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力量,商业银行既服务于实体经济又依托于实体经济,并伴随经济模式的转型而改变。而当下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导向、金融模式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现状,归纳了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并梳理了商业银行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供给侧 商业银行 机遇 应对措施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现状
自中央2015年11月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实体经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政策的主基调。随着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深入,金融领域中也出现了新变化——消费者需求升级,结算、贷款等基础金融业务近乎饱和,新兴业态不断推陈出新,进入按需定制、精准营销的新时代。面对不断变化升级的客群和领域,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规模扩张压力增大、利润增长增速放缓、资产风险隐患加大等问题。粗放式的通过规模扩张赚取利润的模式已经过去,作为资金的供给主体,商业银行亟需把握机遇、转型升级,只有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才能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真正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
当前背景下,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主要在于:
(一)为调整信贷结构提供了导向
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涵盖经济、产业、区域等一系列领域的供需错位等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将使一些新兴行业、优质行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一些传统行业、夕阳行业则不得不面临“壮士断腕”式的转型升级,此番新旧动能的轮替,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在新经济新常态下继续取得发展,必须积极对接经济转型升级下的金融新需求,最直观的表现即为其各个领域投融资方向的调整。
(二)为提高资金效益拓宽了空间
改革意味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政策的导向和扶持。过剩产业需要进行的是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而对于新兴行业,降成本、补短板、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产业是政策的主要做法。在政策的保障下,商业银行通过加快服务、产品、合作方式的创新,为新兴前沿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将提高金融资产投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为降低资产风险提供了契机
在有保有压、破立并举的背景下,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首先在部分经营困难企业间传导蔓延,隐患逐渐显现。商业银行在分析区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将更多资源配置在更加有效用途的客户上,而对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盈利能力的一些产能过剩行业,逐步降低风险敝口,有利于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十九大以来,“供给侧改革”持续发力,“一揽子”政策措施更加趋于完善和有效,经济结构的变局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做好应对和自我改革,保持未来的竞争力和上升态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信贷服务创新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构建更加高效流畅的信贷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信贷业务转型,努力提升业务和盈利来源,积极主动地由传统型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二是加大资源配置倾斜力度,优化信贷流程,拓展业务空间,并设计更加贴合企业实际的抵质押方式,加强贷后管理。三是在业务创新过程中,既要创新有实际价值的金融产品,又要加强调研,有意识防范其中潜藏的新风险,避免过度创新导致资金空转。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加强客群管理,突出重点,择优支持。一是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行业的资金供應力度,助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产能输出。二是加大对优质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科技含量高的科创型企业,与优良大中型公司有稳定业务关系的企业,以及经营状况良好的现代农业及涉农电商。三是加大对高端客户的推广和拓展,包括为个人资产较大、现金等流动资产占比较高的客户提供差别化产品与服务。
(三)增强金融供给能力
建设强大的金融支持保障系统,强化促进生产率的质效并升。一是顺应“互联网+”趋势,探索设立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入点,加强金融创新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应用,拓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渠道,促使金融功能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二是创建轻资产信贷模式,探索“交易银行”的模式,研究科技型企业贷款、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简式办贷等类型的新型授信与放贷模式。三是通过产品、业务、服务的创新以及管理机制的变革,通过金融供给端的改革,提供平台化、多元化、链式的金融服务,提供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四)促进科技金融升级
顺应时代潮流,加速金融智能化。一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将金融服务和金融业务融入其中,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的内容。例如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和消费记录的跟踪与分析,为用户进行个人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的精准营销。二是与互联网公司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接,引入咨询服务、平台合作等模式,对自身技术、商业模式、人才等方面进行补短,实现发展模式与跨界经营的突破创新。例如,通过整合互联网公司其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和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客源优势,促进经营方式、业务产品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五)着力防控金融风险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大量过剩产能需化解,信贷资金风险防控的压力不断加大,要求商业银行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强金融供给的过程中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一是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政策动向及监管要求方面的调整,将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表内外风险等都纳入风控体系,建立健全风险内外部协防机制,慎审把握“两高一剩”等重点领域的风险与隐患,扎实应对实体企业转型下的新挑战。二是稳妥推进信贷退出节奏,以合理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在贷款规模总量控制的情况下,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方针,逐步退出产能过剩行业,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合理防控和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评论员.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Z].南方日报,2017.
[2]人民日报评论员.让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Z].人民日报,2017.
[3]马永江.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经贸,2017(5):130.
[4]权飞过,王晓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创新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7(1):84.
