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今年全国高考广西历史试题,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稳中求变,命题风格体现过渡性;能力至上,命题立意彰显时代性。
一、稳中求变,命题风格体现过渡性
(一)从试题的整体难度来看,今年的试题与去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试题的区分度较为明显
今年全国高考广西历史试题体现出了明显的区分度,大部分试题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主。如选择题第13题考查“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试题对考生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审题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选择题第22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西洋宪章》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首创性贡献,首次提出了“消除世界贫困”的主张。教材虽然涉及了《大西洋宪章》的知识,但是主要强调的是英美两国签署该文献的时代背景,而对该文献的具体内容没有作太多的介绍,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具备对题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又要拥有敏锐的审题能力,准确抓取题干中“首次提出”这个关键词,否则,仅以题目中的材料内容作为判断依据,容易落入命题人设置的答题陷阱,导致误选答案。又如,主观题第37题第(2)问,要求“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从解题思路来看,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并不难,只需根据材料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严复和孟德斯鸠各自主张的具体史实,再从比较中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即可。然而,该题的主要区分度在于要求指出二者的“主要差异”,考生需要具备将一般历史现象抽象化的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答题。今年的历史试题难易层次明晰,区分度较好,与新课改形势下高中阶段要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为高校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教育教学特征相适应。
(二)从题型的分值分布情况来看,试题题型的分值分布总体不变,个别设问所赋分值出现新变化
例如,选择题第12题至第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材料分析题)共2题,其中第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有2个小题,共32分;第39题为政史地三科综合题,其中第(3)、(4)问为历史题,共20分,这种题型结构与分值分布情况,与近几年的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特点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几年第37题均有3个小题,而今年则变成了2个小题,题目的减少,使得试题分值的具体分布出现了新变化,具体表现为第37(1)题分值高达20分,这是近几年未曾有过的现象。这一变化对考生的应考心理和解题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以往强调看分值答题的经验主义教学和刻意追求规律性应考技巧的做法也具有一定的冲击性。
(三)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今年继续沿用近几年比较成熟的材料题模式,弱化了直接提问和权威性学术观点的直接征引,在保持试题形式稳定性的同时,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在整套试题中,无论是材料分析题,还是选择题,几乎都以材料的形式呈现。材料的选取充分考虑到了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思路,在试题中则表现为以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为依托设计的试题明显高于往年。比如,第13题中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第18题“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第39题第一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均出自教材中标有*号部分的内容。另外,试题所选取的材料都不是对权威性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直接征引,而是依托教材知识点,以陈述具体的历史现象(史实)的形式来构成题干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史实)的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四)从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上看,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打破了近6年来第12题必考文史知识的命题模式
从第12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到第39题考查“中苏、中俄关系”,可以看出:试题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一命题原则。事实上,新课改中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几乎都以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体例编撰,极大地削减了叙述性、细节性的历史知识。因此,强调和坚持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一命题原则,实际上顺应了高中课改的必然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以来,全国高考广西历史试题第12题的命题方向较为稳定,虽然考核的知识点有所变化,(2007年考查内容为谥号,2008年考查内容为山南水北,2009年考查内容为姓氏的起源,2010年考查内容为阴阳五行,2011年考查内容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2012年考查内容为秦汉“刀笔吏”一说的起因),但是考核的整体知识范畴不变,都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然而,今年的历史试题则一改几年来的固有模式,第12题考查的不再是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掌握,而是考查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这一变化和调整体现出了一种打破高考试题固有模式的新气象,与整体尚处于探索中的中学课程改革进程是一致的。
二、能力至上,命题立意彰显时代性
(一)倡导历史知识的通俗化
整套历史试卷文字平易通俗、叙述简明扼要,即便是令考生较为担心的文言文材料也相对通俗易懂,如第13、17题。此外,试题所选用的材料没有刻意追求新奇和深刻,这样的选材风格,无形中拉近了高考试题与考生的距离,同时也传导出了一种时代气息——历史知识通俗化。近年来,以通俗平易风格讲述历史的电视节目持续升温,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今年的历史试题正是这一时代风貌的反映。必须指出的是,试题虽然淡化了历史知识的学术性色彩,但是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并没有减弱,反而是在题干表述和设问上突出干练简洁的风格,体现了力透纸背的历史通感,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分析的能力。
(二)突出考查目标的能力化 今年的历史试题以微观史实为切入点,重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具备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第12题以“中国历史上由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迁整体趋势的理解,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两对基本矛盾之一,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理解,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又如,第23题以“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英国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的具体做法及其体现形式的认知,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凯恩斯学派经济思想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之间的区别,即前者强调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后者注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考生对二战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有一个全面的、通联式的认识。再如,主观题第37题考查孟德斯鸠和严复的思想,第39题考查不同时期中苏(中俄)关系等,都要求考生既能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又能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化的思维层次去分析历史问题,充分体现了今年高考命题的能力至上、主干知识考查深度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课改的要求。
(三)追求学科价值的功能化
课标指出,高中历史课程要能够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从总体来看,在关注现实热点问题以及历史周年性大事方面,近几年全国高考广西历史试题往往是隐性体现这些社会问题,今年也不例外,不仅彰显了“以史为鉴”的传统功能价值,还突出了史学研究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比如,第13题以汉文帝的言论为依托,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它的命题立意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古鉴今”的价值与功能。第15题以《窦娥冤》《水浒传》这两部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为切入点,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持续关注的民生及社会公平等重大现实问题。另外,第17题反映台湾和大陆两岸关系,第20题引发人们对当代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第21题针对当今国际社会军国主义思潮的遗存现象进行思考,第37题考查近代史上东西方国家历史进程中思想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题目都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追求学科价值功能化的命题立意,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鲜活与真实。
