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促进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留学基金委的一项重要工作,请问我国当前在这方面呈现出哪些特点?留学基金委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李建民:过去几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部有关司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学基金委)秘书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以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和200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三年翻一番”计划的实施为契机,营造出国和来华留学工作在新的发展时期的新高潮。出国和来华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步伐,使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工作在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愈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对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可以从四方面来概括。
第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事业取得新突破。
留学基金委认真落实中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国家发展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按照“创新机制,集成资源,突出重点,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设立和实施为契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创机制合理、渠道多样、规模大、层次高的新时期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规模于2007年首次突破万人;初步实现由选派访问学者为主到选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并重的公派留学人员结构性转变;按照“三个一流”原则和“三个面向”思路,初步形成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国家公派研究生选拔新模式。
第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做好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工作。
坚持“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法制化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管理,保证留学人员学成按期回国服务,确保国家公派留学效益,按期回国率保持较高水平。截至2007年9月底,到期应回国4 156人,已回国报到4 094人,回归率达98.51%。自1996年至2007年底,共签约派出38 308人,到期应回国29 889人,已回国报到29 135人,回归率为97.5%。
制定《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规范和强化研究生选派和境外管理工作。为配合“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的实施,适应新时期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受教育部国际司委托,留学基金委经过全面调研,多次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在总结、借鉴以往公派留学人员境外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公派研究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加大选派单位的管理责任,草拟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确保国家公派研究生“选得准、派得出、学得好、回得来”。《管理规定(试行)》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发布后,为今后持续开展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启动国家公派留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使我国公派留学人员的派出、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在教育部国际司和财务司的支持下,留学基金委秘书处在启用网上报名评审系统的基础上,正着手开发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旨在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内外衔接的以留学人员为中心的留学工作资源共享系统,准确掌握留学工作的信息,提高管理效率,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实时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
第三,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设立专项留学项目,增强选派针对性。
设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满足建设创新性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培养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2007年设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按计划,该项目每年可选派5 000名研究生出国留学。
设立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为配合教育部高等院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留学基金委于2004年设立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出国研修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项目首期三年共录取11 403人,其中全额资助2 919人,与学校1:1配套资助3 357人,国际旅费资助5 127人。项目第二期已正式签约。
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支持地方经济和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留学基金委于2003年全面启动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的实施工作,截至2007年共录取西部12省区各类留学人员2 856人,派出1 991人。
为配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留学基金委在过去五年通过地方合作项目共录取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湖南和海南等七省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约1 200人。
突出重点,满足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和特殊部门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为支持我国大型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航空工业领域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留学基金委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于2007年12月正式启动实施合作开展航空工程技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根据合作协议,留学基金委与一航公司将在未来三年内共同资助200名相关技术人员赴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工程学院学习,以提高他们在掌握先进飞机、发动机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民机产品设计、试验、适航取证和生产制造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这批留学人员回国后,将充实我国大型民用飞机项目的研发队伍,意义十分重大。二是与外交部和社科院等部门、机构设立全额资助的高级翻译项目和社科优秀青年学者出国研修项目,保证这些部门和单位对专门人才的培养需求。
第四,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实施工作成绩喜人。
在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留学基金委于2003年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该项目设立后,受到我国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高度重视,几年来,留学基金委和有关教育处(组)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个人申请,资格审查,专家评议,网上公示,择优推荐,国内终审”的程序,不断完善申报和评审机制,国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奖学金实施工作,成效喜人。
项目设立以来,奖励规模和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奖励规模已扩大至300人/年,在自费留学生较集中的30多个国家实施,共有1 104名优秀自费留学生获奖。通过评审专家,获奖学生及其导师、家属,国内外媒体等多种渠道的反馈表明,该项目在国内外均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已经深入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心中,对于鼓励他们学成回国服务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2007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万人,达到10 151人。
一是不断开拓合作奖学金项目。
自2003年起,留学基金委与国内外有关政府或机构共同合作开展了多项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合作模式为:双方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出资方负责选拔推荐优质生源,并提供学生来华留学经费;留学基金委负责安排学生进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和学生在华事务管理。几年来,留学基金委先后与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接受它们资助的青年学生来华留学,并帮助沙特阿拉伯政府奖学金和全国总工会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大学学习。此类有组织有规模的项目开发,既扩大了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提高了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同时也在为世界各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推进了中国高校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中国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了中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
到目前,在华学习的各类合作奖学金项目学生总数达到571人。其中,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项目全部为博士生;泰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坦桑尼亚奖学金项目全部为本科生;其它奖学金项目为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新形式。
针对部分省市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招收留学生和我国高校急需了解国际来华留学市场的需求,我们积极协助它们以新的形式开展对外宣传,自2005年起留学基金委除继续组织举办中国教育展,还先后组织有关高校赴坦桑尼亚、肯尼亚、蒙古和土耳其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推介说明会,积极宣传和充分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中国高校的教育水平,为开拓来华留学市场和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积极扩大国际影响,不断开拓合作渠道。
在过去五年中,留学基金委通过执行有关政府间教育文化交流协议、设立合作项目、参加或主办国际会议、互派访问团组等多种方式,积极扩大留学基金委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并先后与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在内的几十个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奖学金管理机构和一批世界著名大学签署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
下一步工作,在公派出国留学方面,我们一是希望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增大对国家留学基金的经费投入,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需求;二是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深入研究并制订新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管理模式;三是要逐步将国家公派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选派质量和对留学效益的评估上来。
在来华留学工作方面,我们一是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积极协助“985项目”高校和边境省区做好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改革工作;二是要认真做好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毕业生的信息跟踪工作;三是要做好开展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试点工作。
记者:建设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需要大批的高层次人才,留学基金委一直在以选拔和培养公派留学人员的方式为国家培养一流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请问您认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是怎样的?
