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渗浸与女性注视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及《续结婚十年》,以苏青本人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素材,书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的世俗生活状态。小说通过对战时社会生活场景的刻画,直观地反映出普通社会民众在战时的生活境遇以及心理特征,并凸显了知识分子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注入的精神导向。同时,小说通过女性视角的观照呈现出女性知识分子在战时环境中的特殊遭遇和隐秘的内在性别特征,建构了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女性成长叙事,从而在战时的历史文化场域中实现个人对于集体话语的突围。
  关键词:苏青 《结婚十年》 《续结婚十年》 沦陷区文学
  一、引言
  《结婚十年》出版于上海沦陷时期,其半年间印行九版的畅销纪录直观地显示了苏青在当时所受到的极高关注度。这一时期,上海文坛受特殊的历史时代因素影响而陷入严峻的沉寂与萧条中。在此背景下,苏青的姓名逐渐为更广泛的民众知晓。她的代表作《结婚十年》作为一本自传体小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要素材展现了小说主人公苏怀青在上海沦陷时期的生活历程,其后出版的《续结婚十年》延续了《结婚十年》的故事脉络,书写了婚姻破灭后的主人公在沦陷时期直至抗战胜利这一时段的生活境况。本文试以作品生成的抗战背景为基点,看小说平实的世俗化书写所浸染的战时因子在文本中的作用以及对苏青个人化特点呈现的价值。
  二、战时世俗生活侧写
  沦陷时期进步文学的相对沉寂使得描写世俗生活的市民文学的发展更为突出。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些作品多没有明显的抗日色彩,而是通过描写惨烈的战争场面以及普通民众在战时艰难的生活场景从侧面将反战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敌视态度代入文学作品。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中详细地书写了普通社会民众在战时的遭遇以及这种社会大环境对小家庭婚姻的冲击,由点及面地展示出战时沦陷区普通市民的生活情境。
  (一)战时场景书写
  “八·一三”事变是直接将上海拖入战争泥淖的标志性事件,对上海的普通民众来说,此时才是真正地陷入了战争的阴影。苏青在小说中书写了烽烟战火中的普通市民生活,在貌似安稳的日常生活下挖掘战时特殊的世情姿态。小说中非常细致地讲述了在这一时期普通民众的遭遇。战争即将爆发的变故引发紧张氛围,人们纷纷打点什物迁往租界,到八月十一日“弄内已十室九空”。
  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整个城市的顶空,近在咫尺的炮火声与猝不及防的轰炸直接威胁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生命。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众人在死亡的恐怖阴影下开始了逃难。怀青产女后带着刚出世的婴儿一路勉强支撑着尚未康复的身体,在途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昔日富丽繁华、歌舞升平的大都市轉瞬间充斥了硝烟废墟以及一幕幕人世惨剧,罩上恐怖和压抑的色彩。在都市之外的乡村,也同样无法免受战火侵袭,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
  小说中的战时场景描写涉及都市和乡村两个空间视域,通过战时的轰炸场景和战后的凄凉萧索直言战争对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苏青将战时因素作为小说的前置背景,通过直观的战争场面的描绘展开一幅众人流离失所、生存艰难且生命安全无以保障的乱世图景。小说中虽然没有直接地显现出抗战色彩,但是通过对乱世图景的书写展现出了苏青对战争的恐惧和排斥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民众对战争的负面心理印象。
  (二)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
  《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讲述的故事主体发生在上海“八·一三”事变前夕至抗战胜利期间,在其中非常精细而具体地穿插了战争的惨烈场面以及战争因素对普通民众生活乃至心灵的冲击。上海“八·一三”事变前夕,紧张的战争气氛便弥散在上海普通民众的周围。
  在无从探知命运且生死已然悬于一线的状况下,首先袭来的便是绝望感,受制其中的不仅仅是苏怀青几人,几乎所有的上海民众都深陷这种绝望的压抑之中,同时也有对家国遭受毁坏而痛心疾首的无奈。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细小的矛盾也更容易剧烈地爆发,人们更无暇顾及平日的修养与温情。
  即便是怀青因为生了女儿而在重男轻女的夫家受到冷淡,心中原本对回乡避难充满了犹疑,但是在听闻战争的惨烈后对家庭中细枝末节的烦扰都可看淡,在生死难料的境遇中无从顾及日常生活的烦琐。“在当时被吓得魂不附体,不愿回N城的意志也动摇了。”苏青将普通市民在深重的战争灾难带来的死亡威胁前的心理因素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此种境况中,人们的绝望感与焦灼感被无限放大,此外的种种心理因素都暂时退避。对普通市民战时心理的刻录使得小说的世俗化书写加深了战争的印迹,从而更加深刻地挖掘了普通人在战时背景下的人生观与价值欲望。
  (三)战时小家庭生存样态
  家庭生活领域的探讨在上海沦陷区的文学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引发此种文学现象的原因除了当时政策的直接作用,也有作家本身的生活经验因素。他们所处的不是一个常态式的生存环境,战时的生存空间使得他们面临着一个充斥着深重灾难的特殊时代场域。文人天性是要关注世情百态的,在此时此景下战争当然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话题,而为着家国的激烈热血的呐喊又不被准允,对家庭生活领域的关注也就被推到了所谓的“公共生活的中心位置”。
