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术是具有运动研究价值的一项全民运动,我校通过武术文化教育和武术运动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积极的影响。通过研究武术课的课前准备、教学方法、内容与形式、注意问题的研究,特别强调武术的课堂教学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科学地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提升武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关键词:武术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教师应该重视武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影响武术教育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从而提升武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市头小学三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男生40名,女生4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我们通过收集阅读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我校学生在现有的武术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市头村优秀的地域文化,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武术知识点,制定好教育教学内容,编写《武术》校本教材,选取灵活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开展武术教育教研活动。
2.调查法
对我校武术教师和教练员、习武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了解我校武术校本课程的建设与使用情况的现状。
3.經验总结法
我们通过在武术课上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我校武术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武术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利用好武术课的课前准备
(一)研究探讨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对初习武者来说,首先是了解手部动作的勾、掌、拳和腿部动作的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等,先要掌握手形和步型变换,再学习步型和手法变换等基本功,之后才能学习整套的武术套路动作。例如,五步拳的教学,先教好武术基本功和相关的步型手法组合动作,再教学生初级长拳。
(二)研究教材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武术动作的要领、动作的演练路线和动作的标准性,掌握和理解动作的重难点,只有这样认真研讨才可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武术的精气神、动作要求示范出来,用武术特有的精神面貌和动作的刚劲有力吸引并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三)创编有趣精彩的武术校本课程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教材要求创编符合小学生身体发展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并注意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因为武术的基本功在众多运动项目中是比较特别的,是武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中应该创编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武术动作组合,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易学易练。也可以将番禺地区的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加以简化后引进体育课堂。
(四)研究学生
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和心理各不相同,对武术的热爱也各有差异,武术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好有武术基础的学生,加强这类学生的练习。对于无武术基本功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少数学生应该采取更多的关注,比如多鼓励和细心的指导。
三、教学中应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首先用分解教学法,分解法是将完整的武术套路组合分开变成一招一式的定式动作。教会学生武术基本功,如学习掌握协调性练习、跳跃练习、原地跳跃转体等,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掌握其他武术动作。
在武术教学中,先口令后动作示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既能看清楚标准动作,又能记住动作和动作名称。在复习时,教师只需喊口令,学先说出动作名称再练习动作,让学生在大脑和肢体上达到熟记效果。
武术的练习应该更注重发声吐气,练习动作和呐喊相结合,不仅练习有气氛,还可以练习学生肺活量。例如,在练习马步冲拳中,学生可大声齐喊“嘿”或“嚯”等。一是能调动课堂气氛;二是使全班学生动作整齐;三是能增加力量和气势。
在新授课时,在武术的教学中要固定好学生的学习站位方向,学生就不会分不清方向。教师在示范动作时,最好先取用背面示范,再进行镜面示范。一是学生容易看清动作方向、动作细节;二是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学习情况。
抓住学生喜爱武术影视剧和特技武术的心理,讲解并示范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可以加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更能充分展示武术在体育课堂的魅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技术动作,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形式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
(一)增加游戏,丰富武术术语
学习新的武术动作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玩一些有趣并能辅助练习体能、武术动作等的体育游戏,还可以抓住其武术动作固有的特点,把武术的动作名称用术语大大形象化,如“燕式平衡”等,有的可以直接放映动作结构,如“马步冲拳”等。
(二)提高练习武术兴趣,激发体育竞争意识
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应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和体育竞争意识。形象趣味的启发语言、有趣的活动性游戏等,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练习的积极性。定制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练习又能够克服的,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不断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动作
教师在武术的教学和训练中应该注意:教学和练习的内容应该形式多样化。在进行套武术路组合动作训练时,应穿插小组比赛或者是集体性游戏。在教授新的技术动作时,应该多以模仿性质为主,注意讲解的形象性,并且要多示范。当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动作时,教师应要耐心指导讲解,应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智慧课堂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 五、武术教学和练习中应注重的问题
(一)注重基本功的练习
运动项目都讲究基本功是否扎实,学生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后期技术水平的提高。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包括肩膀、手臂、腰背、腿等关节肌肉部位的练习,以及武术套路运动特有的身法身型、手法手型、步法步型、平衡、跳跃、转体、跌扑、滚翻等动作练习。
(二)注重基本动作、基本功及其相关动作的组合练习
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是密切连贯、相辅相成的,每个复杂的组合动作都是由几个基础的动作组成,而且學生普遍模仿能力较强,我们只要抓住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从简至易、从易至难。根据学生的武术功底、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而定;根据学生自身具体的情况分成不同的阶段,分段、分层教学和练习。
(三)注重全面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例
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要搭配合理,应科学地控制教学和练习的全过程。在前期的教学和练习阶段,应该以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在武术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该以武术基本功为主,并且要结合踢腿、跳跃、抡臂等,发展身体协调用力能力,注意发展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
六、注意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应对方法
(一)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在对小学生的武术教学中,应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表扬。例如:在教学中,多表扬学习认真、练习刻苦的学生,多鼓励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兴趣不高的学生参与进来。
