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镇五,别名维约,1880年出生,他的祖父高登云是前清秀才。其父高缨,很小就当了店员。当年高镇五出生时,全部家产只有二亩土地、三间破瓦房、二分宅基地。他父亲高缨决心节衣缩食供儿子读书,以求发家致富、光耀门庭。
高镇五自幼聪颖,5岁能背《百家姓》,6岁学完《三字经》,7岁进私塾,11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对书中的佳篇背诵如流。1891年,他在清丰关帝庙读私塾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冬天连棉被都没有,就睡在草堆里,饿了啃些结了冰的窝窝头。但他仍满怀信心地刻苦攻读,不肯辍学,并在书桌上刻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此自勉。
由于他刻苦好学,思维敏捷,奋发向上,17岁参加全县小考就名列榜首。之后,在府里考中清朝末期最后一批秀才。高镇五就是这样在勤奋好学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1900年,高镇五从师高逢鑫,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血气方刚的高镇五。他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非常不满,对于落后贫穷的祖国受人欺侮更是忧心如焚,立志投身教育报国。1902年,他在家乡教私塾,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想指导下,他积极接受“新学”,带头抛弃“八股文”,立志“教育救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了追求新的知识,他于1906年考入直隶省大名初级师范速成班,1908年毕业后,回到本县创办“半日小学”。1909年5月,他抱着教育救国的热情,第一次到北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及新式学堂。回县之后,他将半日小学改为师范班,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师资力量。为了追求新的知识,他于1906年考入直隶省大名初级师范速成班,1908年毕业后,回到本县创办“半日小学”。1909年5月,他抱着教育救国的热情,第一次到北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及新式学堂。回县之后,他将半日小学改为师范班,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师资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使高镇五受到极大鼓舞。他向往并崇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怀着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渴求,进一步深造,于同年底考入了天津单级师范讲习所。1913年毕业后,受聘于山东济南师范学校,教心理学和教学法。1914年又到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任班主任。他和邓颖超是前后任的教师。一年后,他离开北师大附中时,正是邓颖超接了他的班。1915年,高镇五受河南省立开封一师的邀请,任教育主任,直到“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反对校方以封建落后的孔孟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主张多开新学课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技术,提倡自由民主思想,树立新的社会道德风尚。
1921年3月,高镇五受聘到山西太原国民师范任班主任。当时,年仅17岁的薄一波正就读于高镇五的师范班内。建党之后的1922年,山西青年学生的觉悟迅速提高。在党的领导下,以薄一波为首的一批青年进步学生编写红色小册子,宣传马列主义,游行集会,张贴革命标语和传单,进行革命活动。一次,薄一波等在张贴革命传单时被警方发现,遂要到学校逮捕薄一波等进步学生,但碍于学校教务总长赵戴文是阎西山的老师,未敢轻举妄动。高镇五闻讯后,马上联合五名学校的骨干教师,直面赵戴文,为薄一波等申辩。高镇五严肃地说:“学生无知,乃我之过也。彼等年纪尚轻,知之甚少,尚不能辨别世间良莠。他们踱步于街头,看见风将墙上的纸片吹落于地,遂顺手检捡起贴回原处,也许他们还以为是官方的告示呢!此举万不能列入扰乱社会之行。如其定要处置他们,那就先请处置无能的我等好了。我等情愿以辞职讨罚,您可另请高明!”
赵戴文听了高镇五这番软中带硬的话,沉思有顷。他深知高镇五不仅在学生中很有威信,而且治学有方,很有才干。高若离去,整个学校必会人心大乱。于是忙好言相劝,极力挽留,并说:“学生因无知而行错,鄙人也有责任。警方要是敢到学校抓人,我就打断他们的狗腿,请高师及诸位放心,定无事可生。”当天晚上,高镇五在宿舍里看了一会儿书,便披衣出门来到薄一波的寝室,悄悄走到他的床前。薄一波因心中有事,当时正以臂代枕躺在床上,看到老师急忙坐起来。高镇五用手势示意让他躺下,然后弯下身子轻声说:“放心休息吧,没事了,以后再干什么,可要多加小心啊!”薄一波感激地点了点头,目送老师慢慢走出门去。一场风波便这样在高镇五的巧妙周旋下悄然平息了。后来,学生运动不断升级,校方也一再对进步学生横加指责和刁难,还开除了一批学生。高镇五非常气愤又无可奈何,一怒之下毅然辞职,拒绝了校方的一再挽留,离开了山西太原国民师范。走的时候,许多师生恋恋不舍,含泪相送。
抗日战争前,高镇五先后在河北保定第二职业学校、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汲县(今卫辉市)第五师范学校、清丰女子师范学校、清丰简易师范学校、大名第七师范学校等校任职、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高镇五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与晁哲甫、平杰三、赵纪彬等共同以清丰县为中心,联络大名、南乐、内黄、濮阳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成立了“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发展并组织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宣传和组织群众开展救亡斗争。1940年4月,高镇五等又在晁哲甫的主持下,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抗战需要,在东北庄创办了冀鲁豫边区抗日中学。1940年5月,日伪军对冀鲁豫边区进行大“扫荡”,抗日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考虑到高镇五已年逾花甲,行动不便,边区抗日政府就把他安置在清丰县秦家村秦孟松家里隐蔽下来。高镇五虽然在秦家隐居,但并非消极避难。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仍然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他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操守。日军盘踞清丰县城后,想利用其在群众中的崇高威望,让他当维持会长。当时,汉奸头子张裕元和宪兵队长郭洛亭曾几次到秦家找他,均遭其严词拒绝。
