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书画现象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萧县依托“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品牌优势,紧密围绕书画行业,采取多项举措推动壮大县域内书画产业,以书画为载体,培训为基础,艺术节为契机,形成集画材经营、美术创作、书画装裱、展示、销售等一体的书画产业集群模式,不仅有力的推动了萧县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扩大其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被称为萧县书画现象。萧县书画的发展模式对于打造皖北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促进皖北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萧县;书画;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146-04
  一、萧县书画渊源
  萧县,古为萧国,春秋附庸于宋,秦时置县,并以此得名。萧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之称。萧县目前行政归属安徽省北部宿州市,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1]。
  春秋战国时期,萧县为宋国属地,西汉《淮南子》中曾记载:“宋画无冶,甚为微妙,尧舜之圣,不能及也。”从近年萧县出土的300余块线条精炼,题材丰富的汉画像石也佐证这一论断。唐代著名的“萧窑”就位于萧县的白土镇。《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萧窑》中记述其:“纹饰以印花、绣花、画花为表,题材以折枝花、虫鸟等为多,几何图形较少,显然是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宋代苏轼曾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与晁补之等人到萧县拱翠堂,为窦墩礼作《枯木竹石图》,对后世影响巨大。明末至清代乾嘉年间,萧县聚集了大批文人墨客人,代表人物为吴作樟、吴柳庵、张太平、刘云巢等,他们或著书赋诗、或研讨书画,被后人称为“龙城画派”。
  民国时期,萧县的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朱德群、卢致远、蒋瑞云(女)、朱广明(女)、郑忠方等进入国立西湖艺术院(原杭州美专)学习,许克书(女)入苏州美专,罗丹入上海艺专等,先后有数十人进入美术院校学习。1928年欧阳南荪和侯子安发起成立了萧县“美术研究会”,会员有范荣祖、段庆成、白菊如、郑衍俊、冯雨邨、吴忠和等30多人。1930年,又成立了“东方画会”,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历史中留下重要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萧县书画创作逐渐得到复苏,形成了以萧龙士为代表的新“龙城画派”群体,书画创作日趋繁荣,队伍日益壮大。1981年萧县成立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1987年刘套镇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1993年萧县第一批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010年,中央文史馆把书画院安徽创作基地设立在萧县。萧县在大力发展书画艺术的同时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先后创办了两所艺术类(美术)高中,为艺术院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2]。
  近年萧县政府采取多项举措大力发展书画产业,实施“办节、育才、造园”三大举措,有力促进了书画产业的繁荣和发展[3]。形成集画材经营、美术创作、书画装裱、展示、销售等一体的书画产业集群,极大的推动了县域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被称为萧县书画现象。对于分析和研究皖北地区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与调整,打造皖北和安徽特色文化品牌起到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萧县书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宏观因素
  1.国家政策扶持:文化部与安徽省政府签署《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为安徽省的文化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切实推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构建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等方面商定了一系列合作措施,对于安徽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双方将围绕安徽“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目标,就共同推进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艺术创作繁荣等提出合作意见[4]。
  2.安徽省文化產业结构战略调整:(1)致力于打造“徽”文化品牌:提升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打响安徽文化品牌,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努力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安徽文化的知名度和辐射力。(2)实现文化强省,重点做好“五篇文章”:其中首要的就是提高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再生”能力,不断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竞争优势,增强文化发展内生力;建设和推出一批有底蕴、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平台,增强文化产品影响力[5]。(3)政策统筹引导:近年来安徽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安徽现象”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文化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开拓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初步探索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徽风皖韵的文化改革发展道路[6]。(4)财政投入和扶持:去年以来,安徽省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安排在建和计划开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共273个,年度计划投资390.28亿元;储备项目185个,占储备项目总数的8.65%。1月至9月,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25.8亿元。其中萧县文化产业园等10个储备项目推进迅速,提前开工建设[7]。
  (二)内在因素
  1.艺术的积淀与传承:一方面,萧县书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底蕴,可以说书画已经渗透到萧县人的血液和基因中了,这些都为今天萧县书画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萧县地区地处皖北,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力推动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经济的趋势下,为脱贫致富,寻找新的经济发展点,书画产业无疑是最佳选择。
