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新渠道、新路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和创新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开发利用高校四大隐性德育资源,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路。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 显性德育资源 隐形德育资源
高校德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显性德育资源和隐性德育资源。显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高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了较好作用。隐性德育资源指创造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因素渗透地、潜在地、内隐地、间接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认识、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心理素质、法纪观念等方面的一种教育过程。隐性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得到充分利用,是当前有关德育的重要热点话题。随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改革,随着德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趋势,重视并充分利用隐性德育资源促进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或近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发展趋势。因此,我认为开发高校四大隐性德育资源,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开发教师和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
首先应重视开发高校“两课”教师的隐性德育资源。“两课”教师应当具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及明确的奋斗目标,应当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应当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法纪观念,言必行,行必果。“两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和协商者,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新者,由说教者转变为平等学习的倡导者,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中各种复杂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把以教材为“圣经”转变为利用课堂教学,综合利用讨论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成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两课”教师要改变对学生教育效果的评价手段,将一次考试定成绩转变成为参考日常行为、平时表现等评定成绩,使评价的方式既符合实际,又多种多样。
高校教师还要利用各学科教学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学科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本身具有丰富的隐性德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从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出发,使学生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受到洗礼,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
二、开发网络同辈群体的隐性德育资源
同辈群体是指同学之间、大学生之间的一种群体。同辈群体之间的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有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与主流相偏离的成分。而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成员道德行为起着规范作用,高校要引导同辈群体亚文化向积极、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伙伴。大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思想观念、言谈举止对道德教育、道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与认知及道德践行能力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和协助大学生建立健康有益的同辈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旗帜指引下建立正确的网络交流平台,不管是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还是对当今热点和难点的评价、情感交流、思想碰撞都符合时代潮流、核心价值体系、民族习惯,使大学生在同辈网络文化交流中始终符合社会主流文化并和时代同步,得到智慧的启迪。
注意推广道德模范典型,发挥道德模范作用。教育和引导是正面教育最基本、最主动、最常用的方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榜样教育是可以通过无意识来进行的,因而它是教育中最早的,而且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模范作用是巨大的,由于青年大学生普遍崇拜偶像,敬畏榜样,追随标杆,因此周围的榜样人物能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出于崇拜和喜爱,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追随模仿榜样人物,因此应高度重视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要把评选道德模范、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党员,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先进人物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过程,要采取报告会、宣传板报、座谈会、校园媒体、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榜样的先进事迹,学习先进事迹,发扬先进事迹,引导和利用大学生中的核心人物、新闻人物成为道德榜样。
三、开发校园文化隐性德育资源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孕育、生产、发展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高校合格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具有深刻而又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培育教书育人优良环境的途径和手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和支撑点。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可以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又可以凝聚成为优良传统、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宝贵精神财富。
隐性的校园文化是通过整个学校环境,氛围、校风(教风、学风)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它主要通过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发挥着德育的教育作用。物化形态主要是校园建筑,如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食堂、宿舍楼、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校园道路、校园健身房、娱乐设施、校园美化绿化等。观念形态主要包括文化积淀、历史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这两种形态深刻而持久地陶冶着受教育者的情操、认识和行为。因而高校要十分重视各种建筑和道路的设计和布局,要重视美化、绿化校园,特别要重视校风学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又要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资源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弥漫在整个学校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念、目标追求、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是最富穿透力、渗透性的一种教育资源。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品位,重视校训提炼和宣传,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时刻在我心中的理念,营造浓浓的、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以启迪激励学生。由于学校精神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和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它所传承和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流传并附和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品牌特征,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和教育。
高校要加强学校活动建设的领导组织和管理,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符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不要只是热衷网上聊天、网络游戏。高校有责任对通宵上网、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输导,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误区。通过教研活动、学生班团活动、党员组织生活,逐步形成本校特色的文化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符合学生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大学时时拥有独特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开发校园网络隐性德育资源
网络的一大特征是互动性。可以利用校园网互动性主动建设德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倾诉衷肠的平台。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交流互动、时空无限、联系便捷等特点,准确快速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关注大学生的热点难点和最现实要解决的问题,开辟学校道德教育与法纪教育的新天地、新空间。高校要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信息沟通、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和平台,成为了解情况、凝聚人心、营造和谐校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应该建立德育网站,开辟和发展网络教育课堂创办网上交流互动平台,运用网络通讯工具,创设时空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对话、协商、讨论、沟通、答疑等德育活动,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实现心灵互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把网络道德的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计算机课程。增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要鼓励大学生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自信心,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建立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博客网页,不仅在网上推销自己,展示才华,扩大知名度,提高辨别力,提高综合素质,而且通过访问别人网页,在比较中增强自信心。要经常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提高网页制作的水平,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文化建设,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才能达到。由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重平时积累,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出版社,1997.