李建民: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的大力发展之下,几十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国内的高等院校在校园建设、硬件设施上与国外高水平院校没有太大差距,我们短缺的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我国本科教育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相比而言,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最终还是要依靠我们自己,但在现阶段,还需要借助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端人才,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改变我国高水平人才短缺的现状。我国的大学教育,多年来一直被教材更新缓慢、课程设置老旧和教学方式呆板等问题所困扰,与目前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速度不相匹配。学校从事教学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一方面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先进的发展动态和学术成果,另一方面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的。因此,我们要以“选派一流的学生,到一流的学校和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为原则,采取借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按需选派青年学生出国学习,进一步加快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度,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了解学科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际科研工作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可以保持与国外导师和同事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回国后,既可以在国内继续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从事高水平的教学工作。目前我国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要充分借用国外的优势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我们的工作就是一方面要切切实实地摸准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以确保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要更有针对性地打通和开拓高水平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通道。
记者:您认为怎样能够将公派留学项目与自费留学有机地结合,形成我国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李建民:首先我要表明,广大留学人员无论是国家公派还是自费留学都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的一部分。国家公派留学是有组织有目地的行为,是与国家的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的。自费留学生虽说多是从个人发展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选择留学的国家和专业,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这种选择是与社会完全脱节的,因为个人和家庭选择留学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其就业前景,以便与今后各自人生发展的规划相结合。
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的有机结合,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是应该体现在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国服务或通过其他形式为国服务。根据初步统计,在教育、科技领域,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7%的重点高校领导和72%的国家“863”、“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都有过出国留学经历,还有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正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积极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做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中间既有国家公派留学的,也有自费留学的,对他们,恐怕现在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当初出国留学是公派还是自费了,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在回国服务这一点上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记者:请问国家留学基金对于院校或地区是否会有政策倾斜?比如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或者薄弱学科,是否有特别的项目支持?
李建民:从国家留学基金来讲,国家公派留学必须要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因此也就必然要主动与国家重点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实施去匹配。前面介绍的各类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已经很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宗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用国家留学基金设立各种留学项目,必须要考虑到全局与重点的平衡,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平衡,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之间的平衡,还有高校、科研单位与各行各业之间的平衡,我们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均衡。当然,这种平衡的考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在目前,我们重点考虑的是培养高水平的、在大学工作的未来“领军人物”,因为毕竟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大学尽快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带动和提升的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整体能力和实力。
记者:目前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我国在其中处于什么地位?