  2.县政府的大力扶持:(1)萧县政府统筹书画产业发展,投资10亿元,建设集创意策划、民俗非遗展示、艺术品营销功能的占地500余亩的书画文化产业园——中国萧县国画之乡城。形成集书画作品创作、展览、拍卖、推介、书画装裱、美术培训、徽派特色文化产品研发、推介于一体的规模化、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并参照国内外专业艺术市场的管理运作方式,推动萧县成为皖北甚至安徽书画艺术作品交流、展示与交易中心。(2)推动书画与文化产业并轨:实行“走出去”与“请进来”两步战骤;一方面“走出去”,政府积极组织县内书画人才赴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文化产业发展发达省市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和书画交流研讨。一方面“请进来”,把国内省内书画名家请到萧县,为其创立画室和举办展览,提高和带动萧县书画的整体创作水平。   三、萧县近年书画市场运作发展的思路及成果
  近年萧县书画产业运作基本模式:
  (一)创立名家工作室
  充分发挥名家的辐射作用,积极聘请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书画名家(尤其本省知名画家、萧籍书画家)来萧成立工作室,带动萧县的书画的快速成长和完善,目前萧县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600多人,极大地的提高了萧县的书画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举办书画展览与交流研讨
  由县委县政府、宣传部、文广新局等牵头,利用书画平台,广泛开展交流及研讨,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书画艺术展,包括单位集体书画展、个人书画展等,尤其是刚投入使用的书画艺术城起到保障和助推作用,进一步扩大萧县书画和艺术之乡的品牌影响力。目前,萧县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美术作品1500多人次,举办书画艺术展览800多次,其中包括省级展览80多次。
  (三)定期举办书画培训,积极培养后续人才
  政府扶持制定艺术人才培养“三大计划”。一、“田园普及计划”,以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萧县创作基地为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各类书画协会为依托,定期邀请名家开展集中讲座、培训、交流、展览等,提高人们对于书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营造良好的书画氛围。二、“狮虎行动计划”,政府每年拿出10余万元,资助4名具有潜质的书画人才到美术院校进行深造;同时每年拿出10元资助考取重点艺术院校的20名学生,保障和促进了后续书画人才的培养,目前已开展了五年。三、是实施“英才激励计划”,政府每年对参加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中获奖的作者以及获得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资格的人员等8大类的书画人才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等不同的物质奖励。“三大计划”实施以来,萧县新增加省级以上美协、书协会员分别为44人、32人,其中有16名安徽省书画家协会会员,萧县书画院会员达200余人,推动和保障了萧县书画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协调组织书画作品展销
  政府有计划的利用重大节日和本地传统习俗组织书画艺术节和展销会,大力宣传和推介萧县的书画艺术产品。目前,第一期投资5亿元的集书画展销于一体的艺术城已交付使用,书画产品年交易金额已突破1.5亿元。政府还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书画产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装饰画、仿古画以及旅游纪念产品。随着近年来参加艺术节的书画爱好者和游客不断增多,本地区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也初具规模。推动了萧县书画和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极大的促进了地区就业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五)建立网上交流与交易平台
  政府注重与媒体的有效合作,尝试多种形式与渠道打开书画市场,成立专门的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网络,通过网站宣传书画家,交流作品。目前萧县与中国书画网、中国书法网、中国美协、书协及各省、市美协、书协等多家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在这些网站推送萧县书画信息,推荐书画家。在注重艺术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产业交流和对“书画艺术之乡”的形象塑造功能[8]。
  四、萧县书画面临的不足和隐忧
  (一)区域市场规模的限制
  萧县位于皖北、苏北、鲁西、豫南交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较低,文化与艺术产品市场相对东部发达地区起步较晚,经济效益不高。萧县与徐州仅距30公里,在历史文化上渊源颇深,可以参考和借鉴徐州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徐州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已形成“两汉文化”、“彭祖文化”、“民俗文化”等成熟的旅游文化经济圈。因此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紧密依托徐州,扩大书画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规模。
  (二)政府资金投入有限
  萧县是安徽省产粮大县,经济收人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政府财政可用于书画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有限,这也是萧县书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掣肘和威胁。
  (三)书画与文化产业效益开发程度不够
  由于书画产品的独特属性,无论是创作者,从业者,还是购买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基础,单纯依托传统的书画经营模式,书画产业规模和效益则很难得到扩展与提高。因此要积极发展书画产业,研发书画衍生产品的同時,充分发掘皖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汉画像石遗址、传统民俗文化、红色旅游等相关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成以书画产业为中心,汇集地区文化、民俗、旅游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对萧县书画现象的剖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只有在安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指导下,进一步突破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观念和模式的束缚,积极与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集群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价值创造与追加,才能真正形成具有皖北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模式,最终建设和形成跨地区、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集群,从而解决目前皖北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各自为政的分散格局,探索出一条真正体现徽风皖韵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道路。
  ——————————
  参考文献:
  〔1〕萧县政府网.萧县概括[EB/OL].http://www.ahxx.gov.cn/index.php?c=mlxx.