[2]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郝玉梅.高校隐性德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内蒙古财经教育学报,2006,3,(4):1.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德育 显性德育资源 隐形德育资源
高校德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显性德育资源和隐性德育资源。显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高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了较好作用。隐性德育资源指创造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因素渗透地、潜在地、内隐地、间接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认识、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心理素质、法纪观念等方面的一种教育过程。隐性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得到充分利用,是当前有关德育的重要热点话题。随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改革,随着德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趋势,重视并充分利用隐性德育资源促进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或近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发展趋势。因此,我认为开发高校四大隐性德育资源,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开发教师和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
首先应重视开发高校“两课”教师的隐性德育资源。“两课”教师应当具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及明确的奋斗目标,应当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应当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法纪观念,言必行,行必果。“两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和协商者,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新者,由说教者转变为平等学习的倡导者,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中各种复杂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把以教材为“圣经”转变为利用课堂教学,综合利用讨论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成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两课”教师要改变对学生教育效果的评价手段,将一次考试定成绩转变成为参考日常行为、平时表现等评定成绩,使评价的方式既符合实际,又多种多样。
高校教师还要利用各学科教学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学科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本身具有丰富的隐性德育资源,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从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出发,使学生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受到洗礼,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
二、开发网络同辈群体的隐性德育资源
同辈群体是指同学之间、大学生之间的一种群体。同辈群体之间的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有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与主流相偏离的成分。而亚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成员道德行为起着规范作用,高校要引导同辈群体亚文化向积极、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伙伴。大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思想观念、言谈举止对道德教育、道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与认知及道德践行能力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和协助大学生建立健康有益的同辈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流文化的旗帜指引下建立正确的网络交流平台,不管是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还是对当今热点和难点的评价、情感交流、思想碰撞都符合时代潮流、核心价值体系、民族习惯,使大学生在同辈网络文化交流中始终符合社会主流文化并和时代同步,得到智慧的启迪。
注意推广道德模范典型,发挥道德模范作用。教育和引导是正面教育最基本、最主动、最常用的方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榜样教育是可以通过无意识来进行的,因而它是教育中最早的,而且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模范作用是巨大的,由于青年大学生普遍崇拜偶像,敬畏榜样,追随标杆,因此周围的榜样人物能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出于崇拜和喜爱,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追随模仿榜样人物,因此应高度重视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要把评选道德模范、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党员,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先进人物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过程,要采取报告会、宣传板报、座谈会、校园媒体、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榜样的先进事迹,学习先进事迹,发扬先进事迹,引导和利用大学生中的核心人物、新闻人物成为道德榜样。
三、开发校园文化隐性德育资源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孕育、生产、发展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高校合格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具有深刻而又重要的意义和独特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培育教书育人优良环境的途径和手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和支撑点。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既可以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又可以凝聚成为优良传统、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宝贵精神财富。
隐性的校园文化是通过整个学校环境,氛围、校风(教风、学风)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它主要通过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发挥着德育的教育作用。物化形态主要是校园建筑,如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食堂、宿舍楼、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校园道路、校园健身房、娱乐设施、校园美化绿化等。观念形态主要包括文化积淀、历史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这两种形态深刻而持久地陶冶着受教育者的情操、认识和行为。因而高校要十分重视各种建筑和道路的设计和布局,要重视美化、绿化校园,特别要重视校风学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又要充分发挥隐性德育资源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弥漫在整个学校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念、目标追求、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是最富穿透力、渗透性的一种教育资源。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品位,重视校训提炼和宣传,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时刻在我心中的理念,营造浓浓的、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以启迪激励学生。由于学校精神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和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它所传承和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流传并附和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品牌特征,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和教育。
高校要加强学校活动建设的领导组织和管理,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传承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符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不要只是热衷网上聊天、网络游戏。高校有责任对通宵上网、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输导,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误区。通过教研活动、学生班团活动、党员组织生活,逐步形成本校特色的文化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符合学生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大学时时拥有独特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开发校园网络隐性德育资源
网络的一大特征是互动性。可以利用校园网互动性主动建设德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倾诉衷肠的平台。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交流互动、时空无限、联系便捷等特点,准确快速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关注大学生的热点难点和最现实要解决的问题,开辟学校道德教育与法纪教育的新天地、新空间。高校要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信息沟通、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和平台,成为了解情况、凝聚人心、营造和谐校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应该建立德育网站,开辟和发展网络教育课堂创办网上交流互动平台,运用网络通讯工具,创设时空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对话、协商、讨论、沟通、答疑等德育活动,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实现心灵互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把网络道德的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计算机课程。增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要鼓励大学生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自信心,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建立独具特色和风格的博客网页,不仅在网上推销自己,展示才华,扩大知名度,提高辨别力,提高综合素质,而且通过访问别人网页,在比较中增强自信心。要经常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提高网页制作的水平,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文化建设,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才能达到。由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重平时积累,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出版社,1997.
[2]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郝玉梅.高校隐性德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内蒙古财经教育学报,200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