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洲斌,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硕士,住院医师,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通讯作者:胡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教授,博导,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排气和延迟排气治疗对初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气胸量>20%的初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160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早期排气组75人,延迟排气组85人。早期排气组在发病时间小于3d进行吸管抽吸;延迟排气组发病时间大于6d后进行操作。观察两组方法的成功率、住院时间。随访一年后统计两组的复发情况。结果延迟排气组即刻成功率77(90.6%,与早期排气组24(32%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延迟排气组平均住院时间3.5±5.7d,早期排气组为8.5±5.4d。随访一年后,延迟排气组中有2例复发,而早期排气组中有18例复发,复发率明显高于延迟排气组。结论延迟排气组在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上,较早期排气临床疗效更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关键词】延迟排气;早期排气;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0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32-01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发病率,约在10-2510万左右,男性高于女性[1]。自发性气胸的首次发作与发生时气胸量较大时(>20%在治疗上采用何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较大。早期排气是指在发病时间3d内进行抽气治疗,有报道称这个时期的治疗不能减轻病情或有可能增加气胸。延迟排气是指在发病6天后再进行治疗,临床上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即可成功率、住院时间,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气胸量>20%的初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160例。入组标准:①有明确的CT或者X线诊断为自发性气胸,除外外伤性或医源性气胸。②气胸含量估计在20%以上。③除外存在支气管扩张、对侧肺大泡、胸腔粘膜情况不差者、肺部占位、哮喘患者。④年龄范围在18岁-55岁间。⑤均为首次发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早期排气组75人,延迟排气组85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早期排气组的患者均留院观察,一般在3d内进行抽气治疗。患者静卧、吸氧(3-5Lmin)。在B超引导下确定最佳穿刺部位,在次穿刺点上常规消毒麻醉。局部麻醉完成后,用细针抽吸气体,如患者症状好转,第二天可再次进行抽气。如果气胸量加重,抽气量达到2.5L后,患者咳嗽、气促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迅速改为胸腔插管闭式引流。观察水封瓶无水泡冒出后24h,进行床旁X片摄片以明确肺复张后撤管。如果复查胸片效果不理想,气胸持续2周以上需尽快安排手术治疗。
延迟排气组:基本护理工作同早期排气组,一般在第7天进行抽气治疗。B超引导下确定最佳穿刺部位,在次穿刺点上常规消毒麻醉。用12号细针缓慢抽吸气体,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状态。如果无咳嗽、气促等不适感的加重,抽气应尽可能一次抽尽,且操作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如在抽吸过程中患者症状加重,或者抽吸气体达2.5L后气体仍未能完全抽吸干净时,应迅速改为胸腔插管闭式引流。同样,如果在2周气胸持续存在,症状未能改善,应立即安排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3观察项目两组在排气完成后的即可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随访1年,观察气胸复发次数。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符合观察治疗标准且随访1年的患者共有160例。延迟排气组中共有43例一次抽气完成,34例在第二次时抽气完成,总有即可有效率达90.6%,与早期排气组即刻有效率24(3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余患者效果不理想改为胸腔闭式引流。两组中共有3例2周气胸未能控制,改为手术治疗。延迟排气组平均住院时间3.5±5.7d,早期排气组为8.5±5.4d。
1年后延迟排气组复发2例,早期排气组复发1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有规范化的诊治方案。而对于气胸量大于20%时,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分歧。部分学者认为胸腔闭式引流效果好,它能够将气体抽吸干净,这样就能避免细针抽吸的反复性创伤性操作的[2]。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上,选择好时机进行细针抽吸效果更理想,操作更简便,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少。在细针抽吸的时机选择上,我们认为延迟排气(一般在第7天开始更合理。有研究表明,在早期抽吸成功后,有30%的患者气胸症状加重[3]。分析原因主要是气胸量的多少与破口的大小有关。一般破口越大,肺组织需要较大的收缩才能自动关闭破口。最早期的破口是由于纤维蛋白原封口的,起到暂时性的减少外界气体进入作用。这种作用非常微弱,如果早期就进行抽气或其他有创性操作会打破这种平衡,是破口再次开放,加重气胸症状[4]。而一般在6天后,原封闭的破口可以较好的愈合,不容易再受外力影响而再次开放破口,这样可以减少多次抽吸进而减少了住院天数,且由于给了肺组织自我修复的最佳时机,这对减少患者的气胸的复发非常有益。在本次临床观察中,延迟排气组中共有43例一次抽气完成,34例在第二次时抽气完成,总有即刻有效率达90.6%,与早期排气组24(32%比较,提示延长排气效果更好。在住院时间上,延迟排气组平均为3.5±5.7d,早期排气组为平均为8.5±5.4d,这就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年后延迟排气组复发2例,早期排气组复发18例,提示延迟组长期效果更为理想。综上所述:延迟排气组在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上,较早期排气临床疗效更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立平,甄永强,杨艺,于振刚,滕琳,刁秀芳.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6,5(04:569-570.
[2]冯小鹏.青年原发性自發性气胸首次胸穿抽气时机的选择[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6(04:296-299.
[3]张宪伟,倪关森,丁嘉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的相关因素探讨[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3,20(3):14-15.
