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其语言、内容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生活内容有较大的距离,加之现在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难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歌。新课标大力倡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诗歌鉴赏视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求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高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以高中三年为期,有计划、艺术、合理地引导学生走好高中诗歌鉴赏之路。
1.高一阶段,培养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没得高一新生来说,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1 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随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诵读比赛,朗读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读形式多样,可配音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读,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1.2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留心观察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熟悉并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首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有意义[1]。
3.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想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和模式。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2]。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昌煜.高中语文改革中的诗歌教学.吉林教育,2009,(10):73-74.
[2] 罗健红.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2):26-27.
1.高一阶段,培养兴趣,了解诗歌特点
对不喜欢诗歌读不懂诗歌没得高一新生来说,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是关键的第一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1 重视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确,学生通过诵读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强理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有时,教师一次深情的示范性诵读就能改变学生对诗歌厌烦的态度。有时,伴随着一段温和意境的音乐,学生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完美展现,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诵读比赛,朗读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读形式多样,可配音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合作朗读,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1.2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学生都很喜欢流行歌曲,对歌词过耳不忘。其实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也是歌词,只不过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的歌词。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意境优美,与古典诗歌的内容、技法都有相通之处。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经常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留心观察的技法、情感,再与古典诗歌比较,寻找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恋人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上片通过长亭、寒蝉、骤雨、兰舟等意象渲染了离别时的感伤。下片虚写,设想分别后的情景,再次表现对恋人的依恋,不忍分别。
高中教材的诗歌编排也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由现代诗歌过渡到古典诗歌。很多学生喜欢写现代诗,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予以指导。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地灌输效果来得强。教师可、可以在作文课上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校刊或报社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高二阶段,积累知识,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熟悉并了解甚至喜爱古典诗歌。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引导学生积累掌握有关诗歌鉴赏的系统知识,启发学生体会思考如何鉴赏诗歌。比如,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一般要首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这就叫"知人论世"。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这叫审视意象,掌握言内意。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挖掘诗歌内涵,这叫把握意境,掌握言外意。教师反复示范,学生自然就能熟知并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还要鼓励学生收集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敏感性,甚至形成"套板反应"。如"月亮"代表着乡愁、别情;浮萍、浮云代表漂泊无依,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归纳古代诗歌常见的流派,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和抒情方式。掌握这些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术语,学生就能准确规范的组织语言,对于提高阅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有意义[1]。
3.高三阶段,专题复习,掌握诗歌的解题技巧
新课程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围绕考纲,考查题型主要分为六种:(1)分析想象类;(2)分析意境类;(3)分析主旨类;(4)表达技巧类;(5)语言炼字类;(6)分析诗眼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这些题型的步骤和模式。还要通过适量的练习检测寻找学生答题的薄弱环节、知识漏洞,并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2]。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的知识积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细心巧妙,能够敏锐地捕捉题目所流露的信息,指导答题,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咀嚼诗题、关注作者、利用注释。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赏诗要先赏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许多重要信息。诗题可以揭示诗歌内容,可以表露诗人心绪,可以展示诗人创作思路。掌握了这些具体的解题技巧,无疑会事半功倍,提高答题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昌煜.高中语文改革中的诗歌教学.吉林教育,2009,(10):73-74.
[2] 罗健红.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