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兴区第二小学是一所历史名校。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是整个大兴区老百姓心中口碑较好的学校之一。学校道德底蕴厚,育人德才兼备德为首。
学校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今天我们研究的“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家校共育制度建设”对于许多老师还是比较陌生的,大多数家长没有这个概念。所以特别需要我们大力研究、宣传、摸索出一套大家喜闻乐见的方法来,通过行动巩固这种制度,利用制度约束家长们的行为。慢慢的形成自律。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所谓“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一关系中,家庭和学校目标一致,但职责却并不相同。家庭的主要职责,在于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正确的育儿理念,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并配合学校、教师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侧重于确保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文化教育、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我理解的“家校共育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在共同教育孩子时大家愿意遵守的行为准则。心甘情愿的自觉遵守,共同维护这个制度。使得教育全方位无死角,不形成“归零”的结局。家校共育需要分清权限,厘清“家校共育”的边界。具体来说,就是明确家校责任边界,让家、校在教育互动中担负起各自责任,不缺位,不越位。这里我们发现家的作用在首位。“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研究”目的是给予学生和家长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確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比如社会舆论的谴责等。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研究目的是鞭策和激励相关人员努力工作、遵守制度 。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研究目的是达到行为规范、程序清晰。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可操作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剧。
在家校共育中,综合评价范围不只局限于孩子,我们还要评价家长是什么样的。有位教育者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人、家家都把孩子教好了,社会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小孩不懂教育。那么我们成年人再不教育他,怎么得了。”我们常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身上有家长的习性,这话一点不假。因为疫情,我们在家进行网上学习,天天需要汇报体温,回馈当天的情况,我们与家长的接触凭空增多了许多。再加上许多的少先队活动,需要家长的录制视频,转发微信信息等等工作。我越来越感觉到家长的层次实在是不一样的。我特别佩服优秀家长。 所有的工作都认真对待,尽量完成最好。有什么活动都主动参加,而且用心设计,加以辅导,陪同全过程。那些制作录像,编辑信息传输文件等等工作都欣然接受。以我们班的任某为例,她就是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幸福孩子。我们少先队需要的所有材料,组织的各项活动她都是高质量完成,像抗疫手抄报、在家活动舞蹈视频、垃圾分类视频、志愿活动视频、传统活动视频等等都是接近完美,有的还获得了区级大奖。我们发现在这些光彩背后,有一个支持她的幸福家庭,有父母的温、良、恭、俭、让。好像有的人说我的反馈有点过分,其实不然,家长有的时候会很谦虚的问我一些问题:这个您看行吗,不行我们再改。还有的时候会说:我们做了这项活动,只要别人比我们的好,为了班级荣誉希望用最好的那一份作业。让我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家长不辞辛苦,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而且丝毫不替代孩子的劳动。我都替这个孩子高兴,例如端午节前包粽子活动,好多孩子就只知道吃,从来没有看到过如何包粽子,更别提自己亲自包了。我们班的任某就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从准备材料,到泡米泡枣,煮粽叶、马蔺,到用小手一个一个娴熟的包起来真是一幅美好的画卷。不仅如此,她还教给妹妹一起来包粽子,多好的家风呀。所以我说评价一个孩子要从他的父母是否有修养,是不是有好的为人处世之方,有谦卑谨慎的态度着手。
从我多年从事教育一线的角度出发,我建议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可以婉转的评价一下他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长的素养。例如我们可以说你有良好的家教,有优秀的传统。这样既夸奖了孩子,又告诉别人这个孩子的家庭文化底蕴好,教育孩子的观念正确等等。一个班级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要尽力让这些好孩子不被埋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人才,放到哪里哪里亮。希望到那个时候是任人唯贤,希望他们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希望未来选才之路越来越透明。正因为我只是她的小学老师,没有任何顾虑,所以我才公正的、客观的评价这个孩子。那么逆推一下,选才能不能参考小学老师的评价。
家校共育制度建设要先树而后立。我们传统文化缺失了几代人,造成社会风气不如以前,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金钱奴隶下生活,有的失去了自我。我们首先要重新树立传统美德,让这种美德被人们接受,继而指导行动,然后逐渐形成一种制度,用这种制度制约所有人的行为,当社会风气好转家校共育才能目标一致,形成合力。我们扎根底层,有操作性好执行,从理论落实到行动。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首先在国家大力度宣传传统文化背景下,让所有的人知道老祖宗的传统好,我们要发扬。让这些被人们淡忘的制度逐渐的回归,发挥它巨大的社会舆论作用。可以说这种“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的形成会是整个社会风气继续好转的开启。
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出发,倒推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如何得到家庭社会的配合达成一致。这些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权威机构的认可和宣传,更需要政策性的导向。然后我们从宣传入手给家长们头脑充电,让好的道德理念占据主要地位,继而以理念促进行为,用行为巩固理念。建立“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家校共育制度”,发挥这种制度的巨大作用。使得家长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自觉发现自身不足、开阔胸怀、谦虚礼让,懂忠诚讲信义。使学生能扬长避短、养宽宏仁厚之心、树谦虚忠义之志。我们的国家有这样的接班人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学校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今天我们研究的“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家校共育制度建设”对于许多老师还是比较陌生的,大多数家长没有这个概念。所以特别需要我们大力研究、宣传、摸索出一套大家喜闻乐见的方法来,通过行动巩固这种制度,利用制度约束家长们的行为。慢慢的形成自律。