李建民:目前国际人才流动总的趋势仍然还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所采取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吸引政策,这些国家吸引人才的能力也在某些局部上有所增强。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才流动“流向多元化、渠道多样化”的情况出现。在这方面,中国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以及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一方面,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各国青年选择到中国来留学。根据统计,目前每年出国留学和学成回国的人数已成大体持平的状态,而来我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则以每年大致10%的比例在增长。所以我感觉,在国际人才流动中,我国正从过去所处的极为被动的地位,逐步向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移动。大量的留学人员从国外归来和国际学生对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的高度需求,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一趋势。
近几年,外国留学生人数增加很快,平均每年增加2万~3万人,2007年总数已经超过19万人。按照来华留学发展计划,我们提出了到2020年在华外国留学生总数力争达到50万人的目标,以使我国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做极大的努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总而言之,在高层次人才竞争方面,我们仍处在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而高层次人才竞争的结果必将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向。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一定要在高层次人才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并由此开辟出一条于我有利的人才流向通道。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责无旁贷。?筝
责任编辑 张 鹤
李建民:过去几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部有关司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学基金委)秘书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以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和200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三年翻一番”计划的实施为契机,营造出国和来华留学工作在新的发展时期的新高潮。出国和来华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国际化的步伐,使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工作在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愈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对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可以从四方面来概括。
第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事业取得新突破。
留学基金委认真落实中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国家发展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按照“创新机制,集成资源,突出重点,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设立和实施为契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创机制合理、渠道多样、规模大、层次高的新时期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规模于2007年首次突破万人;初步实现由选派访问学者为主到选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并重的公派留学人员结构性转变;按照“三个一流”原则和“三个面向”思路,初步形成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国家公派研究生选拔新模式。
第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做好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工作。
坚持“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法制化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管理,保证留学人员学成按期回国服务,确保国家公派留学效益,按期回国率保持较高水平。截至2007年9月底,到期应回国4 156人,已回国报到4 094人,回归率达98.51%。自1996年至2007年底,共签约派出38 308人,到期应回国29 889人,已回国报到29 135人,回归率为97.5%。
制定《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规范和强化研究生选派和境外管理工作。为配合“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的实施,适应新时期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受教育部国际司委托,留学基金委经过全面调研,多次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在总结、借鉴以往公派留学人员境外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公派研究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加大选派单位的管理责任,草拟了《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试行)》,确保国家公派研究生“选得准、派得出、学得好、回得来”。《管理规定(试行)》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发布后,为今后持续开展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启动国家公派留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使我国公派留学人员的派出、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在教育部国际司和财务司的支持下,留学基金委秘书处在启用网上报名评审系统的基础上,正着手开发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旨在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内外衔接的以留学人员为中心的留学工作资源共享系统,准确掌握留学工作的信息,提高管理效率,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实时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
第三,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设立专项留学项目,增强选派针对性。
设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满足建设创新性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培养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2007年设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按计划,该项目每年可选派5 000名研究生出国留学。
设立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为配合教育部高等院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留学基金委于2004年设立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出国研修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项目首期三年共录取11 403人,其中全额资助2 919人,与学校1:1配套资助3 357人,国际旅费资助5 127人。项目第二期已正式签约。
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支持地方经济和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留学基金委于2003年全面启动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的实施工作,截至2007年共录取西部12省区各类留学人员2 856人,派出1 991人。
为配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留学基金委在过去五年通过地方合作项目共录取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湖南和海南等七省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约1 200人。
突出重点,满足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和特殊部门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为支持我国大型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推进我国航空工业领域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留学基金委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于2007年12月正式启动实施合作开展航空工程技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根据合作协议,留学基金委与一航公司将在未来三年内共同资助200名相关技术人员赴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工程学院学习,以提高他们在掌握先进飞机、发动机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民机产品设计、试验、适航取证和生产制造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这批留学人员回国后,将充实我国大型民用飞机项目的研发队伍,意义十分重大。二是与外交部和社科院等部门、机构设立全额资助的高级翻译项目和社科优秀青年学者出国研修项目,保证这些部门和单位对专门人才的培养需求。
第四,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实施工作成绩喜人。
在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留学基金委于2003年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该项目设立后,受到我国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高度重视,几年来,留学基金委和有关教育处(组)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个人申请,资格审查,专家评议,网上公示,择优推荐,国内终审”的程序,不断完善申报和评审机制,国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奖学金实施工作,成效喜人。
项目设立以来,奖励规模和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奖励规模已扩大至300人/年,在自费留学生较集中的30多个国家实施,共有1 104名优秀自费留学生获奖。通过评审专家,获奖学生及其导师、家属,国内外媒体等多种渠道的反馈表明,该项目在国内外均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已经深入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心中,对于鼓励他们学成回国服务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2007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万人,达到10 151人。
一是不断开拓合作奖学金项目。
自2003年起,留学基金委与国内外有关政府或机构共同合作开展了多项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合作模式为:双方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出资方负责选拔推荐优质生源,并提供学生来华留学经费;留学基金委负责安排学生进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和学生在华事务管理。几年来,留学基金委先后与越南、泰国、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接受它们资助的青年学生来华留学,并帮助沙特阿拉伯政府奖学金和全国总工会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大学学习。此类有组织有规模的项目开发,既扩大了来华留学生的规模,提高了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同时也在为世界各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推进了中国高校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了中国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了中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
到目前,在华学习的各类合作奖学金项目学生总数达到571人。其中,巴基斯坦政府奖学金项目全部为博士生;泰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和坦桑尼亚奖学金项目全部为本科生;其它奖学金项目为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新形式。
针对部分省市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招收留学生和我国高校急需了解国际来华留学市场的需求,我们积极协助它们以新的形式开展对外宣传,自2005年起留学基金委除继续组织举办中国教育展,还先后组织有关高校赴坦桑尼亚、肯尼亚、蒙古和土耳其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推介说明会,积极宣传和充分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中国高校的教育水平,为开拓来华留学市场和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积极扩大国际影响,不断开拓合作渠道。
在过去五年中,留学基金委通过执行有关政府间教育文化交流协议、设立合作项目、参加或主办国际会议、互派访问团组等多种方式,积极扩大留学基金委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并先后与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在内的几十个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奖学金管理机构和一批世界著名大学签署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
下一步工作,在公派出国留学方面,我们一是希望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增大对国家留学基金的经费投入,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需求;二是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深入研究并制订新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管理模式;三是要逐步将国家公派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选派质量和对留学效益的评估上来。
在来华留学工作方面,我们一是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积极协助“985项目”高校和边境省区做好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改革工作;二是要认真做好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毕业生的信息跟踪工作;三是要做好开展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试点工作。
记者:建设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需要大批的高层次人才,留学基金委一直在以选拔和培养公派留学人员的方式为国家培养一流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请问您认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是怎样的?