  战争留下的阴影浸染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物价的上涨、生活资源的缺乏以及压抑的绝望感和求生存的挣扎困苦更加快速地催化着家庭矛盾的发生。同时,战争背景对文化心理的冲击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怀青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更加清晰地认知到两性相处的种种本质性内涵,在婚姻生活中得以时时跳脱而保持一种冷静与清醒。战时因素使苏青对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探讨被放置在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物自身性格的弊病与艰难的战时生存环境共同导致了家庭婚姻生活的不幸。小说在社会世俗化的场景写照中推进战时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探讨,种种日常的情景放置在战争背景下,碎片化的素材选取更加贴合生活的真实。然而越是平凡越是沉重,小人物的辛酸起伏更加具有广阔的社会性,所以,小说在必要的战时场景描写之外虽然极力地撤出言语中的战争气氛而向个人的生存空间聚焦,但仍然在潜隐中带有特定历史背景所带来的压抑氛围。   三、战时主体意识突围
  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苏青不涉及明确抗日主旨的文学书写使她在文化高压的形势下仍然得以在文坛立足。但也同样因为这种世俗生活题材的选取使得小说文本不可能完全脱离它所生成的时代背景。当现世安稳的世俗生活被战争的利刃割裂,忙碌于宁静琐碎日常的民众在一夕之间陷入战争的侵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不仅仅体现战争对普通民众带来的表面化的影响,对小说人物细腻的内在心理刻画也引出作者对战时种种境况的真切感悟。在看似烦琐的世情人生的书写中也从侧面显现出暗含其中的抗战因子,并以此展现作者蕴藏在其中的精神导向。同时,苏青以其沉婉又兼具锐利的笔调对女性在战时的生存境况和隐秘心理进行了强有力的刻画。由此,具有苏青个人色彩的主体声音实现了对战时沦陷区集体话语的突围。
  随着新文学主阵地转移到国统区和解放区后,从前处于边缘态势的一些文学现象逐渐进入主流大众的视野,因而沦陷区即出现了书写女性经验的佳作。苏青的《结婚十年》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以极度敏锐的视点透视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在沦陷区上海的生存历程与心理经验。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一书中说:“苏青只是在极度苦闷与极度窒息的时代的低压槽中涌出的低低而辛辣的女性述说。”《结婚十年》讲述的是一个女性从家庭主妇到职业女性,从依附到独立,在乱世中为自己谋取一席立足之地的故事,在“男权主流文化废退的缝隙”,从女性的视角书写了上海沦陷区的社会世俗生活。
  《浮出历史地表》中将前所述溃败的主体称为“占领区的平民”,以类比历史长河中的女性处境,然而在更进一步体悟苏青笔下的战时女性经验书写中可以发现,当以战争所导致的新的文化高压居于主导地位时,女性更是溃退到了底层之下的更底层。小说在写怀青战时產女后又携女逃难的一段经历时,以产后时间节点作为过渡性的时段标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导索。苏青在小说中极尽细致地书写了在战时环境中女性的生育体验,新生与死亡的意象相互联结,喜悦与忧患一并淹没在大时代的战争阴影中。这种将女性特有的私人体悟与战时外在背景联结的叙述角度实现了对特殊历史背景下女性声音的外释,由此形成文本的个人话语对历史实质的冲击,在女性受压迫的客观现实中使边缘化的声音浮出历史地表。
  张爱玲曾在《我看苏青》中说,苏青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唤醒了古往今来无处不在的妻性、母性的回忆。小说以细腻的笔调叙写女性在乱世的浮沉,也无时无刻不展现出对于女性在战乱时期生存空间的探讨。《结婚十年》及《续结婚十年》以怀青的婚姻状况为主线。小说中不乏大量对两性关系以及女性内在心理的描述,其作用在挖掘特殊历史环境中女性真实的情感空间。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施予的嘲讽与同情塑造了一个特殊时代空间下的真实女性。她在平实而冷静的语调中将其对丈夫和孩子的情感依托以及对自身的隐秘心理做了详细的描绘,亦用充满温情的叙述表现对妇女儿童这一群体在战乱时期的特殊关照。苏青以女性的视点书写战时场域中的女性生存情境和心理内在表征,展现了特殊环境下女性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通过个体情感与战时环境之间的张力完成了对沉潜于地表之下的既往女性话语的超越。小说言语的平实舒缓与内核的涌动形成强烈的反差,并由此而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的真实。
  参考文献:
  [1]苏青,著.方铭,主编.苏青文集·小说卷(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
  [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4]邱明正.上海文学通史(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王文英.上海现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古奕,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伫立在清川小学的操场  一件白衬衣  漂白了风尘的心灵  党徽骄傲地挺在胸前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冉冉升起的红旗  丈量着祖国的高度  猎猎地在空中飘扬  庄严的国歌声  从心底穿越时空  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  在孩子们稚嫩的口中娓娓道来  烙在我骨子里发芽  然后茁壮地长出  祖国是我的  我是祖国的  庆中秋  一个月饼挂在天上  发着诱人的光芒  月饼用的馅  由叉烧、蛋黄、植物油、面粉等