1946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高镇五历任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参议、行政委员,冀鲁豫第一师范副校长,并先后在冀鲁豫边区筑先师范、冀鲁豫边区建国学院、冀鲁豫边区第一师范任教。他根据党的指示,把教育同生产劳动、服务战争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荒、纺线、慰问伤病战士、给军烈属打柴送水等,赢得师生和社会的普遍赞扬。1949年9月,他应邀出席了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周恩来誉为“冀鲁豫边区的老教育家”。 1949年冬,高镇五调平原省立新乡师范学校当校长。当时,新乡是平原省省会,他除了在学校任职外,还在市里、省里兼有职务,如平原省政府委员、省教育工会主席、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等职。他虽然身兼数职,政务系身,工作繁忙,但仍坚持亲自为学生上课。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高镇五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第一个走上主席台,畅谈普及和提高教育的办法和设想。嗣后,他又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名,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调高镇五出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他在任厅长期间,对全省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他不顾年事已高和身兼多职的繁忙事务,仍挤时间到各地、市农村的各类学校视察走访。为加速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大力提倡群众办学。1956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高镇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 “让汉语拼音字母在扫盲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发言。之后又亲自领导全省推广普通话和扫除文盲的工作,取得很好成绩。
1956年4月,在中共党组织的关怀下,他终以77岁的高龄,实现了自己几十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翌年,在反右派斗争中,他遭到错误批判。直到1966年病故时,尚未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60年,高镇五调任省政协副主席。这时,他已年届八旬,虽专职做政协工作,但仍念念不忘教育。他开始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撰写教育方面文章,总结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他在生病之前,还不断到各地视察工作、慰问劳模和教育界的先进工作者。他常要求自己并勉励各界人士要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做贡献。
1966年4月14日,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近60年的高镇五先生,不幸病逝于郑州。临终前,他含着眼泪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我在工作和病重期间,党对我的照顾非常周到,我感谢党的关怀……我死后有两个要求:
一、因为我是个党员,我要响应党的号召,把我的尸体火化;
二、我死后渴望党组织追认我为中共正式党员。”
1981年7月,高镇五的冤案得到昭雪。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他自1957年5月起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高镇五自幼聪颖,5岁能背《百家姓》,6岁学完《三字经》,7岁进私塾,11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对书中的佳篇背诵如流。1891年,他在清丰关帝庙读私塾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冬天连棉被都没有,就睡在草堆里,饿了啃些结了冰的窝窝头。但他仍满怀信心地刻苦攻读,不肯辍学,并在书桌上刻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此自勉。
由于他刻苦好学,思维敏捷,奋发向上,17岁参加全县小考就名列榜首。之后,在府里考中清朝末期最后一批秀才。高镇五就是这样在勤奋好学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1900年,高镇五从师高逢鑫,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血气方刚的高镇五。他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非常不满,对于落后贫穷的祖国受人欺侮更是忧心如焚,立志投身教育报国。1902年,他在家乡教私塾,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想指导下,他积极接受“新学”,带头抛弃“八股文”,立志“教育救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了追求新的知识,他于1906年考入直隶省大名初级师范速成班,1908年毕业后,回到本县创办“半日小学”。1909年5月,他抱着教育救国的热情,第一次到北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及新式学堂。回县之后,他将半日小学改为师范班,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师资力量。为了追求新的知识,他于1906年考入直隶省大名初级师范速成班,1908年毕业后,回到本县创办“半日小学”。1909年5月,他抱着教育救国的热情,第一次到北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及新式学堂。回县之后,他将半日小学改为师范班,实行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师资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使高镇五受到极大鼓舞。他向往并崇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怀着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渴求,进一步深造,于同年底考入了天津单级师范讲习所。1913年毕业后,受聘于山东济南师范学校,教心理学和教学法。1914年又到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中任班主任。他和邓颖超是前后任的教师。一年后,他离开北师大附中时,正是邓颖超接了他的班。1915年,高镇五受河南省立开封一师的邀请,任教育主任,直到“五四运动”爆发。1919年,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反对校方以封建落后的孔孟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主张多开新学课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技术,提倡自由民主思想,树立新的社会道德风尚。
1921年3月,高镇五受聘到山西太原国民师范任班主任。当时,年仅17岁的薄一波正就读于高镇五的师范班内。建党之后的1922年,山西青年学生的觉悟迅速提高。在党的领导下,以薄一波为首的一批青年进步学生编写红色小册子,宣传马列主义,游行集会,张贴革命标语和传单,进行革命活动。一次,薄一波等在张贴革命传单时被警方发现,遂要到学校逮捕薄一波等进步学生,但碍于学校教务总长赵戴文是阎西山的老师,未敢轻举妄动。高镇五闻讯后,马上联合五名学校的骨干教师,直面赵戴文,为薄一波等申辩。高镇五严肃地说:“学生无知,乃我之过也。彼等年纪尚轻,知之甚少,尚不能辨别世间良莠。他们踱步于街头,看见风将墙上的纸片吹落于地,遂顺手检捡起贴回原处,也许他们还以为是官方的告示呢!此举万不能列入扰乱社会之行。如其定要处置他们,那就先请处置无能的我等好了。我等情愿以辞职讨罚,您可另请高明!”
