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或建议,让有缺点和错误的同学幡然省悟,彻底改正。批评是极其复杂的劳动,是一项高级的艺术活动,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之一。批评艺术从根本来说,就在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
一、“无言”批评
顾名思义,无言批评就是不用语言进行批评,它是以某种动作或特定的目光表示教师的心境和意见的批评,学生从教师的这些动作或目光中,就会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正。
[例1]有一次,某生把手握式游戏机带到了教室,同学们都争着玩游戏,影响了学习。班主任发现后,一句话没说,把游戏机收了起来。第二天,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又把游戏机还给了他。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把游戏机带到学校,也没发现其他同学把影响学习的东西带进教室。
[例2]课堂上,一学生说话很随便,历史老师向他投去了一个不满、责备而又带有警示的目光,此生意识到自己错了,立刻脸红了起来,马上认真听历史老师讲课。
例1中的班主任老师和例2中的历史老师采取的批评属于“无言”批评。不难看出,这种一言不发的批评会起更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学生(即使低年级的学生)大都具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像例1和例2中一类的错事,他们是知道其错误的,之所以违犯,是他们一时疏忽,或是自制力差造成的。对于这类错误,教师只要稍作暗示,学生就会马上有所省悟,立即改正过来。更重要的是,这种无言批评不将问题公布于众,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而且也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秩序,真可谓“无声胜有声”。
二、“迂回暗示”批评
“迂回暗示”批评,即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是直接指出,而是凭借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的提醒、暗示,使其醒悟,称为“迂回暗示”批评。
[例3]学校检查食堂时发现个别学生有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如馒头吃不了一半就扔,菜倒得到处都是等。政教处的老师把这位同学找来,问:“你知道《悯农》这首诗吗?”答:“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师又问:“这首诗对你有教育意义吗?”学生马上领悟到了老师的意思,认识到了自己浪费饭菜的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意识活动通常是在生活实践中,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结。见到甲事物就会很自然的联想起与之紧密联系的乙事物;看到一定的事物就会立即想到相应的一些语言信号,而看到或听到一定的语言,也会马上想到这个语言所反映的事物。迂回暗示就是运用人的意识活动的这种暂时神经联系来进行批评活动。它的好处就在于促进学生联想自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起自觉改正错误的行动;而且这种批评比较委婉、含蓄,犯错误的同学既能嗅到老师对自己的某些否定味道,又不是迎面而来的,因此乐于接受。
三、“关起门”批评
不公开批评,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关起门”批评。
[例4]吴强和萧雅“早恋”了,而且不能自拔,班主任王老师决定尽早批评教育他们。但根据王老师的经验,学生“早恋”,如果公开批评,警告他们“学生不能陷入‘早恋’的泥潭”,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导致越批评他们“关系”会越密切。所以,王老师决定采用暗里批评教育的方法。放学后,他把他俩叫到老师的家里,在保证不声张的情况下,严肃批评了他们的不正常交往,指出了这种交往的严重后果,并辅以“早恋”学生追悔莫及的典型事例,要求他俩赶快改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萧雅同学为此还写了一首小诗刊登在某杂志上:这是一张早到的“船票”/我弱小的肩头/还担负不动/你沉沉的情谊/就像刚刚起航的小船/载不动太多/你知道吗/冬华之木不实/早慧之人不寿/花开得太早是个美丽的错/请平静你悸动的心/原谅我/不能赴约。
[例5]英子铅笔盒里的钢笔不翼而飞了,班主任老师经过暗查,班里的田壮有拿别人东西的毛病,这次英子的钢笔也是田壮给拿去了。李老师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认为以不公开批评田壮为宜。于是,等到下午放学后,李老师把田壮叫到了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严肃地指出了他的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批评完,老师答应给他保密,要求他彻底改正。从此,田壮彻底告别了爱拿别人东西的毛病。
很显然,这两例中教师的批评是不公开批评,这种批评适用于那些容易让人抬不起头的缺点和错误相比。这些缺点和错误相比,只要是初犯,情节又不严重,一般以不公开批评为宜。人都有羞耻和尊严,这是非常可贵的因素,因为它往往是学生改过自新的基因、起点和希望。教师要看到这种因素,并设法加以保护和利用。这种“照顾”可化作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它将时刻告诉犯错误的同学,要尽快改正错误,而且不得重犯。否则,不仅有负于教师,而且这个“秘密”就有可能保不住了。
四、“换位”批评
“换位”批评,即对犯错误的同学不立刻批评,而是让他从对方的角度先进行换位思考,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自我批评的一种方式。
