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与增强CT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fsu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增强CT与含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磁共振(MR)成像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间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41例胃癌患者,术前分别予增强CT和MR检查(包含DWI、T2WI和动态增强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癌灶进行检测和T分期,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与MR的T分期准确率以及观察者间一致性。

结果

含DWI的MR对胃癌患者总体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87.8%(36/41),明显高于增强CT 65.9%(27/41)的诊断准确率(P=0.004)。MR诊断的观察者间一致性(Kappa=0.813)优于增强CT诊断(Kappa=0.603)。

结论

含DWI的MR成像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增强CT显著提高,有望于临床广泛应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排粪失禁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995年德国外科医生首次对排粪失禁患者进行了骶神经刺激治疗。骶神经刺激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刺激支配肛门括约肌、盆底肌肉的神经,动员它们的残余控便能力。标准的骶神经刺激治疗分为两个阶段,即骶神经刺激效果评估阶段和永久刺激器植入阶段。术前评估颇为重要是确保骶神经刺激治疗成功的前提。骶神经刺激是严重排粪失禁的首选治疗方法。骶神经刺激常见的并发症包
期刊
目的评价经鼻置入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并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通外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间有12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出现炎性肠梗阻,经鼻胃管减压等常规保守治疗2周后,肠梗阻症状改善不明显,遂经鼻置入小肠减压管行小肠减压,同时经减压管注入泛影葡胺行小肠造影,了解小肠蠕动情况及肠道梗阻情况,并利用泛影葡胺促进肠蠕动的治疗
期刊
目的探讨温水保留灌肠对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PET-CT)检查意外发现的结直肠高代谢灶鉴别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PET-CT检查时意外发现有77例患者结直肠存在性质不明的高代谢灶,予以行温水保留灌肠PET-CT扫描,根据最终的诊断分为恶性病变(包括结直肠癌和恶性腺瘤)、良性病变(包括良性腺瘤和炎性病变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中受累分支动脉的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源CT动脉造影确诊的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例SISMAD患者中2例未出现分支动脉受累,其SMA的夹层范围局限于近中段;另4例共10支空回肠动脉可见夹层,其SMA的夹层范围均为开口近侧至SMA远端。9支空回肠动脉夹层的假腔均呈壁间血
胃肝样腺癌(HAS)是一种具有肝样分化区域的特殊类型胃癌。血清甲胎蛋白(AFP)的产生是HAS一种特征性表现。HAS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相关研究大多为病例报告,缺少大样本病例的研究。HAS的预后很差,肝转移率较高,其生物学行为与普通胃癌有明显区别。无肝转移灶时,胃癌根治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目前对于肝转移灶的治疗方案尚无一致结论,血清AFP检测对此类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以及对患者疗效监控、预测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异时性肝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6—2008年间收治的115例胃癌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对影响胃癌异时性肝转移发生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胃癌根治术后1、3和5年无肝转移率分别为45.3%、14.8%和3.5%。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瘤部位、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
目的研究组织黏合剂对治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中难治性出血及预防迟发性出血的疗效。方法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自2006年9月至2013年8月在对9874例胃肠道黏膜或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行ESD治疗中,发生5例难治性出血(0.05%),在其他止血方法无效的情况下,运用注射和喷洒组织黏合剂的方法进行止血,观察其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5例患者运用组织黏合剂后均止血成功,且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