[4]柳威,吴怀球,张卫东,刘念,江刚,陶寅,李文朴,刘志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10):1624-1625.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排气和延迟排气治疗对初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气胸量>20%的初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160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早期排气组75人,延迟排气组85人。早期排气组在发病时间小于3d进行吸管抽吸;延迟排气组发病时间大于6d后进行操作。观察两组方法的成功率、住院时间。随访一年后统计两组的复发情况。结果延迟排气组即刻成功率77(90.6%,与早期排气组24(32%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延迟排气组平均住院时间3.5±5.7d,早期排气组为8.5±5.4d。随访一年后,延迟排气组中有2例复发,而早期排气组中有18例复发,复发率明显高于延迟排气组。结论延迟排气组在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上,较早期排气临床疗效更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关键词】延迟排气;早期排气;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0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32-01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发病率,约在10-2510万左右,男性高于女性[1]。自发性气胸的首次发作与发生时气胸量较大时(>20%在治疗上采用何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较大。早期排气是指在发病时间3d内进行抽气治疗,有报道称这个时期的治疗不能减轻病情或有可能增加气胸。延迟排气是指在发病6天后再进行治疗,临床上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即可成功率、住院时间,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气胸量>20%的初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160例。入组标准:①有明确的CT或者X线诊断为自发性气胸,除外外伤性或医源性气胸。②气胸含量估计在20%以上。③除外存在支气管扩张、对侧肺大泡、胸腔粘膜情况不差者、肺部占位、哮喘患者。④年龄范围在18岁-55岁间。⑤均为首次发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早期排气组75人,延迟排气组85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早期排气组的患者均留院观察,一般在3d内进行抽气治疗。患者静卧、吸氧(3-5Lmin)。在B超引导下确定最佳穿刺部位,在次穿刺点上常规消毒麻醉。局部麻醉完成后,用细针抽吸气体,如患者症状好转,第二天可再次进行抽气。如果气胸量加重,抽气量达到2.5L后,患者咳嗽、气促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迅速改为胸腔插管闭式引流。观察水封瓶无水泡冒出后24h,进行床旁X片摄片以明确肺复张后撤管。如果复查胸片效果不理想,气胸持续2周以上需尽快安排手术治疗。
延迟排气组:基本护理工作同早期排气组,一般在第7天进行抽气治疗。B超引导下确定最佳穿刺部位,在次穿刺点上常规消毒麻醉。用12号细针缓慢抽吸气体,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状态。如果无咳嗽、气促等不适感的加重,抽气应尽可能一次抽尽,且操作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如在抽吸过程中患者症状加重,或者抽吸气体达2.5L后气体仍未能完全抽吸干净时,应迅速改为胸腔插管闭式引流。同样,如果在2周气胸持续存在,症状未能改善,应立即安排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3观察项目两组在排气完成后的即可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随访1年,观察气胸复发次数。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符合观察治疗标准且随访1年的患者共有160例。延迟排气组中共有43例一次抽气完成,34例在第二次时抽气完成,总有即可有效率达90.6%,与早期排气组即刻有效率24(3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余患者效果不理想改为胸腔闭式引流。两组中共有3例2周气胸未能控制,改为手术治疗。延迟排气组平均住院时间3.5±5.7d,早期排气组为8.5±5.4d。
1年后延迟排气组复发2例,早期排气组复发1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有规范化的诊治方案。而对于气胸量大于20%时,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分歧。部分学者认为胸腔闭式引流效果好,它能够将气体抽吸干净,这样就能避免细针抽吸的反复性创伤性操作的[2]。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上,选择好时机进行细针抽吸效果更理想,操作更简便,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少。在细针抽吸的时机选择上,我们认为延迟排气(一般在第7天开始更合理。有研究表明,在早期抽吸成功后,有30%的患者气胸症状加重[3]。分析原因主要是气胸量的多少与破口的大小有关。一般破口越大,肺组织需要较大的收缩才能自动关闭破口。最早期的破口是由于纤维蛋白原封口的,起到暂时性的减少外界气体进入作用。这种作用非常微弱,如果早期就进行抽气或其他有创性操作会打破这种平衡,是破口再次开放,加重气胸症状[4]。而一般在6天后,原封闭的破口可以较好的愈合,不容易再受外力影响而再次开放破口,这样可以减少多次抽吸进而减少了住院天数,且由于给了肺组织自我修复的最佳时机,这对减少患者的气胸的复发非常有益。在本次临床观察中,延迟排气组中共有43例一次抽气完成,34例在第二次时抽气完成,总有即刻有效率达90.6%,与早期排气组24(32%比较,提示延长排气效果更好。在住院时间上,延迟排气组平均为3.5±5.7d,早期排气组为平均为8.5±5.4d,这就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年后延迟排气组复发2例,早期排气组复发18例,提示延迟组长期效果更为理想。综上所述:延迟排气组在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上,较早期排气临床疗效更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立平,甄永强,杨艺,于振刚,滕琳,刁秀芳.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6,5(04:569-570.
[2]冯小鹏.青年原发性自發性气胸首次胸穿抽气时机的选择[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6(04:296-299.
[3]张宪伟,倪关森,丁嘉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发病的相关因素探讨[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3,20(3):14-15.
[4]柳威,吴怀球,张卫东,刘念,江刚,陶寅,李文朴,刘志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10):1624-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