  〔2〕龙城画派艺术网.龙城画派简介[EB/OL].http://www.lchpys.com/.
  〔3〕安徽省人民政府网.萧县办节育才造园繁荣发展书画事业[EB/OL].(2013-6-22)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3/7/12/2333201121204.html.
  〔4〕人民网.文化部与安徽省签署合作协议: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EB/OL].(2012-3-26)http://www.gov.cn/gzdt/2012-03/06/content_2084742.htm.
  〔5〕中央人民政府网.安徽部署文化强省建设战略[EB/OL].(2011-4-10)http://www.gov.cn/gzdt/2012-04/10/content_2109984.htm.
  〔6〕中安在线.改革重在创新 “安徽现象”诠释文化体制改革新路径[EB/OL].(2013-2-18)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3/02/18/005476491.shtml.
  〔7〕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00多亿元,今年已有23个项目竣工[N].安徽日报,2015-11-2(A01).
  〔8〕萧县政府网.萧县书画市场及画家村项目[EB/OL].(2015-9-18)http://www.ahxx.gov.cn/index.php?c=content&id=711799.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黄河在元代决溢改道依然严重,且下游多股分流,向南汇淮入海。河道摇摆不定,水患频发,对沿河地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元代治河,多采取筑堤捍御的办法,但是在几次治河的事件中,围绕如何治理产生了争论。这些争论既可以让我们看到元人治理黄河过程中的思考,同时又能够结合史料记载,去发现黄河治理的恰当与否,以及对周边地区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黄河治理;河患;争论;冲突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横跨两个世纪的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文学,小说更是继承、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一座丰碑,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等名著都出自他手。《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因为包含着深刻的基督教伦理思想而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宗教内涵。从基督教伦理视角出发
期刊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慈悲》反映的是17世纪末北美新大陆的蓄奴制度形成初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蓄奴制和父權文化给小说人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他们不甘沉沦而抗争和救赎的过程,揭示了美国历史上白人同有色人种的整体对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作为奴隶制遗毒的种族歧视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于在美国社会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慈悲》;创伤;救赎;蓄奴制;父权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 要: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需求,培养行为习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类需求方面揭示了人的需要和行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以自媒体环境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和心理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牢固的世界观和价值
期刊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全人类的公益活动,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支持。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大学生志愿者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为行动指南,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进而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
期刊
似乎形成了某种习惯,每一年的这个时刻,都会忙里偷闲,放下没完没了的繁复工作,在柔谧的灯光下写出沉淀了一年的思考——有叙事,有理性,也有感慨……  这一年,似乎又没有全然按照预想的方式去生活。家人告诫我要注意休息,学生劝告我要出去走走,朋友提醒我要经常聚聚。每一件事我都认真地记在了心上,每一件事最后却又被自己挂上了打折的标签。如同我每天步行上班经过的那一段路,那一座桥,本想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听听桥
期刊
摘 要: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適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校规校纪的制定与执行问题,是推进依法治校过程当中的代表性问题。对大学生校规校纪认知与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为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做出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校规校纪;依法治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5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向来擅长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或抒情,诗歌中的物象一经诗人主观情感的注入便成为典型的文学意象。自班婕妤《团扇诗》问世以来,“团扇”意象便被后世文人广泛传承和沿用,尤其是在古典诗歌中频现“秋扇见捐”的抒发模式,借此来关合人生际遇,或表达美人迟暮、红颜遭弃的愁怨悲苦,或抒发仕途坎坷、怀才见弃的愤懑意绪,也为我国古典诗歌增添了含蓄朦胧哀婉之美,意义独特而深远。  关键词:“秋扇见捐”;以
期刊
摘 要:辽代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朝代之一,其政权机构不仅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朝代的特点,还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和论述了研究辽代政权机构的方法,并指出了关于辽代北南面官的框架与实际作用问题,关于辽代政权中央官中的各个部门的研究仍然薄弱,关于北南面地方官的研究还有待于系统深入等对辽代政权机构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辽史;辽代政权机构史;治国方针;史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冲击下,身份认同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造成了思想混乱,给民族团结与稳定造成巨大的挑战,建构身份认同成为现实之必然。身份认同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和民族的身份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和文化层面,身份认同只有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联系中才能建构起来。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紧密相连,他者作为自我必不可少的参照物,在原则上只能作为被贬损的对象来突出自我的优越性,否则不利于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