作者简介:徐涛(1986-),男,民族:汉,籍贯:浙江杭州,职称:经济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关键词】供给侧 商业银行 机遇 应对措施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现状
自中央2015年11月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实体经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政策的主基调。随着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深入,金融领域中也出现了新变化——消费者需求升级,结算、贷款等基础金融业务近乎饱和,新兴业态不断推陈出新,进入按需定制、精准营销的新时代。面对不断变化升级的客群和领域,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规模扩张压力增大、利润增长增速放缓、资产风险隐患加大等问题。粗放式的通过规模扩张赚取利润的模式已经过去,作为资金的供给主体,商业银行亟需把握机遇、转型升级,只有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新要求,才能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真正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
当前背景下,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主要在于:
(一)为调整信贷结构提供了导向
供给侧改革需要解决涵盖经济、产业、区域等一系列领域的供需错位等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将使一些新兴行业、优质行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一些传统行业、夕阳行业则不得不面临“壮士断腕”式的转型升级,此番新旧动能的轮替,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在新经济新常态下继续取得发展,必须积极对接经济转型升级下的金融新需求,最直观的表现即为其各个领域投融资方向的调整。
(二)为提高资金效益拓宽了空间
改革意味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政策的导向和扶持。过剩产业需要进行的是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而对于新兴行业,降成本、补短板、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产业是政策的主要做法。在政策的保障下,商业银行通过加快服务、产品、合作方式的创新,为新兴前沿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将提高金融资产投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为降低资产风险提供了契机
在有保有压、破立并举的背景下,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首先在部分经营困难企业间传导蔓延,隐患逐渐显现。商业银行在分析区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以将更多资源配置在更加有效用途的客户上,而对于经营效率低下、缺乏盈利能力的一些产能过剩行业,逐步降低风险敝口,有利于防范化解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十九大以来,“供给侧改革”持续发力,“一揽子”政策措施更加趋于完善和有效,经济结构的变局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做好应对和自我改革,保持未来的竞争力和上升态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信贷服务创新
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构建更加高效流畅的信贷服务体系。一是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信贷业务转型,努力提升业务和盈利来源,积极主动地由传统型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二是加大资源配置倾斜力度,优化信贷流程,拓展业务空间,并设计更加贴合企业实际的抵质押方式,加强贷后管理。三是在业务创新过程中,既要创新有实际价值的金融产品,又要加强调研,有意识防范其中潜藏的新风险,避免过度创新导致资金空转。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加强客群管理,突出重点,择优支持。一是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行业的资金供應力度,助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产能输出。二是加大对优质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科技含量高的科创型企业,与优良大中型公司有稳定业务关系的企业,以及经营状况良好的现代农业及涉农电商。三是加大对高端客户的推广和拓展,包括为个人资产较大、现金等流动资产占比较高的客户提供差别化产品与服务。
(三)增强金融供给能力
建设强大的金融支持保障系统,强化促进生产率的质效并升。一是顺应“互联网+”趋势,探索设立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入点,加强金融创新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应用,拓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渠道,促使金融功能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二是创建轻资产信贷模式,探索“交易银行”的模式,研究科技型企业贷款、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简式办贷等类型的新型授信与放贷模式。三是通过产品、业务、服务的创新以及管理机制的变革,通过金融供给端的改革,提供平台化、多元化、链式的金融服务,提供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四)促进科技金融升级
顺应时代潮流,加速金融智能化。一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将金融服务和金融业务融入其中,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的内容。例如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和消费记录的跟踪与分析,为用户进行个人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的精准营销。二是与互联网公司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接,引入咨询服务、平台合作等模式,对自身技术、商业模式、人才等方面进行补短,实现发展模式与跨界经营的突破创新。例如,通过整合互联网公司其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和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客源优势,促进经营方式、业务产品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五)着力防控金融风险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大量过剩产能需化解,信贷资金风险防控的压力不断加大,要求商业银行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强金融供给的过程中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一是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政策动向及监管要求方面的调整,将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表内外风险等都纳入风控体系,建立健全风险内外部协防机制,慎审把握“两高一剩”等重点领域的风险与隐患,扎实应对实体企业转型下的新挑战。二是稳妥推进信贷退出节奏,以合理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在贷款规模总量控制的情况下,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方针,逐步退出产能过剩行业,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合理防控和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评论员.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Z].南方日报,2017.
[2]人民日报评论员.让金融回归本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Z].人民日报,2017.
[3]马永江.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经贸,2017(5):130.
[4]权飞过,王晓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创新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7(1):84.
作者简介:徐涛(1986-),男,民族:汉,籍贯:浙江杭州,职称:经济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经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