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咚——咚——咚——伴随着三声锣响,2016年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如约而至。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六,酸甜的红、绵糯的白、清甜的绿,跳动在味蕾间,在街道小巷间演绎出怡然自得的生活画卷,开启青岛正月里最盛大的“年味”狂欢,也预示着猴年春节的远去。年复一年、代代相随的民俗节会历久弥新,虽体量时移世易,却以最醇厚的“年味”托起城市品质的重量。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首次将原有的两个主会场合并,取消文化街会场,所有活动均在以海云广场、糖球广场、嘉禾路为中心,辐射周边道路和区域的海云庵主会场举行。同时,从2月18日开始到2月23日,浮山后六小区文化广场、贮水山儿童公园广场、海琴广场和敦化路文化广场四个文化活动分会场也接茬拉开帷幕,共举办各类文体、经贸活动43项。
拾觅萝卜·元宵·糖球会的独特“味道”,它不仅是舌尖上味蕾的感觉,再往下,偏左,那是心灵的触动。那些经历了无数祖辈传承下来的美食、习俗和技艺,填补起人们内心深处被忙碌感深深占据了的空虚角落。
开幕当天,凝练了百年节会文化内涵的《印象海云庵》惊艳呈现,新编创的萝卜元宵糖球会主题歌也在主题演出中首次唱响。小小的舞台上,《海云印象》、《老街印象》、《庙会印象》、《后海印象》和《春的印象》五个篇章,或轻歌曼舞,或妙语连珠,或唱念做打,演绎萝卜·元宵·糖球会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勾起城市灵魂深处的记忆。
与此同时,“非遗博览区”也亮相海云广场,中国年画展示区和民间工艺综合展示区两大板块,浓浓的民韵料理出最醇厚的年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年画展示区里来自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等18余家年画项目,占国家级非遗年画项目80%以上,让市民现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十几年前,在老集市上对年画的一瞥,让来自聊城的徐秀贞深感年画的魅力,从此开始了对东昌府古版年画的搜寻、收集、制作学习。“传承近300年的东昌府古版年画刀工简练,三角和圆圈就能勾勒出面孔的鼻子、眼睛,以简单的笔画组合成生动的形象”,徐秀贞说,“从古至今,东昌年画的图案一直是寄托人们最朴实愿望的传统门神、灶神、天神等”。在她眼中,不管是色彩还是图案,东昌府古版年画都保持了民间原汁原味的传统,是很“土”的年画。与她同来的,还有她的女儿陈娅璇,也是一位东昌府古版年画的爱好者。“母亲十几年来的付出,我一直看在眼里,耳濡目染,我也喜欢上了年画,希望东昌年画能一直传承下去。”陈娅璇说。
无独有偶,河北武强木板年画展区也是母女共同参展。学国画出身的辛艳君是从2001年开始接触年画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告诉记者,形象粗犷、颜色艳丽,是武强年画有别于其他地区年画最大的特点,在最繁盛的清代中期每年甚至能印一亿张。2007年,辛艳君开始在网上售卖年画,还推出了“定制”年画。令她欣慰的是,不仅有多家博物馆定制年画,还有很多学校定制年画制样版和成品,用以向孩子们展示这门传统技艺。每年假期,辛艳君的女儿都会帮忙制作年画。对辛艳君而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年画,是最大的愿望。
来自河南开封工艺美术学会的李力,已是萝卜·元宵·糖球会的老熟人了,曾多次参会。今年,与他的伙伴们一起携开封年画、瓷器和汴绣参会。在他看来,非遗传承各有各的艰辛,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创新与时代契合。李力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非遗?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认知上的沟壑。“只有了解了,才能爱上,”李力坦言,“非遗不再是个人技艺的彰显,不能成为小众的爱好,要重新回到生活、回归大众,这样才有明天”。
