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长成自己满意的样子又怎样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冬天,我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骑着单车穿过小城的街道时,心底有忽明忽暗的恐慌,以及无以言说的忧伤。
  我清楚地知道焦虑之所在。
  喏,看到了吗?街头那个卖水果的姐姐,住我家楼下,曾经弹得一手好钢琴哩。每次看到她,总有几分惋惜爬上心头;年少时的堂哥,多仗义多侠骨柔情啊,可那天,有朋友来借钱应急,我亲眼看到他拒绝得轻松自在……
  那年十八岁的我,很想问问他们,你们喜欢这样的自己吗?我特别害怕,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和他们一样,没有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而是淹没在人群中,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这种害怕,像一张网,将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困进了无尽的忧愁里。内心深处,像是防不胜防地住进了一只小怪兽,整日诚惶诚恐,不得安定。而这种纠结与惆怅的情绪,一直蔓延到2010年夏天,我读完大学。
  毕业的哨声一吹响,我就马不停蹄地拖着行李箱,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我心情迫切,刻不容缓,好像去晚了一秒钟,都是对这座城市的辜负。
  其实,我已经迟到了四年。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过得极度狼狈。楼下信箱里收到的录取通知书,盖的是合肥的邮戳,而我心之所往的,明明是上海。心底的忧伤无从排解,只好趴在床上哭得天昏地暗。
  那时想,亦舒说得真是贴切啊:“成长的第一步,是要熟习失望。”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曾被梦想折过腰,大概就能理解,四年后,当我走出上海火车站时,内心有着怎样的波澜。
  出租车外,是深夜的上海,路灯发出橘黄色的光,心底有暖意。师姐帮我租的房子,在浦东三林,中外环之间,30平的合租房,押一付三。躺在床上,我对着天花板,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喊“fighting,fighting,fighting”,藏在心底的凌云壮志被惊醒,争先恐后地“蹿”了出来。
  但这座城市很快就向我露出狰狞的一面,二流学校的应届生,处境颇为尴尬。晃悠了两个月后,我在电话里辩解,我只是不想从一开始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已。我爸回我,你不去尝试,怎么就知道不喜欢呢?
  第三个月,我做起了销售。妥协的原因很简单,我再也不好意思开口,让我爸给我付第四个月的房租。感谢世博会,让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听起来不致于太跌份,我在世博园卖了三个月的纪念品,如同老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收成和付出不成正比,却也让我在世博会结束后,顺利进入一家德企,做了我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工作。我时常忍不住感叹,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其实都得益于第一份工作带来的福气。
  有一天,我坐在午后的阳光里看书时,无意中读到一句诗:“我得到了安然的睡眠/便同时失去了黑暗中憧憬的星星。”我拿起铅笔,在旁边写:我失去了黑暗中憧憬的星星/却得到了安然的睡眠。真好,比起所失,现在的我,更愿意看到所得。所谓成长,大抵就是以前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后来更愿意看到自己在失去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得与失之间,自己与自己达成了和解。
  2015年元旦,我高中最好的闺蜜莉莉,在小城大婚,而我缺席了婚礼。她没有发出邀请,而我装作不知。我俩耗尽闺蜜间最后的一点默契,心照不宣地想要规避见面后无话可说的尴尬。
  时光有些残忍,十年过去,我们毫无征兆地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美的电话打进来时,我正难过得想要落泪,她在那头简明扼要地说,西藏南路100号,速来,带你蹭饭。挂断电话,镜子里的我,脸上的忧愁渐渐散去,不自觉有了浅浅的笑意。