[例6]一位姓马的同学有点驼背,一天,他和本组同学一起做值日,一位同学不愿扫桌子底下的垃圾,便高声叫道:“马罗锅,你来扫这里正合适。”全组同学听后都笑了。在笑声中,他感受到了侮辱,举起笤帚向那位同学打去,正好打在那位同学头上。于是,那位同学奋起反击,一拳打在他的脸上,然后两人就扭打在一起。老师把他俩找来,了解了情况,没有说谁对谁错,却让他俩交换角色考虑:“这次打架,站在对方的角度你会有什么感受?”他俩都陷入了沉思。一会儿,那位同学痛苦地说:“是我错了,不应该那样说话,批评我吧。”接着,马某也说:“我也有错,虽然他侮辱我,但我也不该打他。”
這位教师处理“打架事件”采取的就是换角色批评,一般用于一方对另一方所犯的错,如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家长,学生对学生等。这种涉及双方的批评,如果教师横加批评其中的一方,很可能加剧事态的发展,使矛盾激化,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而让犯错误的同学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就会在思考中“将心比心”,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中明白了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危害和后果。显然,学生的这种换角色自我批评比教师直接批评要好得多。
五、“以点带面”批评
“以点带面”批评,即批评“一个”或“几个”同学的缺点和错误,不仅仅是为了教育这“一个”或“几个”同学,而主要是为了教育全体学生。
[例7]班里两位男生因为一块橡皮发生口角,班主任老师把他俩叫到办公室,了解了事情经过后,说:“一块橡皮起风波,自问值得不值得?同学之间重友谊,十块橡皮算什么?”他俩不说话了。班主任老师说:“你们回去每人写一篇文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交给我。”第二天,他俩把文章交上来了,写得还不错,谈得挺深刻。班主任老师说:“敢不敢在同学面前念一念?”他俩点点头。于是,他俩分别在班上念了自己的文章,念完后,班主任老师说:“现在全班同学都想看到你们两个有一个动作——握手言和,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对!”只见他俩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程老师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批评,运用这种批评的关键,必须建立在成功的批评“个别”的基础上,使“个别”充分认识到缺点和错误,口服心服,并愿意把错误公布于众,教育全体学生。否则,不可贸然行事。显然,“批评个别教育全体”,不同于“杀一儆百”或“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或“杀鸡给猴看”是毁了一部分(“一”“鸡”),警示另一部分(“百”“猴”),是有“血”的代价的;而“以点带面”则无此弊端,是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一种批评艺术。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富有复杂情感和行为的群体。批评作为一门艺术,要充分发挥其科学育人、和谐育人和健康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慎之又慎!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张友洁)
一、“无言”批评
顾名思义,无言批评就是不用语言进行批评,它是以某种动作或特定的目光表示教师的心境和意见的批评,学生从教师的这些动作或目光中,就会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正。
[例1]有一次,某生把手握式游戏机带到了教室,同学们都争着玩游戏,影响了学习。班主任发现后,一句话没说,把游戏机收了起来。第二天,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又把游戏机还给了他。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把游戏机带到学校,也没发现其他同学把影响学习的东西带进教室。
[例2]课堂上,一学生说话很随便,历史老师向他投去了一个不满、责备而又带有警示的目光,此生意识到自己错了,立刻脸红了起来,马上认真听历史老师讲课。
例1中的班主任老师和例2中的历史老师采取的批评属于“无言”批评。不难看出,这种一言不发的批评会起更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学生(即使低年级的学生)大都具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像例1和例2中一类的错事,他们是知道其错误的,之所以违犯,是他们一时疏忽,或是自制力差造成的。对于这类错误,教师只要稍作暗示,学生就会马上有所省悟,立即改正过来。更重要的是,这种无言批评不将问题公布于众,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而且也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秩序,真可谓“无声胜有声”。
二、“迂回暗示”批评
“迂回暗示”批评,即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是直接指出,而是凭借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的提醒、暗示,使其醒悟,称为“迂回暗示”批评。
[例3]学校检查食堂时发现个别学生有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如馒头吃不了一半就扔,菜倒得到处都是等。政教处的老师把这位同学找来,问:“你知道《悯农》这首诗吗?”答:“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师又问:“这首诗对你有教育意义吗?”学生马上领悟到了老师的意思,认识到了自己浪费饭菜的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意识活动通常是在生活实践中,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结。见到甲事物就会很自然的联想起与之紧密联系的乙事物;看到一定的事物就会立即想到相应的一些语言信号,而看到或听到一定的语言,也会马上想到这个语言所反映的事物。迂回暗示就是运用人的意识活动的这种暂时神经联系来进行批评活动。它的好处就在于促进学生联想自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起自觉改正错误的行动;而且这种批评比较委婉、含蓄,犯错误的同学既能嗅到老师对自己的某些否定味道,又不是迎面而来的,因此乐于接受。