期刊
摘要:勃拉姆斯的作品一直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一体,而浪漫主义是他本身作品创作的成熟时期,不管是题材还是体裁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作为“十九世纪室内乐作曲家中的巨匠”,《f小调单簧管第一奏鸣曲》是他晚期最为成熟的室内乐作品,整部作品主要由四个乐章构成,结构规整,既有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的特点,又有浪漫主义时期含蓄的音乐特征。笔者对这部作品进行演奏分析,主要目的是分享这部优秀的作品,同时也为自身的演奏学习
期刊
一年期满,辩论社最后团聚的时候,一大堆人围在一起玩着“真心话大冒险”,薛薇选择了真心话,她看着身边的乔洋小心翼翼地问道:“高中的时候,有注意过的女生吗?”  乔洋思索了一阵说:“我高中的时候在奶茶店遇到一个女生,傻傻地站在门口快半个钟头了才敢挤进来。我实在过意不去就替她说要一杯奶茶。”  薛薇就那样静静地看着乔洋,突然感到心中一股暖意。  那还是薛薇刚上高中的时候,余萧想趁着中午打球,委托薛薇中午
期刊
(作者简介:钟萍萍,女,本科,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文体旅游局,中级,研究方向:声乐)  (責任编辑 葛星星)
期刊
摘要:在中华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提到“归隐”一词,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历史长河中那颗璀璨的明珠——陶渊明。他不仅用自己的诗作填补了当时文坛的荒芜,更为世人带来了标新立异、更为透彻的归隐思想。本文围绕陶渊明的归隐思想,采用比较分析法、诗文和文献阅读法探讨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的原因,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深刻内涵以及陶渊明归隐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三个问题。  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思想 原因 内涵 影响 
期刊
摘要:流行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自其登上历史舞台后,以大众文化的姿态迎合了当代学生的品位,迅速在学生群体流行开来。本文根据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以当代音乐人许嵩创作的流行音乐为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对当代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流行音乐 校园音乐 许嵩 影响  流行音乐的歌词通俗易懂、节奏鲜明,富含真挚的情感,尤其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同时,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的语言,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期刊
摘要:屠格涅夫素有“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之美誉,普里什文也堪称苏联“自然随笔”的第一人。可以说,两位作家的创作都可以归为特殊体裁类型,且有着继承性的关联。本文主要从普里什文对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及散文诗的继承性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两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同时得出抒情性是二者共有的主要特征却又带有不同抒情风格的结论。  关键词:普里什文 小说 体裁  一、对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苏
期刊
摘要:本文拟从语言、题材、修辞三方面探讨奥威尔的写作风格,旨在让文学爱好者对乔治·奥威尔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希望本文对文学研究者关于英国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 创作思想 写作风格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乔治·奥威尔的文字通俗易懂,其简单的文字背后却隐藏着大量的信息和豐富的情
期刊
摘要: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必定塑造出一个、两个或更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可以表达出某种永恒性,为读者留下“永恒的个体”,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超越时代,在未来的岁月中获得恒久的意义与价值。D.H.劳伦斯曾是一位饱受争议的英国作家,但无可否认的是,劳伦斯用自己的笔紧紧抓住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走向衰败的时代特征,用自己的笔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又一位有血有肉、有激情的人物。本文
期刊
摘要:“胡仁乌力格尔”为蒙古语,“胡仁”意为四胡,“乌力格尔”意为“故事”,因此“胡仁乌力格尔”即四胡伴奏的说书。此类说唱音樂广泛流传于科尔沁地区。本文以胡尔奇甘珠尔扎布演述的《土木堡之战》局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故事、表演、文本的剖析,进而为胡仁乌力格尔的口传性特征寻找规律。  关键词:胡仁乌力格尔 《土木堡之战》 故事 表演 文本  蒙古族历史悠久,地域和部落风格迥异,其音乐体裁也多样化。胡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