(责编 欧孔群)
一、稳中求变,命题风格体现过渡性
(一)从试题的整体难度来看,今年的试题与去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试题的区分度较为明显
今年全国高考广西历史试题体现出了明显的区分度,大部分试题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主。如选择题第13题考查“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试题对考生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审题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选择题第22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西洋宪章》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首创性贡献,首次提出了“消除世界贫困”的主张。教材虽然涉及了《大西洋宪章》的知识,但是主要强调的是英美两国签署该文献的时代背景,而对该文献的具体内容没有作太多的介绍,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具备对题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又要拥有敏锐的审题能力,准确抓取题干中“首次提出”这个关键词,否则,仅以题目中的材料内容作为判断依据,容易落入命题人设置的答题陷阱,导致误选答案。又如,主观题第37题第(2)问,要求“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从解题思路来看,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并不难,只需根据材料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严复和孟德斯鸠各自主张的具体史实,再从比较中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即可。然而,该题的主要区分度在于要求指出二者的“主要差异”,考生需要具备将一般历史现象抽象化的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答题。今年的历史试题难易层次明晰,区分度较好,与新课改形势下高中阶段要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为高校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教育教学特征相适应。
(二)从题型的分值分布情况来看,试题题型的分值分布总体不变,个别设问所赋分值出现新变化
例如,选择题第12题至第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材料分析题)共2题,其中第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有2个小题,共32分;第39题为政史地三科综合题,其中第(3)、(4)问为历史题,共20分,这种题型结构与分值分布情况,与近几年的题型结构及分值分布特点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几年第37题均有3个小题,而今年则变成了2个小题,题目的减少,使得试题分值的具体分布出现了新变化,具体表现为第37(1)题分值高达20分,这是近几年未曾有过的现象。这一变化对考生的应考心理和解题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以往强调看分值答题的经验主义教学和刻意追求规律性应考技巧的做法也具有一定的冲击性。
(三)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今年继续沿用近几年比较成熟的材料题模式,弱化了直接提问和权威性学术观点的直接征引,在保持试题形式稳定性的同时,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在整套试题中,无论是材料分析题,还是选择题,几乎都以材料的形式呈现。材料的选取充分考虑到了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思路,在试题中则表现为以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为依托设计的试题明显高于往年。比如,第13题中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第18题“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第39题第一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均出自教材中标有*号部分的内容。另外,试题所选取的材料都不是对权威性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的直接征引,而是依托教材知识点,以陈述具体的历史现象(史实)的形式来构成题干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史实)的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四)从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上看,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打破了近6年来第12题必考文史知识的命题模式
从第12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到第39题考查“中苏、中俄关系”,可以看出:试题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一命题原则。事实上,新课改中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几乎都以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体例编撰,极大地削减了叙述性、细节性的历史知识。因此,强调和坚持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一命题原则,实际上顺应了高中课改的必然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以来,全国高考广西历史试题第12题的命题方向较为稳定,虽然考核的知识点有所变化,(2007年考查内容为谥号,2008年考查内容为山南水北,2009年考查内容为姓氏的起源,2010年考查内容为阴阳五行,2011年考查内容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2012年考查内容为秦汉“刀笔吏”一说的起因),但是考核的整体知识范畴不变,都属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然而,今年的历史试题则一改几年来的固有模式,第12题考查的不再是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掌握,而是考查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这一变化和调整体现出了一种打破高考试题固有模式的新气象,与整体尚处于探索中的中学课程改革进程是一致的。
二、能力至上,命题立意彰显时代性
(一)倡导历史知识的通俗化
整套历史试卷文字平易通俗、叙述简明扼要,即便是令考生较为担心的文言文材料也相对通俗易懂,如第13、17题。此外,试题所选用的材料没有刻意追求新奇和深刻,这样的选材风格,无形中拉近了高考试题与考生的距离,同时也传导出了一种时代气息——历史知识通俗化。近年来,以通俗平易风格讲述历史的电视节目持续升温,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今年的历史试题正是这一时代风貌的反映。必须指出的是,试题虽然淡化了历史知识的学术性色彩,但是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并没有减弱,反而是在题干表述和设问上突出干练简洁的风格,体现了力透纸背的历史通感,注重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分析的能力。
(二)突出考查目标的能力化 今年的历史试题以微观史实为切入点,重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具备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第12题以“中国历史上由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迁整体趋势的理解,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两对基本矛盾之一,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理解,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又如,第23题以“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英国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的具体做法及其体现形式的认知,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凯恩斯学派经济思想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之间的区别,即前者强调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后者注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要求考生对二战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有一个全面的、通联式的认识。再如,主观题第37题考查孟德斯鸠和严复的思想,第39题考查不同时期中苏(中俄)关系等,都要求考生既能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又能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化的思维层次去分析历史问题,充分体现了今年高考命题的能力至上、主干知识考查深度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中课改的要求。
(三)追求学科价值的功能化
课标指出,高中历史课程要能够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从总体来看,在关注现实热点问题以及历史周年性大事方面,近几年全国高考广西历史试题往往是隐性体现这些社会问题,今年也不例外,不仅彰显了“以史为鉴”的传统功能价值,还突出了史学研究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比如,第13题以汉文帝的言论为依托,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它的命题立意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古鉴今”的价值与功能。第15题以《窦娥冤》《水浒传》这两部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为切入点,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持续关注的民生及社会公平等重大现实问题。另外,第17题反映台湾和大陆两岸关系,第20题引发人们对当代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思考,第21题针对当今国际社会军国主义思潮的遗存现象进行思考,第37题考查近代史上东西方国家历史进程中思想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题目都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追求学科价值功能化的命题立意,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鲜活与真实。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