  莉莉的伴娘不是我,我最好的闺蜜也变成了小美。友情这辆车,有人进来,就有人缓慢地离开。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十八岁时,我有一个包括莉莉在内的庞大的闺蜜团。我掏心掏肺地对每一个人好,生怕自己不小心的怠慢,就会失去一个朋友。十年后,我变得吝啬起来,身边重要的人越来越少,但这些重要的人也越来越重要。
  我在上海的第二年,遇见K,然后谈了一场继初恋之后,声势浩大且伤筋动骨的恋爱。K很有才华。白天,他是华山医院的外科医生,晚上却是新天地酒吧的驻唱。切换的空间有点大,我没办法掩饰对他的好奇,以及迷恋。
  是有过浓烈的爱情啊。夏天的夜晚,我们沿着淮海路一直走一直走,像是永远走不到尽头;冬日的午后,我们坐在复兴公园的藤椅上,安静地晒太阳,恨不得把骨头晒软,把情话一次性说够……
  可来年春天的时候,他说,我们分手吧。所有刻骨铭心的爱恋,都在这个季节,消失匿迹。有多少一根筋的姑娘,和曾经的我一样,在分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苦苦追寻一个答案?当我第五次喝得云里雾里时,小美姑娘一声怒吼:“你丫有完没完?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从头到尾都不够爱你。”
  小美在word里罗列出K不爱我的二十条理由。我不愿意打开,因为我能列出比这更多的,他爱我的理由。深陷爱情里的人,总是容易自动屏蔽掉苦,只想起其中的甜。
  在遇见良人之前,我谈了一场又一场的恋爱。活成了十八岁那年,自己鄙夷的样子。实际上,这没什么不好,因为Mr.Right先生不会第二天自己出现在门口。
  哦,你要说,真心离伤心最近对吗?不动心,才不会伤心对吧?可我更喜欢泰戈尔说的,相信爱情,即使它给你带来悲哀。有时爱情不是因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得到。写这句话时,我的Mr.Right正给我端来一盘圣女果。
  2015年情人节,是我28岁的生日。
  想起十年前,我在數学课上勾勒的个人蓝图:25岁结婚,27岁生小孩,有随时能凑饭局的声势浩大的闺蜜团,有一份光鲜亮丽且牛哄哄的工作,要漂亮,要睿智,要收放自如,要保持童心,不忘初心,要全力以赴,不辜负生命的饱满与厚重。
  很遗憾,我没能活成当年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并不是我忘了初心,而是当年的初心在后来的时光里,变得没那么重要。
  我喜欢的作家黄碧云说,生命是你期待莲花,长出的却是肥大而香气扑鼻的芒果。当我在图书馆里再次偶遇这句话时,突然很想给18岁的自己一个拥抱,拍拍她单薄的肩膀,告诉她,不用怕,尽管十年后的她,没有活成当年自己喜欢的样子,可这又怎样呢?现在的她,过得很好。有能力,有担当,有让“繁花之上再生繁花”的情怀,也有“走过荒凉的河岸仰望夜空”的底气。
  期待莲花,长出的却是芒果。有人看到惊喜,有人看到失落。逐渐学会接受后来的自己,不是曾经预想的样子,是成长,也是功课。
其他文献
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努力经营大大小小的日子,不辜负自己,认真生活,就是最好的状态。  不熬夜。熬夜是对身体最大的消耗。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你彻夜不睡。钱是赚不完的,身体是伤不起的。  好好吃饭。每一口食物都是能量的积攒。所谓生活品质,不仅是背名牌包,买多少支口红,更多地藏在万千日月的一粥一饭、一餐一食中。好好吃饭,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惜。只有好好吃饭,才能好好相爱,好好生活。  整理房间。每个人生活的地
期刊
心理学上有一种典型的消极心态,叫“鸵鸟心态”。鸵鸟在遇到危险时喜欢把头埋入沙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的。人喜欢找借口也一样,不过都是在自欺欺人。所以,与其想方设法地推托,不如尝试正视现实、承认错误,找到问题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它。  曾有朋友感慨,说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人生最迷茫的阶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再是依靠父母的孩子了,要坚强,要独立,要开始学会应对人生的各种难题和选择。  其
期刊