年作为“除旧布新”的象征,她确实应该有统一的叙事底色,但是,在这种底色之上,也应该有不同的元素附着。从某种程度上说,萝卜·元宵·糖球会是一种不断积极创造年味的尝试。在这种积极的寻找中,守望传统,融入现代,创造属于大众的年俗记忆。可以每年重复,成为大众新的恒久记忆,也可以每年都变化,让关于年味记忆更加丰富多元。只是,不管怎样,都不应忘记年的味道。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萝卜·元宵·糖球会首次将原有的两个主会场合并,取消文化街会场,所有活动均在以海云广场、糖球广场、嘉禾路为中心,辐射周边道路和区域的海云庵主会场举行。同时,从2月18日开始到2月23日,浮山后六小区文化广场、贮水山儿童公园广场、海琴广场和敦化路文化广场四个文化活动分会场也接茬拉开帷幕,共举办各类文体、经贸活动43项。
拾觅萝卜·元宵·糖球会的独特“味道”,它不仅是舌尖上味蕾的感觉,再往下,偏左,那是心灵的触动。那些经历了无数祖辈传承下来的美食、习俗和技艺,填补起人们内心深处被忙碌感深深占据了的空虚角落。
开幕当天,凝练了百年节会文化内涵的《印象海云庵》惊艳呈现,新编创的萝卜元宵糖球会主题歌也在主题演出中首次唱响。小小的舞台上,《海云印象》、《老街印象》、《庙会印象》、《后海印象》和《春的印象》五个篇章,或轻歌曼舞,或妙语连珠,或唱念做打,演绎萝卜·元宵·糖球会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勾起城市灵魂深处的记忆。
与此同时,“非遗博览区”也亮相海云广场,中国年画展示区和民间工艺综合展示区两大板块,浓浓的民韵料理出最醇厚的年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年画展示区里来自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等18余家年画项目,占国家级非遗年画项目80%以上,让市民现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十几年前,在老集市上对年画的一瞥,让来自聊城的徐秀贞深感年画的魅力,从此开始了对东昌府古版年画的搜寻、收集、制作学习。“传承近300年的东昌府古版年画刀工简练,三角和圆圈就能勾勒出面孔的鼻子、眼睛,以简单的笔画组合成生动的形象”,徐秀贞说,“从古至今,东昌年画的图案一直是寄托人们最朴实愿望的传统门神、灶神、天神等”。在她眼中,不管是色彩还是图案,东昌府古版年画都保持了民间原汁原味的传统,是很“土”的年画。与她同来的,还有她的女儿陈娅璇,也是一位东昌府古版年画的爱好者。“母亲十几年来的付出,我一直看在眼里,耳濡目染,我也喜欢上了年画,希望东昌年画能一直传承下去。”陈娅璇说。
无独有偶,河北武强木板年画展区也是母女共同参展。学国画出身的辛艳君是从2001年开始接触年画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告诉记者,形象粗犷、颜色艳丽,是武强年画有别于其他地区年画最大的特点,在最繁盛的清代中期每年甚至能印一亿张。2007年,辛艳君开始在网上售卖年画,还推出了“定制”年画。令她欣慰的是,不仅有多家博物馆定制年画,还有很多学校定制年画制样版和成品,用以向孩子们展示这门传统技艺。每年假期,辛艳君的女儿都会帮忙制作年画。对辛艳君而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年画,是最大的愿望。
来自河南开封工艺美术学会的李力,已是萝卜·元宵·糖球会的老熟人了,曾多次参会。今年,与他的伙伴们一起携开封年画、瓷器和汴绣参会。在他看来,非遗传承各有各的艰辛,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创新与时代契合。李力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非遗?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认知上的沟壑。“只有了解了,才能爱上,”李力坦言,“非遗不再是个人技艺的彰显,不能成为小众的爱好,要重新回到生活、回归大众,这样才有明天”。
年作为“除旧布新”的象征,她确实应该有统一的叙事底色,但是,在这种底色之上,也应该有不同的元素附着。从某种程度上说,萝卜·元宵·糖球会是一种不断积极创造年味的尝试。在这种积极的寻找中,守望传统,融入现代,创造属于大众的年俗记忆。可以每年重复,成为大众新的恒久记忆,也可以每年都变化,让关于年味记忆更加丰富多元。只是,不管怎样,都不应忘记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