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 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但我们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本文在构建语文学习小组的实践中,试图从科学分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评价科学的角度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小组有效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以下是我在听课中观察到课堂“小组合作”中常见的情境。
情景一:授课老师给出一个学习任务,让4-6人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小组成员只有一两个能发表一些看法,其他同学参与性不高,然后老师提问时,就由这一两个同学作总结发言。
情景二:小组中的同学在讨论时发生分歧,逐渐偏离了讨论的问题,个别人还出现打闹的现象,整个讨论随着时间到而草草结束。
情景三:小组成员能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组长的安排下,每个同学都在认真地和他人讨论问题,能形成大致意见,但个别同学对问题有争议,但没有更多时间深入探讨,浅尝辄止。
从上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小组的合作难以达到我们所想的效果,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如何科学地建构“语文学习小组”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周林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却不是为分组而分组,小组是形式,合作才是实质。”
如何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合作互助,合作探究,共同进步的效果。我认为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前提,引入竞争是关键。
1、规模合理,参与充分。
一个小组到底多少人为宜,我国学者陈向明认为对一般人来说,对一大群人说话比对一小群人说话需要更大的勇气,通常一个4-6人的小组在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从我们班级现状来看,四人组成的小组将最有利于发挥小组的优势:由于受课堂空间的限制,分成4人规模的小组比较便于安排座位,调动座位也比较灵活机动,保证小组组合的长期性;另一方面,人数太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人数太少,较难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因为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曾琦也提出了“混合编组”的做法,并且认为在混合编组时还应该考虑到组员的性别、组员的能力范围、组员的个性和组员的背景四个因素。
在分组前,必须让学生形成共同的认识:作为一个学习群体,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是正常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客观去看待。一方面承认客观成绩方面的差距,不同学习层次的存在,让学生清楚认识自己成绩所处的位置,摆正心态,参与竞争;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目前的成绩层级是过去学习努力程度不同导致的,只是暂时的,而且与人格的地位高低没有关联,这样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组内异质,混合编组的方案。
我国学者翁凯认为每一位组内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我根据学生所分的A、B、C、D四个层次,分别定义为优生、中等生(B、C两类)和奋进生。为了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设定优生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整个学习小组工作:包括与组员一起制定小组目标、个人目标,确立具体分工,任务落实等。其中小组目标是小组成員共同确立的最高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更要分工协作,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3、组内互助,组间竞争。
在成立的四人学习小组中,因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大致相当,保证了竞争的起点公平,让学生愿意参与竞争,而小组的竞争又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为了加强各个学习小组的管理,我每周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一方面跟进各小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进行交流指导。除了小组管理方法的指导外,更侧重对小组长的学习辅导。教师先辅导小组长,检查其学习情况,对练习答案进行评讲,拓展解题方法与思路,以培养小组长的综合思维能力。然后再由小组长对中等生进行辅导评讲,最后小组长与中等生一起共同辅导奋进生,直到所有人对知识完全掌握为止。因为奋进生各方面相对较弱,教师还要再检查奋进生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为了加强小组间的竞争,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讨论题、抢答题、小测题。评价结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竞争意识强,合作得好,答题的质量高。小组间的竞争剌激了小组合作,使同学们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的品格。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积极思考、参与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看法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完成任务,在竞争中获胜。在这种心理下开展小组互帮互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获胜的学习小组要给予鼓励表扬并进行记录,构建“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使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获胜转向大家合作成功,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通常可以以月或学期为周期,设立“优胜小组奖”、“奋进生进步奖”、“优秀辅导员奖”等针对团体与个人的奖项并进行颁奖,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可以及时向家长汇报,达到不断刺激学生,不断深化小组合作的成果。
实践证明,我们把语文学习落实到小组活动中,增加了学生合作锻炼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J].四川教学研究
[2]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
[3]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J].学科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小组有效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以下是我在听课中观察到课堂“小组合作”中常见的情境。
情景一:授课老师给出一个学习任务,让4-6人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小组成员只有一两个能发表一些看法,其他同学参与性不高,然后老师提问时,就由这一两个同学作总结发言。
情景二:小组中的同学在讨论时发生分歧,逐渐偏离了讨论的问题,个别人还出现打闹的现象,整个讨论随着时间到而草草结束。
情景三:小组成员能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组长的安排下,每个同学都在认真地和他人讨论问题,能形成大致意见,但个别同学对问题有争议,但没有更多时间深入探讨,浅尝辄止。
从上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小组的合作难以达到我们所想的效果,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如何科学地建构“语文学习小组”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周林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却不是为分组而分组,小组是形式,合作才是实质。”
如何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合作互助,合作探究,共同进步的效果。我认为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前提,引入竞争是关键。
1、规模合理,参与充分。
一个小组到底多少人为宜,我国学者陈向明认为对一般人来说,对一大群人说话比对一小群人说话需要更大的勇气,通常一个4-6人的小组在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从我们班级现状来看,四人组成的小组将最有利于发挥小组的优势:由于受课堂空间的限制,分成4人规模的小组比较便于安排座位,调动座位也比较灵活机动,保证小组组合的长期性;另一方面,人数太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人数太少,较难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因为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曾琦也提出了“混合编组”的做法,并且认为在混合编组时还应该考虑到组员的性别、组员的能力范围、组员的个性和组员的背景四个因素。
在分组前,必须让学生形成共同的认识:作为一个学习群体,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是正常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客观去看待。一方面承认客观成绩方面的差距,不同学习层次的存在,让学生清楚认识自己成绩所处的位置,摆正心态,参与竞争;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目前的成绩层级是过去学习努力程度不同导致的,只是暂时的,而且与人格的地位高低没有关联,这样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组内异质,混合编组的方案。
我国学者翁凯认为每一位组内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我根据学生所分的A、B、C、D四个层次,分别定义为优生、中等生(B、C两类)和奋进生。为了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设定优生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整个学习小组工作:包括与组员一起制定小组目标、个人目标,确立具体分工,任务落实等。其中小组目标是小组成員共同确立的最高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更要分工协作,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3、组内互助,组间竞争。
在成立的四人学习小组中,因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大致相当,保证了竞争的起点公平,让学生愿意参与竞争,而小组的竞争又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为了加强各个学习小组的管理,我每周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一方面跟进各小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进行交流指导。除了小组管理方法的指导外,更侧重对小组长的学习辅导。教师先辅导小组长,检查其学习情况,对练习答案进行评讲,拓展解题方法与思路,以培养小组长的综合思维能力。然后再由小组长对中等生进行辅导评讲,最后小组长与中等生一起共同辅导奋进生,直到所有人对知识完全掌握为止。因为奋进生各方面相对较弱,教师还要再检查奋进生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为了加强小组间的竞争,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讨论题、抢答题、小测题。评价结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竞争意识强,合作得好,答题的质量高。小组间的竞争剌激了小组合作,使同学们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的品格。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积极思考、参与合作、大胆表达自己看法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完成任务,在竞争中获胜。在这种心理下开展小组互帮互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获胜的学习小组要给予鼓励表扬并进行记录,构建“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使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获胜转向大家合作成功,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通常可以以月或学期为周期,设立“优胜小组奖”、“奋进生进步奖”、“优秀辅导员奖”等针对团体与个人的奖项并进行颁奖,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可以及时向家长汇报,达到不断刺激学生,不断深化小组合作的成果。
实践证明,我们把语文学习落实到小组活动中,增加了学生合作锻炼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J].四川教学研究
[2]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
[3]曾琦.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J].学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