三、“关起门”批评
不公开批评,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关起门”批评。
[例4]吴强和萧雅“早恋”了,而且不能自拔,班主任王老师决定尽早批评教育他们。但根据王老师的经验,学生“早恋”,如果公开批评,警告他们“学生不能陷入‘早恋’的泥潭”,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导致越批评他们“关系”会越密切。所以,王老师决定采用暗里批评教育的方法。放学后,他把他俩叫到老师的家里,在保证不声张的情况下,严肃批评了他们的不正常交往,指出了这种交往的严重后果,并辅以“早恋”学生追悔莫及的典型事例,要求他俩赶快改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萧雅同学为此还写了一首小诗刊登在某杂志上:这是一张早到的“船票”/我弱小的肩头/还担负不动/你沉沉的情谊/就像刚刚起航的小船/载不动太多/你知道吗/冬华之木不实/早慧之人不寿/花开得太早是个美丽的错/请平静你悸动的心/原谅我/不能赴约。
[例5]英子铅笔盒里的钢笔不翼而飞了,班主任老师经过暗查,班里的田壮有拿别人东西的毛病,这次英子的钢笔也是田壮给拿去了。李老师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认为以不公开批评田壮为宜。于是,等到下午放学后,李老师把田壮叫到了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严肃地指出了他的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批评完,老师答应给他保密,要求他彻底改正。从此,田壮彻底告别了爱拿别人东西的毛病。
很显然,这两例中教师的批评是不公开批评,这种批评适用于那些容易让人抬不起头的缺点和错误相比。这些缺点和错误相比,只要是初犯,情节又不严重,一般以不公开批评为宜。人都有羞耻和尊严,这是非常可贵的因素,因为它往往是学生改过自新的基因、起点和希望。教师要看到这种因素,并设法加以保护和利用。这种“照顾”可化作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它将时刻告诉犯错误的同学,要尽快改正错误,而且不得重犯。否则,不仅有负于教师,而且这个“秘密”就有可能保不住了。
四、“换位”批评
“换位”批评,即对犯错误的同学不立刻批评,而是让他从对方的角度先进行换位思考,在思考中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自我批评的一种方式。
[例6]一位姓马的同学有点驼背,一天,他和本组同学一起做值日,一位同学不愿扫桌子底下的垃圾,便高声叫道:“马罗锅,你来扫这里正合适。”全组同学听后都笑了。在笑声中,他感受到了侮辱,举起笤帚向那位同学打去,正好打在那位同学头上。于是,那位同学奋起反击,一拳打在他的脸上,然后两人就扭打在一起。老师把他俩找来,了解了情况,没有说谁对谁错,却让他俩交换角色考虑:“这次打架,站在对方的角度你会有什么感受?”他俩都陷入了沉思。一会儿,那位同学痛苦地说:“是我错了,不应该那样说话,批评我吧。”接着,马某也说:“我也有错,虽然他侮辱我,但我也不该打他。”
這位教师处理“打架事件”采取的就是换角色批评,一般用于一方对另一方所犯的错,如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家长,学生对学生等。这种涉及双方的批评,如果教师横加批评其中的一方,很可能加剧事态的发展,使矛盾激化,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而让犯错误的同学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就会在思考中“将心比心”,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中明白了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危害和后果。显然,学生的这种换角色自我批评比教师直接批评要好得多。
五、“以点带面”批评
“以点带面”批评,即批评“一个”或“几个”同学的缺点和错误,不仅仅是为了教育这“一个”或“几个”同学,而主要是为了教育全体学生。
[例7]班里两位男生因为一块橡皮发生口角,班主任老师把他俩叫到办公室,了解了事情经过后,说:“一块橡皮起风波,自问值得不值得?同学之间重友谊,十块橡皮算什么?”他俩不说话了。班主任老师说:“你们回去每人写一篇文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交给我。”第二天,他俩把文章交上来了,写得还不错,谈得挺深刻。班主任老师说:“敢不敢在同学面前念一念?”他俩点点头。于是,他俩分别在班上念了自己的文章,念完后,班主任老师说:“现在全班同学都想看到你们两个有一个动作——握手言和,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回答:“对!”只见他俩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程老师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批评,运用这种批评的关键,必须建立在成功的批评“个别”的基础上,使“个别”充分认识到缺点和错误,口服心服,并愿意把错误公布于众,教育全体学生。否则,不可贸然行事。显然,“批评个别教育全体”,不同于“杀一儆百”或“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或“杀鸡给猴看”是毁了一部分(“一”“鸡”),警示另一部分(“百”“猴”),是有“血”的代价的;而“以点带面”则无此弊端,是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一种批评艺术。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富有复杂情感和行为的群体。批评作为一门艺术,要充分发挥其科学育人、和谐育人和健康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慎之又慎!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张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