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关于如何消除运动型疲劳的探讨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angre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的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中,因为学生自身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不同,因此会在运动后身体会出现运动型疲劳,这是体育运动之后身体出现的一种常见现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消除运动型疲劳是重要的探讨内容。
  运动型疲劳是在运动过程引起身体机能下降,无法保持一定运动水平的生理性疲劳,是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运动型疲劳令学生身体在运动产生的不适,在训练中适当减轻训练程度,让身体能够逐渐恢复状态。如针对运动性疲劳不能达到良好的消除效果,则会导致学生身体在体育运动中力量的枯竭,给身体带来永久性的伤害。本文主要针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的消除运动型疲劳展开探讨。
  1 运动型疲劳的含义
  运动型疲劳实质是短时间内运动量过大,导致的肌肉过度紧张、身体机能消耗过多,身体各组织和器官以及神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应激反应。一般运动型疲劳都是在比赛、大运动量的锻炼之后出现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运动性疲劳的出现之后,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并且结合适当的恢复训练,帮助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得到休息的同时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2 高中体育运动型疲劳产生的因素
  高中的学生平时运动量少,身体素质较差,无法尽快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和运动,因此在从事体育活动的初期,要注重学生身体出现运动型疲劳的情况。其中,导致高中体育运动型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高中体育中的有氧运动引起的运动型疲劳,其次是高中体育中的无氧运动引起的运动型疲劳,最后是高中体育中的其他运动引起的运动型疲劳。同时,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变化、身体内部能源储备不足也是高中体育中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因素。
  3 高中体育运动型疲劳的判断
  3.1针对学生运动后状态的主观判断
  在学生体育运动训练之后,身体会出现不同的疲劳状态,在对其是否是运动型疲劳的判断时,可以根据以下的几个主观状态进行判断:(1)学生是否有过度疲劳的感觉(2)身体是否有疲劳感,如心悸、肌肉酸痛、胸痛呕吐等一些不适症状。
  3.2检查学生肌肉力量和肌肉的硬度
  在主观观察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学生肌肉进行检查。针对学生的肌肉量和肌肉强度进行检查。首要检查学生肌肉出现酸胀感和力量下降的指标情况,其次对肌肉能否进行正常的收缩情况检查。
  3.3检查学生心血管系统的情况
  针对运动型疲劳检查,如果以上两种方式仍然无法断定,就应当对学生心血管系统进行检查,主要针对基础心率、运动后恢复的心率、运动中的心率的指标,如以上三项的心率有明显的差距时,则可以断定为运动型疲劳。
  4 消除高中体育中运动型疲劳的方法
  在高中生阶段普遍存在着课业负担繁重的情况,而体育课程中的运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活跃思维,如果在体育活动活动中引起运动型疲劳则会得不偿失,因此,在高中体育活动中,有效的消除运动性疲劳至关重要,主要根据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4.1增加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时间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学生处于运动型疲劳期,则应当减少强度训练的时间,通过增加准备活动的时间来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型疲劳,使学生的身体能够逐渐恢复,比如通过慢跑、热身运动、呼吸体操等活动,来达到体育课程中的训练要求。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恢复,帮助学生尽快度过疲劳期,减轻身体带来的不适。
  4.2进行肌肉放松的按摩
  当学生正处于运动型疲劳期时,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上肢肌肉和下身肌肉的按摩。对肌肉进行按摩能够尽快使肌肉进行放松,对运动型疲劳能够起到缓解和消除的作用。因此,肌肉放松按摩能够帮助学生恢复体力,有效消除运动型疲劳。
  4.3使学生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得到整体放松
  运动型疲劳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强度训练和剧烈运动之后,导致身体层面及精神层面均處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型疲劳时,应当从学生的精神及身体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全身心都能得到放松。为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放松,处于松弛、舒适的环境,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取音乐和语言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身心在体育课堂中得到全面的缓解,有助于运动型疲劳的消除。
  4.4保证学生的睡眠充足
  根据以往探究发现,睡眠是帮助身体恢复的最佳方式,针对处于疲劳期的人,效果更加明显,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是帮助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高中体育训练课程来说,学生身处于文化课业繁重的阶段,导致学生原有的身心状态欠佳,再加上体育课程高强度的训练,则更加增强了学生身体不适的可能性,导致出现运动型疲劳。通过保证学生睡眠的方式,能够更加行之有效的消除学生的运动型疲劳,尽快的恢复体力。睡眠过程中,身体处于快速合成代谢的阶段,分解代谢的能量远远低于合成代谢的能量,能够有效补充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促进身体恢复到疲劳期之前的状态,有利于身体内部环境的逐渐调整。