无论走多远,我都不必害怕,即使迷失前路,我还有归途,因为你是我心中的故乡。  那年你四十岁,你第一次遇见了长得皱得巴巴的我。  你生于农村,身为土地的孩子,生为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常年依仗着一亩三分地,是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子子孙孙。其貌亦普通的你,爱吃随便饭,爱穿随便衣,常说自己似那门前的芭蕉树,无须过分关照,简单就好。  初三那年冬天,寒风带雪,大地银装素裹,寒冷似乎要牢牢地
期刊
打碗花是一束束开得像碗口一般形状的花,早先是一棵小芽,随着阳光、雨露,以及日月光辉的恩泽,渐渐地长成了一支藤。  打碗花的藤不单是一个个体,在一支藤旁必定会有另一支藤,或者是更多支藤,它们互相缠绕着,在一棵树,一棵长着根茎的草上,甚至是家前屋后,低矮的房舍上攀爬着,都是打碗花藤蔓拥挤的身影。  不过,对于一个不懂农事的外乡人来说,在打碗花还没开出花系时,平常的时日,你是很难辩清哪些是打碗花。打碗花
期刊
“松烟”两个字真幽朴。  近乎绝情的孤恋,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这两个字在我心里存了好几年,舍不得写出。想想松烟真像一个隐居在深山大雪中的中年男子,他有过荣华富贵,却瞬间了悟,索性遁了灵道,把自己活成松烟。也只能是中年男子,心里盛过千里江山万里江河,山河之中,尽是他的不动声色了。扛得住春江花月夜,也能日日蹉跎与消磨。  松烟不再食人间烟火,不再关心红尘中来来往往,它是一人与山间明月秋风共饮,是浮云吹
期刊
“断桥是否下过雪/我望着湖面/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輕点融解/断桥是否下过雪/又想起你的脸/若是无缘再见/白堤柳帘垂泪好几遍……”  听着这首曲调古典,曲风别具一格,音韵轻洒脱俗,充满怀旧气息的歌曲,眼前不禁浮现起画卷般的湖面,诗意般的意境。漫步断桥,望着茫茫西湖水,心境顿然开阔。思索着功名利禄的虚妄,物是人非的苍凉,感受着那远离故人与故乡的怅惘。我的眼前,浮现出断桥上的一个身影,一个纯净如水的男孩—
期刊
老师曾问我们:“为什么华侨大学的简称是‘华大’而非‘侨大’?”我个人认为,“华大”更有世界华夏儿女同根同心之感。虽然华大招生以境内生为主,境外生的比例不大,但是“华侨”之名,不仅体现在招生上,更体现在教学理念和学校建设上。  回顾在华大多年的学习生活,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所地处侨乡的高等学府,将华夏文明与世界相容。母校的爱我们心中所刻,不仅是立身之德智,更有浓浓故乡情。无论走多远,华大都是我们心中永
期刊
1987 年,中国为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打开快速通道,《末代皇帝》成为第一部获得中国政府全力配合,并被允许进入故宫实地拍摄的西方电影,而这部电影的镜头,更是对准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贝托鲁奇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溥仪这个东方人所经历的时代动荡,塑造了一个虽生在帝王家,却难逃命运桎梏的悲情人物形象。这是贝托鲁奇献给他热爱的东方文化的礼物,时至今日,影片台前幕后的故事依旧传奇。  
期刊
一朵纯洁的百合开在圣山脚下,一朵华丽的牡丹开在关中平原,一股圣洁的雪水趟过山麓间,流过草原的风,高原的尘,被黄土高坡染成炎黄子孙的肤色。“海气团云白,江风吹浪寒。飞鸿离塞远,独鹤唳更阑。慷慨论时事,羁栖笑楚冠。萧萧黄叶下,回首望长安”。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经我的家乡,它的波浪唱着雄壮的歌,吟着艳丽的词,念着优美的诗,跨越历史的千年,奔腾而来。  滔滔黄水,呼啸、翻滚,一泻千里;水鸟飞翔,啼叫。
期刊
一.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遙想当年,从填志愿到被录取的整个过程中,我表面上仿佛稳操胜券,实则心中对于会计学一点概念也没有。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学校的王牌专业中适合女生读的就是它了。这传说中就业范围极广,就业率高的“万金油”专业。  会计学,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桥梁。初学会计,老师除了介绍会计的要素之外,强调得最多的基本原理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是整个会计世界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