相对均衡,其中玩具所占份额较大;而在中国,玩具消费仅占总支出的5%(最新数据显示已升至8%),饮食却占50%以上。再者,玩具年均花费额表格(图1.2)显示,目前国内平均每名儿童每年在玩具上的花费大概为400元,而美国和欧洲,这一数字分别为380美元和260美元。中国与他国婴童消费结构的差别,正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差异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缺少婴童文化(以爱为核心的亲子文化,例如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娱乐、儿童阅读等)这个产业平台。
“衣、食”为主的儿童消费结构
中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和大脑发育,大多数家长会很耐心地选择奶瓶、奶粉和尿不湿。中国家长爱孩子,更在吃上下功夫,吃多吃好是父母的目标。
新浪网亲子中心、好孩子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奶粉在3岁以下婴幼儿消费中占58%,3岁以上零食消费占比则明显上升。紧随“吃”后的就是“穿”,因为饮食和服装一直占据儿童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父母非常注重面子,他们绝不能让子女“低人一等”,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父母已经暴露了“要穿名牌”的购物行为。
父母学历水平影响儿童消费结构
研究表明,3岁以上儿童以“70后妈妈”为主,她们也是3-14岁儿童消费的主力决策群,此外,“70后妈妈”普遍比“80后妈妈”学历偏低。
有关妇婴行业调研结果显示,父母学历水平影响儿童消费结构:初等文化程度的家庭用于孩子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六成以上,这类家庭以低月收入为主;中等收入的家庭在各方面消费支出较为均衡;高等收入的家庭则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娱乐。新华信认为,玩具占中国儿童总消费的5%增长至目前的8%,与“80后妈妈”本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一定关系。80后妈妈在生活形态、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及媒介接触习惯上,均与上一代人有较大差别。
父母补偿心态给儿童消费打开绿灯
不少经历过艰难生活的家长会有一种补偿心理,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的经历,所以,在补偿因素的驱使下,他们在孩子身上花钱往往没商量。不管是补偿消费心理还是日常消费心理,吃和穿始终是父母们首要关注的两个方面,因为他们经历的年代感知最深应该还是体现在饮食和穿着上。
此外,中国农村存在一大群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会因为自己没在孩子身边而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作为补偿。相关研究显示,这些孩子没有树立一个好的消费观念,很大一部分零花钱花在零食上。
父母对玩具寓教于乐的观念不成熟
新华信研究发现(图2.3),过七成的玩具购买情况是小孩主动提出,父母主动购买甚少(只有在孩子表现好需要奖励的特定时候主动购买);再由图2.5可知,多数高龄儿童逐渐不玩玩具的原因有,“学习为主,没时间玩”占44.9%,父母担忧小孩沉迷玩玩具而影响学习占55%(图2.2),由此可见,学习与玩玩具被中国父母切割开来。
调查显示,中国父母对团体社交性意识较弱(小孩互相之间交换玩玩具的情况几乎为零),如图2.4所示,仅有4%的父母认为小孩玩玩具具有社交意义。更重要的是,国外的玩具其实是寓教于乐,孩子们把玩具当作自己的伙伴,玩具的设计也有发展心理学的内容,适应婴童不同年龄段的成长心理。因此美国的玩具商家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研究和设计上,以适应儿童的需求。而中国父母大多把玩具当作哄孩子的道具,仅少数会认为它是开发智力、认知世界的工具,消费观念还未完全普及。大部分玩具的生产是跟着动画片走,翻新率高,但利用率很低。
玩具业面临着四道坎
我国玩具商家仍把自身定义为世界玩具的代工厂,致使产品的创意、设计和营销均缺乏。所谓的设计更多的是引进和借鉴,且缺乏寓教于乐的功能,其次,玩具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在中国家长的意识中,某类玩具只适宜于某个特定年龄段,脱离这个轨迹就显得毫无意义,这样的心理阻碍了产品长期购买可能性;再者,安全性永远为天下父母所关注,“有毒玩具”导致某些现有用户的恐慌流失现象仍占有一定比例。
新华信调研数据显示,近15%的父母担心遥控飞机太危险而限制自己的孩子玩,超二成的父母因为遥控玩具太危险而不会选择再次购买。
受种种因素影响,扩大和拓展国内销售市场成为了我国玩具业内普遍认同的发展方向,这也使得长期以外贸为主的玩具产业面临着最直接的四道坎:产品设计平凡,品牌意识薄弱,营销能力弱,国内市场份额小。
中国婴童产业潜力无限
中国人的育儿观念正在改变,内销市场正在发展,中国与国外婴童消费结构差距正在缩小,加上人口结构(生育高潮)、家庭结构(4-2-1型为主)特点,新华信认为,中国的婴童产业拥有广阔市场。此外,随着“8090”人群步入结婚生子阶段,经济转型刺激内需以及亲子文化的日益盛行,中国婴童经济一定会持续快速发展。
新华信认为,分析“80后妈妈”群体的消费习惯或独特消费观对于婴童用品商家而言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他们强烈的超前消费意识,偶尔带有一点冲动,对于商家来说,这就是机遇。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妈妈”,体验营销模式较为适合,同时口碑也是父母获取品牌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婴幼儿的父母和准父母来说,影响他们做出购买决策的往往是他们身边的人,尤其是拥有丰富育婴经验的亲朋好友以及月嫂、保姆等。所以商家可以在节假日选择重要的社区、学校和幼儿园等开展体验营销活动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由图1.1可以看到,三国婴童消费结构中,美国50%左右消费是用于玩具,饮食约占30%,其他婴儿用品和服装各占10%;澳大利亚的情况相对均衡,其中玩具所占份额较大;而在中国,玩具消费仅占总支出的5%(最新数据显示已升至8%),饮食却占50%以上。再者,玩具年均花费额表格(图1.2)显示,目前国内平均每名儿童每年在玩具上的花费大概为400元,而美国和欧洲,这一数字分别为380美元和260美元。中国与他国婴童消费结构的差别,正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差异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缺少婴童文化(以爱为核心的亲子文化,例如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娱乐、儿童阅读等)这个产业平台。