  4.5以活动性休息的方式为主
  活动性休息的方式在高中体育课程中的运用得到多数体育教师的认同,在高中体育训练中,利用活动性休息的方式进行调整学生状态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活动性休息主要是相对于静止性休息而言的,活动性休息的方式是指,处于运动型疲劳期中,通过少量的运动和适应性的运动来调整学生的状态。根据处于疲劳期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静止性休息几分钟后和活动性的休息几分钟后,再次对处于疲劳期的学生进行训练时,通过活动性休息调整身体的同学比静止性休息调整的同学能更加快速的恢复身体状况。因此,针对于处于疲劳期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运动活动性休息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调整身体状态。
  4.6增强学生的营养补给
  高中学生的身体处于快速成长和发育的阶段,体育教师通过科学、正确的方法为学生消除运动型疲劳,减少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营养能量的补给,已达到补充学生体力的目的。学生处于运动型疲劳期时,会大量的消耗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分。因此在帮助学生身体调整和休息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营养的补充,以帮助学生身体尽快的恢复到运动型疲劳之前的状态。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学生做好调整训练,还要通过补充学生的营养手段,帮助学生正确的消除运动型疲劳,达到快速恢复身体状态的目的。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探究中能够发现,运动型疲劳的出现在高中体育课堂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运动疲劳并且通过科学的方式消除。运动型疲劳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体育课程中出现的运动性疲劳,避免对学生的身体产生永久性危害,从而影响高中体育课程的发展。因此,体育对运动型疲劳产生的原因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及相应措施,有效的消除运动性疲劳。引导学生通过正确方法提升身体素质,使学生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以达到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目的,充分体现高中体育课程的价值所在。
  课题项目:《短跑项目比赛期的疲劳和恢复研究》,项目编号:SQTY2020—1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绿色信贷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刚刚兴起,机制尚不健全,覆盖面很小,功能远未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加
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成瘾成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文章根据现有文献对互联网成瘾的概念、诊断以及影响因素作了简要总
哲学方法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必将会大大推进决策科学化进程。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弄清哲学方法的内涵和作用,对哲学方法在决策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
以新型反装甲战斗部的研究为牵引,以爆炸成型弹丸(EFP)的优化设计为核心,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等壁厚的单层和双层EFP进行了成型模式分析,通过优化集成软件iSIGHT,实现了对
民族健身操是一项特殊的体育教学项目,不但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还能够强健人的身心,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高校体育课是学生获得健康体魄的重要因素,将这种民族健身操融入到日常的体育课程中,一方面能够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强健体魄。就此,本文重点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体育课程进行分析,探究民族健身操融入其中的有效策略。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着
期刊
舞蹈啦啦操,已经成为近年来体育院校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体育院校舞蹈啦啦操表现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完善有一定的意义。目前我国很多体育院校在舞蹈啦啦操训练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的落后和训练方法的单一,这直接影响着舞蹈啦啦操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文章在分析了当下体育院校舞蹈啦啦操艺术表现力常用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体育院校舞蹈啦啦操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因素,并相应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希
期刊
雷电由高能的低频成份与极具渗透性的高频成份组成。其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致损设备。对于电子信息设备而言,危害主要来自于由雷电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的耦合能量所产生的瞬态浪
目的观察和评价关节冲洗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6例出现急性疼痛、开口受限的TMD患者采用关节冲洗疗法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张口度和疼痛程度的
提出了一种实现加速单纯形算法的方法.N-M单纯形算法是从最差点出发,以单纯形其他顶点的中心为寻优方向,提出的向量合成加速单纯形算法是以最好点出发,参照梯度算法思想,采用
2005年11月29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但至今我国仍未有实施药品专利权的强制许可的先例。在本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