赵戴文听了高镇五这番软中带硬的话,沉思有顷。他深知高镇五不仅在学生中很有威信,而且治学有方,很有才干。高若离去,整个学校必会人心大乱。于是忙好言相劝,极力挽留,并说:“学生因无知而行错,鄙人也有责任。警方要是敢到学校抓人,我就打断他们的狗腿,请高师及诸位放心,定无事可生。”当天晚上,高镇五在宿舍里看了一会儿书,便披衣出门来到薄一波的寝室,悄悄走到他的床前。薄一波因心中有事,当时正以臂代枕躺在床上,看到老师急忙坐起来。高镇五用手势示意让他躺下,然后弯下身子轻声说:“放心休息吧,没事了,以后再干什么,可要多加小心啊!”薄一波感激地点了点头,目送老师慢慢走出门去。一场风波便这样在高镇五的巧妙周旋下悄然平息了。后来,学生运动不断升级,校方也一再对进步学生横加指责和刁难,还开除了一批学生。高镇五非常气愤又无可奈何,一怒之下毅然辞职,拒绝了校方的一再挽留,离开了山西太原国民师范。走的时候,许多师生恋恋不舍,含泪相送。
抗日战争前,高镇五先后在河北保定第二职业学校、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汲县(今卫辉市)第五师范学校、清丰女子师范学校、清丰简易师范学校、大名第七师范学校等校任职、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高镇五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与晁哲甫、平杰三、赵纪彬等共同以清丰县为中心,联络大名、南乐、内黄、濮阳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成立了“冀南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发展并组织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宣传和组织群众开展救亡斗争。1940年4月,高镇五等又在晁哲甫的主持下,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抗战需要,在东北庄创办了冀鲁豫边区抗日中学。1940年5月,日伪军对冀鲁豫边区进行大“扫荡”,抗日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考虑到高镇五已年逾花甲,行动不便,边区抗日政府就把他安置在清丰县秦家村秦孟松家里隐蔽下来。高镇五虽然在秦家隐居,但并非消极避难。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仍然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他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操守。日军盘踞清丰县城后,想利用其在群众中的崇高威望,让他当维持会长。当时,汉奸头子张裕元和宪兵队长郭洛亭曾几次到秦家找他,均遭其严词拒绝。
1946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高镇五历任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参议、行政委员,冀鲁豫第一师范副校长,并先后在冀鲁豫边区筑先师范、冀鲁豫边区建国学院、冀鲁豫边区第一师范任教。他根据党的指示,把教育同生产劳动、服务战争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荒、纺线、慰问伤病战士、给军烈属打柴送水等,赢得师生和社会的普遍赞扬。1949年9月,他应邀出席了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周恩来誉为“冀鲁豫边区的老教育家”。 1949年冬,高镇五调平原省立新乡师范学校当校长。当时,新乡是平原省省会,他除了在学校任职外,还在市里、省里兼有职务,如平原省政府委员、省教育工会主席、省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等职。他虽然身兼数职,政务系身,工作繁忙,但仍坚持亲自为学生上课。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高镇五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第一个走上主席台,畅谈普及和提高教育的办法和设想。嗣后,他又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名,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调高镇五出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他在任厅长期间,对全省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他不顾年事已高和身兼多职的繁忙事务,仍挤时间到各地、市农村的各类学校视察走访。为加速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大力提倡群众办学。1956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高镇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 “让汉语拼音字母在扫盲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发言。之后又亲自领导全省推广普通话和扫除文盲的工作,取得很好成绩。
1956年4月,在中共党组织的关怀下,他终以77岁的高龄,实现了自己几十年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翌年,在反右派斗争中,他遭到错误批判。直到1966年病故时,尚未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60年,高镇五调任省政协副主席。这时,他已年届八旬,虽专职做政协工作,但仍念念不忘教育。他开始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撰写教育方面文章,总结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他在生病之前,还不断到各地视察工作、慰问劳模和教育界的先进工作者。他常要求自己并勉励各界人士要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做贡献。
1966年4月14日,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近60年的高镇五先生,不幸病逝于郑州。临终前,他含着眼泪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我在工作和病重期间,党对我的照顾非常周到,我感谢党的关怀……我死后有两个要求:
一、因为我是个党员,我要响应党的号召,把我的尸体火化;
二、我死后渴望党组织追认我为中共正式党员。”
1981年7月,高镇五的冤案得到昭雪。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他自1957年5月起转为中共正式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