李建民: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的大力发展之下,几十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国内的高等院校在校园建设、硬件设施上与国外高水平院校没有太大差距,我们短缺的是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我国本科教育水平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相比而言,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最终还是要依靠我们自己,但在现阶段,还需要借助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端人才,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改变我国高水平人才短缺的现状。我国的大学教育,多年来一直被教材更新缓慢、课程设置老旧和教学方式呆板等问题所困扰,与目前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速度不相匹配。学校从事教学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一方面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先进的发展动态和学术成果,另一方面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的。因此,我们要以“选派一流的学生,到一流的学校和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为原则,采取借助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按需选派青年学生出国学习,进一步加快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度,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了解学科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际科研工作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可以保持与国外导师和同事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回国后,既可以在国内继续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从事高水平的教学工作。目前我国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要充分借用国外的优势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我们的工作就是一方面要切切实实地摸准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以确保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要更有针对性地打通和开拓高水平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通道。
记者:您认为怎样能够将公派留学项目与自费留学有机地结合,形成我国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李建民:首先我要表明,广大留学人员无论是国家公派还是自费留学都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的一部分。国家公派留学是有组织有目地的行为,是与国家的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的。自费留学生虽说多是从个人发展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而选择留学的国家和专业,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这种选择是与社会完全脱节的,因为个人和家庭选择留学首先要考虑的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其就业前景,以便与今后各自人生发展的规划相结合。
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的有机结合,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是应该体现在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国服务或通过其他形式为国服务。根据初步统计,在教育、科技领域,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7%的重点高校领导和72%的国家“863”、“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都有过出国留学经历,还有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正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积极地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做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中间既有国家公派留学的,也有自费留学的,对他们,恐怕现在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当初出国留学是公派还是自费了,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在回国服务这一点上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记者:请问国家留学基金对于院校或地区是否会有政策倾斜?比如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或者薄弱学科,是否有特别的项目支持?
李建民:从国家留学基金来讲,国家公派留学必须要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因此也就必然要主动与国家重点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实施去匹配。前面介绍的各类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已经很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宗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用国家留学基金设立各种留学项目,必须要考虑到全局与重点的平衡,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平衡,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之间的平衡,还有高校、科研单位与各行各业之间的平衡,我们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均衡。当然,这种平衡的考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在目前,我们重点考虑的是培养高水平的、在大学工作的未来“领军人物”,因为毕竟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大学尽快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带动和提升的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整体能力和实力。
记者:目前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我国在其中处于什么地位?
李建民:目前国际人才流动总的趋势仍然还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所采取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吸引政策,这些国家吸引人才的能力也在某些局部上有所增强。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才流动“流向多元化、渠道多样化”的情况出现。在这方面,中国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以及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一方面,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各国青年选择到中国来留学。根据统计,目前每年出国留学和学成回国的人数已成大体持平的状态,而来我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则以每年大致10%的比例在增长。所以我感觉,在国际人才流动中,我国正从过去所处的极为被动的地位,逐步向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移动。大量的留学人员从国外归来和国际学生对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的高度需求,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一趋势。
近几年,外国留学生人数增加很快,平均每年增加2万~3万人,2007年总数已经超过19万人。按照来华留学发展计划,我们提出了到2020年在华外国留学生总数力争达到50万人的目标,以使我国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做极大的努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总而言之,在高层次人才竞争方面,我们仍处在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而高层次人才竞争的结果必将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向。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一定要在高层次人才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并由此开辟出一条于我有利的人才流向通道。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责无旁贷。?筝
责任编辑 张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