“衣、食”为主的儿童消费结构
中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和大脑发育,大多数家长会很耐心地选择奶瓶、奶粉和尿不湿。中国家长爱孩子,更在吃上下功夫,吃多吃好是父母的目标。
新浪网亲子中心、好孩子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奶粉在3岁以下婴幼儿消费中占58%,3岁以上零食消费占比则明显上升。紧随“吃”后的就是“穿”,因为饮食和服装一直占据儿童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父母非常注重面子,他们绝不能让子女“低人一等”,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父母已经暴露了“要穿名牌”的购物行为。
父母学历水平影响儿童消费结构
研究表明,3岁以上儿童以“70后妈妈”为主,她们也是3-14岁儿童消费的主力决策群,此外,“70后妈妈”普遍比“80后妈妈”学历偏低。
有关妇婴行业调研结果显示,父母学历水平影响儿童消费结构:初等文化程度的家庭用于孩子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儿童消费总支出的六成以上,这类家庭以低月收入为主;中等收入的家庭在各方面消费支出较为均衡;高等收入的家庭则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娱乐。新华信认为,玩具占中国儿童总消费的5%增长至目前的8%,与“80后妈妈”本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一定关系。80后妈妈在生活形态、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及媒介接触习惯上,均与上一代人有较大差别。
父母补偿心态给儿童消费打开绿灯
不少经历过艰难生活的家长会有一种补偿心理,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的经历,所以,在补偿因素的驱使下,他们在孩子身上花钱往往没商量。不管是补偿消费心理还是日常消费心理,吃和穿始终是父母们首要关注的两个方面,因为他们经历的年代感知最深应该还是体现在饮食和穿着上。
此外,中国农村存在一大群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会因为自己没在孩子身边而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作为补偿。相关研究显示,这些孩子没有树立一个好的消费观念,很大一部分零花钱花在零食上。
父母对玩具寓教于乐的观念不成熟
新华信研究发现(图2.3),过七成的玩具购买情况是小孩主动提出,父母主动购买甚少(只有在孩子表现好需要奖励的特定时候主动购买);再由图2.5可知,多数高龄儿童逐渐不玩玩具的原因有,“学习为主,没时间玩”占44.9%,父母担忧小孩沉迷玩玩具而影响学习占55%(图2.2),由此可见,学习与玩玩具被中国父母切割开来。
调查显示,中国父母对团体社交性意识较弱(小孩互相之间交换玩玩具的情况几乎为零),如图2.4所示,仅有4%的父母认为小孩玩玩具具有社交意义。更重要的是,国外的玩具其实是寓教于乐,孩子们把玩具当作自己的伙伴,玩具的设计也有发展心理学的内容,适应婴童不同年龄段的成长心理。因此美国的玩具商家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研究和设计上,以适应儿童的需求。而中国父母大多把玩具当作哄孩子的道具,仅少数会认为它是开发智力、认知世界的工具,消费观念还未完全普及。大部分玩具的生产是跟着动画片走,翻新率高,但利用率很低。
玩具业面临着四道坎
我国玩具商家仍把自身定义为世界玩具的代工厂,致使产品的创意、设计和营销均缺乏。所谓的设计更多的是引进和借鉴,且缺乏寓教于乐的功能,其次,玩具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在中国家长的意识中,某类玩具只适宜于某个特定年龄段,脱离这个轨迹就显得毫无意义,这样的心理阻碍了产品长期购买可能性;再者,安全性永远为天下父母所关注,“有毒玩具”导致某些现有用户的恐慌流失现象仍占有一定比例。
新华信调研数据显示,近15%的父母担心遥控飞机太危险而限制自己的孩子玩,超二成的父母因为遥控玩具太危险而不会选择再次购买。
受种种因素影响,扩大和拓展国内销售市场成为了我国玩具业内普遍认同的发展方向,这也使得长期以外贸为主的玩具产业面临着最直接的四道坎:产品设计平凡,品牌意识薄弱,营销能力弱,国内市场份额小。
中国婴童产业潜力无限
中国人的育儿观念正在改变,内销市场正在发展,中国与国外婴童消费结构差距正在缩小,加上人口结构(生育高潮)、家庭结构(4-2-1型为主)特点,新华信认为,中国的婴童产业拥有广阔市场。此外,随着“8090”人群步入结婚生子阶段,经济转型刺激内需以及亲子文化的日益盛行,中国婴童经济一定会持续快速发展。
新华信认为,分析“80后妈妈”群体的消费习惯或独特消费观对于婴童用品商家而言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他们强烈的超前消费意识,偶尔带有一点冲动,对于商家来说,这就是机遇。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妈妈”,体验营销模式较为适合,同时口碑也是父母获取品牌信息的重要来源。对婴幼儿的父母和准父母来说,影响他们做出购买决策的往往是他们身边的人,尤其是拥有丰富育婴经验的亲朋好友以及月嫂、保姆等。所以商家可以在节假日选择重要的社区、学校和幼儿园等开展体验营销活动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