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本质是深入学习艺术原理的首要研究对象,是艺术学最为基本的问题。西方美学史对艺术本质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美学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本质观有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潜意识说和符号说。其中符号说的理论基础是当代西方哲学的符号论,它认为创造符号、使用符号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符号说是在综合有意味的形式和表现说之后一个崭新的艺术本质观,对我们研究艺术本质观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艺术 艺术本质 符号说 苏珊·朗格 和谐化
艺术本质是深入学习艺术原理的首要研究对象,是艺术学最为基本的问题。西方美学史对艺术本质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美学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本质观有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潜意识说和符号说。符号说是由当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倡,并由他的学生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完成的一种艺术本质观。其理论基础是当代西方哲学的符号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是一种符号的动物,它创造符号、使用符号,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符号说是在综合有意味的形式和表现说之后一个崭新的艺术本质观,一方面它突出强调了形式这一个外在显现形态,另一方面它对”形式”作了革命性的改造,更强调形式的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出艺术符号传达情感和信息的重要功能,而避免了将形式神秘化、抽象化的倾向。同时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本质观难免抽象和过分理性化,这是其相对于其他本质观理论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符号”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符号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严格意义上讲,符号学是建筑在现代语言学模型之上的,主要奠基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具有“表达”和“意义”的特征。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人类历代创造成果积累的结果,而从符号学的视角看,世界就是符号的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符号学应用的对象。符号学的实质是观察世界的方式。符号学认为,我们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结晶,都是通过符号化的重构取得的。也就是说,艺术创造成果是一种符号,艺术创新成果也是符号,可以利用符号学对它们进行研究。的确,艺术的本质也是一种语言,是语言赋予了艺术文化以“意义”和“价值”,并将其引入流动和开放的状态,正如鲍列夫所说:“艺术价值是一种在语言交际中产生并由语言符号传达的价值。”
苏珊·朗格系统地发挥了卡西尔的符号论,使符号论美学自成一派。她吸收了逻辑实证主义者I·A·瑞查兹的语言方法,进一步把符号区分为推理的符号即语言符号,和表象的符号即非语言的符号。并进一步发展了非语言的符号论——把艺术视为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即表现情感意义的符号。她继承了卡西尔的观点,反对科林伍德的表现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强调艺术表现的是人类情感而非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发泄,因此,她区分了“表现”和“自我表现”。艺术形式就是以抽象手段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艺术符号的性质在于其象征性而不在于信号性。艺术符号告诉我们一事物的具体状态,并使心理活动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对象,从而把不同感觉的信息联结起来,它的逻辑关系至少包括主体、符号、客体和概念。“符号”给想象的静观提供形式。“符号”分为“推理符号”和“表象符号”两类。前者如语言,它能形成推理的模式,有时间顺序的思维,它表现为陈述。后者如图画,其意义即在自身,难以语言复述,难以互相反驳,它就是“艺术”,是非推理的,适合于情感和情绪领域的表现方式。朗格接受席勒的“外观论”,强调艺术通过“外观创造”即“有意味的形式”产生一个“幻觉的王国”。这幻觉不仅是能给人审美愉悦的既定材料的安排,而且是这安排产生的结果,因而艺术不是再现,而是符号形式创造。他认为审美价值在于:第一,通过艺术去观照和理解人类情感的本质;第二,通过对艺术的认识和熟悉会反过来为实际情感提供形式;第三,艺术可以训练人的感官,使它习惯于以表现性形式去观察自然。朗格的符号论美学虽存在诸多不足,却也给美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径。
艺术语言是通过形式构成要素来代表或表征某一事物的符号,是用来传达艺术符号意义、实现其与人沟通的一种符号语言。艺术符号从强调情感“意义”走向强调形式“表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发展趋势在艺术设计界更为典型,甚至使人感觉到某些艺术产品是科技产品。对艺术符号特征内涵的分析表明:特立独行,仅强调情感,缺乏创新源;追随科技与市场,仅强调形式,又缺乏自主性——这两种极端既会限制艺术符号自身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实力,也会限制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那么,怎样的艺术符号才能具有适当的角色定位呢?显然是并只能是“表达”与“意义”均衡的符号。均衡就是和谐,艺术符号需要和谐。由此可见,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转换,不应仅是“实现其商业价值”,“和谐”才是最终目标。其转换过程应是:从艺术创造成果到艺术创新成果,再到和谐化的艺术符号——真正的艺术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美).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艺术 艺术本质 符号说 苏珊·朗格 和谐化