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所谓“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学校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在这一关系中,家庭和学校目标一致,但职责却并不相同。家庭的主要职责,在于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正确的育儿理念,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并配合学校、教师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侧重于确保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文化教育、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我理解的“家校共育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在共同教育孩子时大家愿意遵守的行为准则。心甘情愿的自觉遵守,共同维护这个制度。使得教育全方位无死角,不形成“归零”的结局。家校共育需要分清权限,厘清“家校共育”的边界。具体来说,就是明确家校责任边界,让家、校在教育互动中担负起各自责任,不缺位,不越位。这里我们发现家的作用在首位。“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研究”目的是给予学生和家长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確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比如社会舆论的谴责等。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研究目的是鞭策和激励相关人员努力工作、遵守制度 。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研究目的是达到行为规范、程序清晰。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可操作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剧。
在家校共育中,综合评价范围不只局限于孩子,我们还要评价家长是什么样的。有位教育者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人、家家都把孩子教好了,社会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小孩不懂教育。那么我们成年人再不教育他,怎么得了。”我们常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身上有家长的习性,这话一点不假。因为疫情,我们在家进行网上学习,天天需要汇报体温,回馈当天的情况,我们与家长的接触凭空增多了许多。再加上许多的少先队活动,需要家长的录制视频,转发微信信息等等工作。我越来越感觉到家长的层次实在是不一样的。我特别佩服优秀家长。 所有的工作都认真对待,尽量完成最好。有什么活动都主动参加,而且用心设计,加以辅导,陪同全过程。那些制作录像,编辑信息传输文件等等工作都欣然接受。以我们班的任某为例,她就是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幸福孩子。我们少先队需要的所有材料,组织的各项活动她都是高质量完成,像抗疫手抄报、在家活动舞蹈视频、垃圾分类视频、志愿活动视频、传统活动视频等等都是接近完美,有的还获得了区级大奖。我们发现在这些光彩背后,有一个支持她的幸福家庭,有父母的温、良、恭、俭、让。好像有的人说我的反馈有点过分,其实不然,家长有的时候会很谦虚的问我一些问题:这个您看行吗,不行我们再改。还有的时候会说:我们做了这项活动,只要别人比我们的好,为了班级荣誉希望用最好的那一份作业。让我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家长不辞辛苦,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而且丝毫不替代孩子的劳动。我都替这个孩子高兴,例如端午节前包粽子活动,好多孩子就只知道吃,从来没有看到过如何包粽子,更别提自己亲自包了。我们班的任某就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从准备材料,到泡米泡枣,煮粽叶、马蔺,到用小手一个一个娴熟的包起来真是一幅美好的画卷。不仅如此,她还教给妹妹一起来包粽子,多好的家风呀。所以我说评价一个孩子要从他的父母是否有修养,是不是有好的为人处世之方,有谦卑谨慎的态度着手。
从我多年从事教育一线的角度出发,我建议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可以婉转的评价一下他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长的素养。例如我们可以说你有良好的家教,有优秀的传统。这样既夸奖了孩子,又告诉别人这个孩子的家庭文化底蕴好,教育孩子的观念正确等等。一个班级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要尽力让这些好孩子不被埋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人才,放到哪里哪里亮。希望到那个时候是任人唯贤,希望他们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希望未来选才之路越来越透明。正因为我只是她的小学老师,没有任何顾虑,所以我才公正的、客观的评价这个孩子。那么逆推一下,选才能不能参考小学老师的评价。
家校共育制度建设要先树而后立。我们传统文化缺失了几代人,造成社会风气不如以前,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金钱奴隶下生活,有的失去了自我。我们首先要重新树立传统美德,让这种美德被人们接受,继而指导行动,然后逐渐形成一种制度,用这种制度制约所有人的行为,当社会风气好转家校共育才能目标一致,形成合力。我们扎根底层,有操作性好执行,从理论落实到行动。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首先在国家大力度宣传传统文化背景下,让所有的人知道老祖宗的传统好,我们要发扬。让这些被人们淡忘的制度逐渐的回归,发挥它巨大的社会舆论作用。可以说这种“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家校共育制度建设”的形成会是整个社会风气继续好转的开启。
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出发,倒推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如何得到家庭社会的配合达成一致。这些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权威机构的认可和宣传,更需要政策性的导向。然后我们从宣传入手给家长们头脑充电,让好的道德理念占据主要地位,继而以理念促进行为,用行为巩固理念。建立“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家校共育制度”,发挥这种制度的巨大作用。使得家长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自觉发现自身不足、开阔胸怀、谦虚礼让,懂忠诚讲信义。使学生能扬长避短、养宽宏仁厚之心、树谦虚忠义之志。我们的国家有这样的接班人一定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