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学,终极目标指向的是人的灵魂,其基本任务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它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为核心,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了悟人生等方面有着任何艺术力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几乎无一例外,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都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而语文教育元老吕叔湘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应包括两个‘文’,一个‘文学’,一个‘文言文’。”指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张志公先生甚至曾主张“单开一门文学课”,“教地道的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的态度看待文学作品。以感受性领悟为主,涵泳、体验,并伴以积极的思维活动,获得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其教学目的,着力于学生的主体意识、情感力、文学审美品位和创新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至高目标。
1 培养鉴赏态度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领悟艺术形象或意境意蕴,在文学鉴赏的享受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具备审美心境。中学生己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为他们从阅读文学作品到进入美的鉴赏创造了条件。而要获得美的鉴赏,首先要摆脱日常意识状态,转入特定的审美心境,具有宁静的、适合接纳关的事物的心胸,也就是说,要对审美对象(即文学作品)抱一种明确的审美态度,杜甫在《望岳》诗中写到:“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荡胸”、“决毗”这种安宁、坦荡、专注的精神状态,正是中学生进入文学鉴赏所必须具备的。引导审美趣味。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些能力不但具有各自的指向性,而且在能力的高低钝锐之间,有着极其不同的质调。因而,他们在美的鉴赏和判断中,会对某些鉴赏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喜好和偏爱,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趣味。在各不相同的审美趣味之间,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这就要求教育者正确引导,摆脱低级庸俗趣味,培养健康高尚趣味,从而形成正确高雅的审美态度。
2 掌握鉴赏知识
从文学形象方面看,它主要涉及形象、性格和典型等方面的知识,如人物形象体系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物的典型化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是会读。学会身临其境地听读或自读,较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形象。二是领悟。巴尔扎克曾给艺术作品下过十分精辟的论断:“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文学作品往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平凡小事中表现重大主题,这就要求学生小中见大,领悟作品内涵,达到鉴赏目的。从文学语言方面看,它主要指有关语言风格和特点方面的知识。如简洁与繁复、朴实与华丽、典雅与理俗、豪放与婉约、庄重与谐谑等等。从艺术技巧方面看,它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局布篇等知识,如写作中常用的描写方式:情景交融、点面结合、对比烘托等。此外,对学生介绍一些最基本的哲学、美学、文学史、文学评论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对鉴赏文学作品也是大有裨益的。
3 学会鉴赏方法
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各有其不同的鉴赏角度和方法,也有其内在逻辑与一般规律。教学时,教师应从作品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抓住作品的主要特征,举一反三,融汇贯通,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把握整体性。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对作品感兴趣,才能进入作品深层,曲径探幽,美不胜收。文学鉴赏时,我们要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中,对审美对象的整体美进行宏观的把握,而不局限于半边一隅,寻章摘句。其次,透视层次性。文学作品的鉴赏要依循其层次结构,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使作品的意义得以逐层展开、步步生成。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粗略地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形式把握与形象感受。这一层次在于对作品外层要素的构成及表层含义的把握和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初步感受。第二层次是深层组含的探究。这一层次是要捉到作品的艺术精髓,必须透过表层,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等因素,深入去体会和领悟作品借助形式或形象所暗示、象征的深层组含。第三层次是对作品理性价值的思考。这一层次是文学鉴赏活动的最高层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一般集中表现为对作品主题的探讨及其社会价值的评价等。在鉴赏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有重点地把握各个层面的不同蕴涵和整体组味。另外,培育敏锐度。学生敏锐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其鉴赏文学作品的效果,对“宇宙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的生命活动的观察”是最有利于提高审美的敏锐度的。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只要掌握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培养中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1 培养鉴赏态度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领悟艺术形象或意境意蕴,在文学鉴赏的享受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具备审美心境。中学生己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为他们从阅读文学作品到进入美的鉴赏创造了条件。而要获得美的鉴赏,首先要摆脱日常意识状态,转入特定的审美心境,具有宁静的、适合接纳关的事物的心胸,也就是说,要对审美对象(即文学作品)抱一种明确的审美态度,杜甫在《望岳》诗中写到:“荡胸生曾云,决毗入归鸟。”“荡胸”、“决毗”这种安宁、坦荡、专注的精神状态,正是中学生进入文学鉴赏所必须具备的。引导审美趣味。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些能力不但具有各自的指向性,而且在能力的高低钝锐之间,有着极其不同的质调。因而,他们在美的鉴赏和判断中,会对某些鉴赏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喜好和偏爱,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趣味。在各不相同的审美趣味之间,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这就要求教育者正确引导,摆脱低级庸俗趣味,培养健康高尚趣味,从而形成正确高雅的审美态度。
2 掌握鉴赏知识
从文学形象方面看,它主要涉及形象、性格和典型等方面的知识,如人物形象体系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物的典型化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是会读。学会身临其境地听读或自读,较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形象。二是领悟。巴尔扎克曾给艺术作品下过十分精辟的论断:“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文学作品往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平凡小事中表现重大主题,这就要求学生小中见大,领悟作品内涵,达到鉴赏目的。从文学语言方面看,它主要指有关语言风格和特点方面的知识。如简洁与繁复、朴实与华丽、典雅与理俗、豪放与婉约、庄重与谐谑等等。从艺术技巧方面看,它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局布篇等知识,如写作中常用的描写方式:情景交融、点面结合、对比烘托等。此外,对学生介绍一些最基本的哲学、美学、文学史、文学评论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对鉴赏文学作品也是大有裨益的。
3 学会鉴赏方法
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各有其不同的鉴赏角度和方法,也有其内在逻辑与一般规律。教学时,教师应从作品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抓住作品的主要特征,举一反三,融汇贯通,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把握整体性。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对作品感兴趣,才能进入作品深层,曲径探幽,美不胜收。文学鉴赏时,我们要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中,对审美对象的整体美进行宏观的把握,而不局限于半边一隅,寻章摘句。其次,透视层次性。文学作品的鉴赏要依循其层次结构,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使作品的意义得以逐层展开、步步生成。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粗略地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形式把握与形象感受。这一层次在于对作品外层要素的构成及表层含义的把握和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初步感受。第二层次是深层组含的探究。这一层次是要捉到作品的艺术精髓,必须透过表层,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等因素,深入去体会和领悟作品借助形式或形象所暗示、象征的深层组含。第三层次是对作品理性价值的思考。这一层次是文学鉴赏活动的最高层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一般集中表现为对作品主题的探讨及其社会价值的评价等。在鉴赏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有重点地把握各个层面的不同蕴涵和整体组味。另外,培育敏锐度。学生敏锐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其鉴赏文学作品的效果,对“宇宙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的生命活动的观察”是最有利于提高审美的敏锐度的。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只要掌握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培养中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