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氛围;问题情境;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79—01
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结构的优化,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长期以来,沿着知识与技能目标展开的课堂教学,重点着眼于知识技能、解题技巧的提高和对结论的理解、记忆,忽略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隐含的方法,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养成“等”教师的习惯,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的是解题技巧,而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素质,特别是问题意识就得不到应有的培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表扬学生求新求异的精神,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数学问题总源于某种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研究的背景。数学情境是包含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它以“问题”为导向,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依托,来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位扮演街头摆小摊的甲,另一位扮演路人乙,其余同学当看客。甲为了更好地做生意,向围观人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你的运气如何?”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我只给你5元,嘿,行!”这时下面的看客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还有看热闹的。结果乙一连投了五次,只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这时我问大家:“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学生们就从概率的角度得出结论:这个游戏不公平,因为甲乙两人获胜的概率不相等。
三、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爱问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提出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函数奇偶性”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发现学生对“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有些混淆,于是我就启发学生就地取材,在教室中观察发现,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并辨析这两个概念的。学生找出来很多中心对称图形的实物,也发现并指出了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实物。学生通过互相提问、质疑,互相补充完善,对两者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对比辨析,结论全面而又准确。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79—01
问题意识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结构的优化,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长期以来,沿着知识与技能目标展开的课堂教学,重点着眼于知识技能、解题技巧的提高和对结论的理解、记忆,忽略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隐含的方法,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养成“等”教师的习惯,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的是解题技巧,而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素质,特别是问题意识就得不到应有的培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表扬学生求新求异的精神,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数学问题总源于某种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研究的背景。数学情境是包含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它以“问题”为导向,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依托,来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位扮演街头摆小摊的甲,另一位扮演路人乙,其余同学当看客。甲为了更好地做生意,向围观人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你的运气如何?”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我只给你5元,嘿,行!”这时下面的看客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还有看热闹的。结果乙一连投了五次,只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这时我问大家:“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学生们就从概率的角度得出结论:这个游戏不公平,因为甲乙两人获胜的概率不相等。
三、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爱问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提出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函数奇偶性”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发现学生对“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有些混淆,于是我就启发学生就地取材,在教室中观察发现,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并辨析这两个概念的。学生找出来很多中心对称图形的实物,也发现并指出了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实物。学生通过互相提问、质疑,互相补充完善,对两者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对比辨析,结论全面而又准确。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