(二)让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学生大都迫切知道自己的水平,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所以,学校可以组织一次校园比武大赛,通过比赛直观地影响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和兴趣。从我校武术队经常参加校外比赛和义演的实际证明: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演练效果,让学生清楚认真训练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校园开展武术教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武术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黄晓灵,白智宏.体育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婷,郑庆全.关于课程改革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关键词:武术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教师应该重视武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影响武术教育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从而提升武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市头小学三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男生40名,女生4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我们通过收集阅读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我校学生在现有的武术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市头村优秀的地域文化,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武术知识点,制定好教育教学内容,编写《武术》校本教材,选取灵活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开展武术教育教研活动。
2.调查法
对我校武术教师和教练员、习武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了解我校武术校本课程的建设与使用情况的现状。
3.經验总结法
我们通过在武术课上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我校武术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武术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利用好武术课的课前准备
(一)研究探讨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对初习武者来说,首先是了解手部动作的勾、掌、拳和腿部动作的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等,先要掌握手形和步型变换,再学习步型和手法变换等基本功,之后才能学习整套的武术套路动作。例如,五步拳的教学,先教好武术基本功和相关的步型手法组合动作,再教学生初级长拳。
(二)研究教材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武术动作的要领、动作的演练路线和动作的标准性,掌握和理解动作的重难点,只有这样认真研讨才可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武术的精气神、动作要求示范出来,用武术特有的精神面貌和动作的刚劲有力吸引并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三)创编有趣精彩的武术校本课程
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教材要求创编符合小学生身体发展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并注意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因为武术的基本功在众多运动项目中是比较特别的,是武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中应该创编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武术动作组合,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易学易练。也可以将番禺地区的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加以简化后引进体育课堂。
(四)研究学生
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和心理各不相同,对武术的热爱也各有差异,武术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好有武术基础的学生,加强这类学生的练习。对于无武术基本功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少数学生应该采取更多的关注,比如多鼓励和细心的指导。
三、教学中应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首先用分解教学法,分解法是将完整的武术套路组合分开变成一招一式的定式动作。教会学生武术基本功,如学习掌握协调性练习、跳跃练习、原地跳跃转体等,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掌握其他武术动作。
在武术教学中,先口令后动作示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既能看清楚标准动作,又能记住动作和动作名称。在复习时,教师只需喊口令,学先说出动作名称再练习动作,让学生在大脑和肢体上达到熟记效果。
武术的练习应该更注重发声吐气,练习动作和呐喊相结合,不仅练习有气氛,还可以练习学生肺活量。例如,在练习马步冲拳中,学生可大声齐喊“嘿”或“嚯”等。一是能调动课堂气氛;二是使全班学生动作整齐;三是能增加力量和气势。
在新授课时,在武术的教学中要固定好学生的学习站位方向,学生就不会分不清方向。教师在示范动作时,最好先取用背面示范,再进行镜面示范。一是学生容易看清动作方向、动作细节;二是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学习情况。
抓住学生喜爱武术影视剧和特技武术的心理,讲解并示范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可以加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更能充分展示武术在体育课堂的魅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技术动作,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形式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
(一)增加游戏,丰富武术术语
学习新的武术动作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玩一些有趣并能辅助练习体能、武术动作等的体育游戏,还可以抓住其武术动作固有的特点,把武术的动作名称用术语大大形象化,如“燕式平衡”等,有的可以直接放映动作结构,如“马步冲拳”等。
(二)提高练习武术兴趣,激发体育竞争意识
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应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和体育竞争意识。形象趣味的启发语言、有趣的活动性游戏等,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练习的积极性。定制教学内容和练习内容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练习又能够克服的,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适应性不断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动作
教师在武术的教学和训练中应该注意:教学和练习的内容应该形式多样化。在进行套武术路组合动作训练时,应穿插小组比赛或者是集体性游戏。在教授新的技术动作时,应该多以模仿性质为主,注意讲解的形象性,并且要多示范。当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动作时,教师应要耐心指导讲解,应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智慧课堂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 五、武术教学和练习中应注重的问题
(一)注重基本功的练习
运动项目都讲究基本功是否扎实,学生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后期技术水平的提高。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包括肩膀、手臂、腰背、腿等关节肌肉部位的练习,以及武术套路运动特有的身法身型、手法手型、步法步型、平衡、跳跃、转体、跌扑、滚翻等动作练习。
(二)注重基本动作、基本功及其相关动作的组合练习
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是密切连贯、相辅相成的,每个复杂的组合动作都是由几个基础的动作组成,而且學生普遍模仿能力较强,我们只要抓住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从简至易、从易至难。根据学生的武术功底、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而定;根据学生自身具体的情况分成不同的阶段,分段、分层教学和练习。
(三)注重全面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比例
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要搭配合理,应科学地控制教学和练习的全过程。在前期的教学和练习阶段,应该以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在武术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该以武术基本功为主,并且要结合踢腿、跳跃、抡臂等,发展身体协调用力能力,注意发展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
六、注意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应对方法
(一)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在对小学生的武术教学中,应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表扬。例如:在教学中,多表扬学习认真、练习刻苦的学生,多鼓励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兴趣不高的学生参与进来。
(二)让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学生大都迫切知道自己的水平,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所以,学校可以组织一次校园比武大赛,通过比赛直观地影响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和兴趣。从我校武术队经常参加校外比赛和义演的实际证明: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演练效果,让学生清楚认真训练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校园开展武术教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武术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黄晓灵,白智宏.体育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婷,郑庆全.关于课程改革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