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化,提出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还应该注意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就要求教师在展开历史教学活动时,注意有意识的添加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从而对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使命感产生积极影响。实际上,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有利于家国情怀教育有序、有效展开。本论文将主要分析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展开家国情怀教育的實施策略。
【关键词】教育改革 历史课堂教学 家国情怀教育 有效策略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相对而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的关键阶段。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融入一定的家国情怀教育,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价值观均产生积极影响,对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起到积极影响。
1.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和理解古人的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对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公民素养起到积极影响。
2.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相契合
无论是历史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最终教学目标都是立德树人。而家国情怀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相吻合。比如,在针对顾炎武展开历史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以此为教育契机,展开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值得一提的是,家国情怀教育也会对德育教育的有序、有效展开起到积极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国情怀教育活动展开过程中,势必包含优良传统美德相关内容,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3.与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相契合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价值性,并在追溯历史真实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基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这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契合。值得一提的是,爱国情怀也是历史价值观的体现,展开家国情怀教育也会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比如,中共两党联合抗日历史事件,完全体现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二、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展开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历史教学素材中含有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借助这些内容展开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心生钦佩之情,进而对提高学生民族认同感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学生深刻感受历史事件中体现的爱国思想。因此,教师需要在展开历史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强调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展开主观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其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比如,针对《鸦片战争》展开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展开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巧设问题“你怎么看待林则徐的行为?”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2.开展富有历史学科特色、形式多样的活动
历史教学活动以及家国情怀教育活动的展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还应该注意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展富有历史学科特色、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开展“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们了解古代的技术、艺术,近距离感受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与灿烂。节假日,寻访身边的历史,用镜头记录下传统文化,拍摄制作历史微视频,传承古老文化。
3.结合乡土题材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结合乡土题材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了解和认识本土发展历史,进而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产生积极影响作用。如: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历史真相》实施过程中,将地方性课程校本化:完成问卷调查、研读公祭读本,寻访历史遗迹,寻找幸存者,街头访问。结合“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重大历史主题,开设历史学科周活动,制作历史手抄小报、赏析历史题材影片、历史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情境,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总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相契合。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家国情怀教育,对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历史价值观、爱国情怀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注意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展开主观思考,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希望本论文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展开家国情怀教育这一内容展开的深入分析,可以对实现真正意义的家国情怀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凡清.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5):172.
[2] 耿霞.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2):43.
[3] 杨汉坤. 情思造境:让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2017(12):24-2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
【关键词】教育改革 历史课堂教学 家国情怀教育 有效策略
一、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相对而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的关键阶段。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融入一定的家国情怀教育,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价值观均产生积极影响,对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起到积极影响。
1.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和理解古人的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对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公民素养起到积极影响。
2.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相契合
无论是历史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最终教学目标都是立德树人。而家国情怀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相吻合。比如,在针对顾炎武展开历史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以此为教育契机,展开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值得一提的是,家国情怀教育也会对德育教育的有序、有效展开起到积极影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国情怀教育活动展开过程中,势必包含优良传统美德相关内容,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3.与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相契合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价值性,并在追溯历史真实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基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这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契合。值得一提的是,爱国情怀也是历史价值观的体现,展开家国情怀教育也会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比如,中共两党联合抗日历史事件,完全体现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二、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展开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历史教学素材中含有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借助这些内容展开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心生钦佩之情,进而对提高学生民族认同感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学生深刻感受历史事件中体现的爱国思想。因此,教师需要在展开历史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强调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展开主观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其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比如,针对《鸦片战争》展开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借助林则徐的爱国精神展开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巧设问题“你怎么看待林则徐的行为?”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2.开展富有历史学科特色、形式多样的活动
历史教学活动以及家国情怀教育活动的展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还应该注意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开展富有历史学科特色、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开展“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们了解古代的技术、艺术,近距离感受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与灿烂。节假日,寻访身边的历史,用镜头记录下传统文化,拍摄制作历史微视频,传承古老文化。
3.结合乡土题材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结合乡土题材开设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了解和认识本土发展历史,进而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产生积极影响作用。如: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初中版《历史真相》实施过程中,将地方性课程校本化:完成问卷调查、研读公祭读本,寻访历史遗迹,寻找幸存者,街头访问。结合“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重大历史主题,开设历史学科周活动,制作历史手抄小报、赏析历史题材影片、历史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情境,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总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相契合。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加入一定的家国情怀教育,对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历史价值观、爱国情怀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注意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展开主观思考,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希望本论文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展开家国情怀教育这一内容展开的深入分析,可以对实现真正意义的家国情怀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凡清.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5):172.
[2] 耿霞. 浅论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2):43.
[3] 杨汉坤. 情思造境:让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2017(12):24-2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