艺术本质是深入学习艺术原理的首要研究对象,是艺术学最为基本的问题。西方美学史对艺术本质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美学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本质观有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潜意识说和符号说。符号说是由当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倡,并由他的学生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完成的一种艺术本质观。其理论基础是当代西方哲学的符号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是一种符号的动物,它创造符号、使用符号,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符号说是在综合有意味的形式和表现说之后一个崭新的艺术本质观,一方面它突出强调了形式这一个外在显现形态,另一方面它对”形式”作了革命性的改造,更强调形式的文化内涵,从而揭示出艺术符号传达情感和信息的重要功能,而避免了将形式神秘化、抽象化的倾向。同时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本质观难免抽象和过分理性化,这是其相对于其他本质观理论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符号”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符号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严格意义上讲,符号学是建筑在现代语言学模型之上的,主要奠基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具有“表达”和“意义”的特征。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人类历代创造成果积累的结果,而从符号学的视角看,世界就是符号的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符号学应用的对象。符号学的实质是观察世界的方式。符号学认为,我们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结晶,都是通过符号化的重构取得的。也就是说,艺术创造成果是一种符号,艺术创新成果也是符号,可以利用符号学对它们进行研究。的确,艺术的本质也是一种语言,是语言赋予了艺术文化以“意义”和“价值”,并将其引入流动和开放的状态,正如鲍列夫所说:“艺术价值是一种在语言交际中产生并由语言符号传达的价值。”
苏珊·朗格系统地发挥了卡西尔的符号论,使符号论美学自成一派。她吸收了逻辑实证主义者I·A·瑞查兹的语言方法,进一步把符号区分为推理的符号即语言符号,和表象的符号即非语言的符号。并进一步发展了非语言的符号论——把艺术视为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即表现情感意义的符号。她继承了卡西尔的观点,反对科林伍德的表现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强调艺术表现的是人类情感而非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发泄,因此,她区分了“表现”和“自我表现”。艺术形式就是以抽象手段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艺术符号的性质在于其象征性而不在于信号性。艺术符号告诉我们一事物的具体状态,并使心理活动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对象,从而把不同感觉的信息联结起来,它的逻辑关系至少包括主体、符号、客体和概念。“符号”给想象的静观提供形式。“符号”分为“推理符号”和“表象符号”两类。前者如语言,它能形成推理的模式,有时间顺序的思维,它表现为陈述。后者如图画,其意义即在自身,难以语言复述,难以互相反驳,它就是“艺术”,是非推理的,适合于情感和情绪领域的表现方式。朗格接受席勒的“外观论”,强调艺术通过“外观创造”即“有意味的形式”产生一个“幻觉的王国”。这幻觉不仅是能给人审美愉悦的既定材料的安排,而且是这安排产生的结果,因而艺术不是再现,而是符号形式创造。他认为审美价值在于:第一,通过艺术去观照和理解人类情感的本质;第二,通过对艺术的认识和熟悉会反过来为实际情感提供形式;第三,艺术可以训练人的感官,使它习惯于以表现性形式去观察自然。朗格的符号论美学虽存在诸多不足,却也给美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径。
艺术语言是通过形式构成要素来代表或表征某一事物的符号,是用来传达艺术符号意义、实现其与人沟通的一种符号语言。艺术符号从强调情感“意义”走向强调形式“表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发展趋势在艺术设计界更为典型,甚至使人感觉到某些艺术产品是科技产品。对艺术符号特征内涵的分析表明:特立独行,仅强调情感,缺乏创新源;追随科技与市场,仅强调形式,又缺乏自主性——这两种极端既会限制艺术符号自身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实力,也会限制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那么,怎样的艺术符号才能具有适当的角色定位呢?显然是并只能是“表达”与“意义”均衡的符号。均衡就是和谐,艺术符号需要和谐。由此可见,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转换,不应仅是“实现其商业价值”,“和谐”才是最终目标。其转换过程应是:从艺术创造成果到艺术创新成果,再到和谐化的艺术符号——真正的艺术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美).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