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多遍的朗读,“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按这个标准,我认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一、初读文本,疏通文义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丰子恺的作品《白鹅》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白鹅的什么特点?开始,不少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就知道课文主要分三个自然段,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写出了白鹅傲慢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有着高尚品德的?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语句。
二、再读文本,细品语言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如果要让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还要通过再读文本,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爱莲说》一课,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爱、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尤其是读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时,教师要读出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之情,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意境,加深对课文语句的理解。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体会语句的精美之处。
三、强化朗读,体会感情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动作描写,“攀”“缩”“倾”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表现了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儿子的无限感动之情;写父亲离去的背影,作者为父亲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作者想到父亲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又想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不禁泪如泉涌。朗读这篇文章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及配乐,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与父亲之间发生的种种情景,让学生在边听边看边想中,体会父子深情。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以读为本,鉴赏升华
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本色,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如《骆驼寻宝记》一课中,当读到飞禽走兽们都纷纷放弃寻宝,只有骆驼自始至终没动摇过决心,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珍宝关……时,让学生想象骆驼经受种种煎熬过珍宝关的情景,然后再读,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一个有着执着追求的骆驼形象。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郁南县千官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按这个标准,我认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一、初读文本,疏通文义
1.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丰子恺的作品《白鹅》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白鹅的什么特点?开始,不少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就知道课文主要分三个自然段,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写出了白鹅傲慢的特点。
2.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有着高尚品德的?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语句。
二、再读文本,细品语言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如果要让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还要通过再读文本,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爱莲说》一课,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爱、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尤其是读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时,教师要读出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对正直人格的仰慕之情,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意境,加深对课文语句的理解。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体会语句的精美之处。
三、强化朗读,体会感情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强化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动作描写,“攀”“缩”“倾”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表现了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儿子的无限感动之情;写父亲离去的背影,作者为父亲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作者想到父亲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又想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不禁泪如泉涌。朗读这篇文章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及配乐,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与父亲之间发生的种种情景,让学生在边听边看边想中,体会父子深情。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以读为本,鉴赏升华
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要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本色,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如《骆驼寻宝记》一课中,当读到飞禽走兽们都纷纷放弃寻宝,只有骆驼自始至终没动摇过决心,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珍宝关……时,让学生想象骆驼经受种种煎熬过珍宝关的情景,然后再读,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一个有着执着追求的骆驼形象。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郁南县千官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