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品德的教育者,信息技术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自己的德育使命。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四点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 德育渗透 道德修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存在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讲授“建立主题网站”时,我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个关注环保的主题网站。要求相邻的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这个综合任务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包括素材的搜集,网站页面框架设计、网站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站具体页面的制作等。在团队合作中,小组成员各个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负责搜集素材的同学通过搜索引擎认真搜集素材资料、负责网站页面设计的同学发挥自己的美工特长认真设计着、负责图像处理的同学使用Photoshop认真处理着……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其形成积极、开朗、团结互助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在讲到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中央处理器CPU”时,应该让学生知道,CPU的生产技术以前几乎一直被美国的Intel公司所垄断,每年光芯片,美国就从中国赚走一百多亿美元。直到2002年8月,我国“龙芯一号”测试成功,才结束了我国IT业“无芯”的历史。要让学生知道,美国的芯片可能存在“后门”,在出口之前,会把一个特别的口令留给美国国防部,这样两国交战的时候,一个口令就可能将敌国的电脑系统置于瘫痪。联想公司收购IBM的全球业务时,美国政府就曾担心收购以后电脑里是否会留有后门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现在我们中国有很多部门和个人都在使用 “美国芯”,国家安全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而“龙芯”就不存在后门问题,有内建的系统安全硬件,可以抵御黑客的网络攻击。所以从国家安全出发,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龙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样学生才能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他们立志为国争光。
三、通过反面教材,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未成年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网络犯罪,使得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严峻考验。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比率日益升高,而其犯罪动机往往仅仅是出于好奇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等。这说明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非常淡薄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例如在讲到《网络技术应用》中的“计算机网络病毒”时,可以向学生介绍“17岁少年黑客”的案例。这名少年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陆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面对警察的询问时,他竟然轻松的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学生从案例中看到了青少年计算机犯罪的惨痛教训,从而增强了法制道德观念。
四、以身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例如在上课演示时,我们教师不能为了图省事、图方便,随意命名某个文件,随意存放在桌面。如果学生看到教师机的桌面上文件都很乱,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也会养成随随便便存放文件的坏习惯。相反,如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演示时,能注意到将不同的文件分类存放,给文件取有意义的名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信息资源管理的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则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德育渗透,就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广泛收集德育素材,抓住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真正地将德育渗透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 德育渗透 道德修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信息技术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存在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讲授“建立主题网站”时,我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个关注环保的主题网站。要求相邻的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合作。这个综合任务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包括素材的搜集,网站页面框架设计、网站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站具体页面的制作等。在团队合作中,小组成员各个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负责搜集素材的同学通过搜索引擎认真搜集素材资料、负责网站页面设计的同学发挥自己的美工特长认真设计着、负责图像处理的同学使用Photoshop认真处理着……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其形成积极、开朗、团结互助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在讲到必修《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中央处理器CPU”时,应该让学生知道,CPU的生产技术以前几乎一直被美国的Intel公司所垄断,每年光芯片,美国就从中国赚走一百多亿美元。直到2002年8月,我国“龙芯一号”测试成功,才结束了我国IT业“无芯”的历史。要让学生知道,美国的芯片可能存在“后门”,在出口之前,会把一个特别的口令留给美国国防部,这样两国交战的时候,一个口令就可能将敌国的电脑系统置于瘫痪。联想公司收购IBM的全球业务时,美国政府就曾担心收购以后电脑里是否会留有后门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现在我们中国有很多部门和个人都在使用 “美国芯”,国家安全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而“龙芯”就不存在后门问题,有内建的系统安全硬件,可以抵御黑客的网络攻击。所以从国家安全出发,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龙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样学生才能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他们立志为国争光。
三、通过反面教材,加强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未成年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信息泛滥、信息污染、网络犯罪,使得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严峻考验。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比率日益升高,而其犯罪动机往往仅仅是出于好奇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等。这说明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非常淡薄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例如在讲到《网络技术应用》中的“计算机网络病毒”时,可以向学生介绍“17岁少年黑客”的案例。这名少年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陆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面对警察的询问时,他竟然轻松的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学生从案例中看到了青少年计算机犯罪的惨痛教训,从而增强了法制道德观念。
四、以身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例如在上课演示时,我们教师不能为了图省事、图方便,随意命名某个文件,随意存放在桌面。如果学生看到教师机的桌面上文件都很乱,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也会养成随随便便存放文件的坏习惯。相反,如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演示时,能注意到将不同的文件分类存放,给文件取有意义的名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信息资源管理的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则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德育渗透,就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广泛收集德育素材,抓住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真正地将德育渗透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