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篇
日本经历的是一种非常缓慢但非常稳定的停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危险的。日本经济没有出现那种类似其他国家的危机,这既是幸运又是不幸
【实录1】
《财经》:你如何看待日本经济的复苏?复苏的迹象是什么?什么要素影响复苏?
竹中平藏:就日本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可以说经济已经复苏,日本潜在的增长率(potential growth rate)在2%左右。复苏的动力来自改革。
可以有两种改革,被动改革和主动改革(reactive reform and proactive reform)。典型的、真正的被动改革,就是处置不良资产;典型的主动改革就是私有化,建立“小政府”。现在我们完成了被动改革,而主动改革还在进行中。如果我们能加速主动改革,就能使经济增长率达到2%至3%。这仍是我们的任务。处置不良资产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现在,继续进行主动改革,正可以进一步为当前的复苏增强动力。
《财经》:那你怎么评论当前的宏观经济局势?目前的失业率的数据不是很好吧?
竹中平藏:你的意思是失业率偏高?以我之见,日本的失业率很低,因为很多人正在找更好的工作。现在的失业率是4.2%或4.4%。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实际失业率应当是3.5%到4.0%。就是全民就业,失业率也在3.5%到4.0%左右。
考虑到这个事实,可以说当前的失业率是相当低的。这是重组的基点,很多人总是想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不是所谓的被迫失业。人们愿意离开现有的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现在人力市场的情况并不坏。
《财经》:通货紧缩的情况继续存在,原因何在呢?
竹中平藏:通货紧缩是金融的问题,显示为物价的下降。在日本,这些年来物价下降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实际GDP增长率低,总需求不够,内需不足;二是技术更新很快,比如说,计算机价格下降很快,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日本从中国也进口了很多低价的商品;第三点对于日本来讲很重要,日本的商业银行因为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信用评级下降,不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因此,货币供应量每年只能以2%的水平增长,这也引致了物价下降。
上面所谈的第一点,现在已经得到解决;第二点还在持续,并不单是日本,全世界都在面临这一问题;日本最需解决的问题,是我刚才讲的第三点,要增加货币供应。银行在解决了不良资产问题之后,信贷能力增强,信用中介加强,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
《财经》:现在日本人都把整个20世纪90年代称为“失去的十年”。你可否讲讲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不是一个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震荡过程?
竹中平藏:你问的问题很重要。9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是1%,而80年代是4.5%,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很低。
我先讲讲为什么90年代增长会那么低。1989年12月29日,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上涨到38915点,日本股票总市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6倍,这是顶点,此后开始漫长的下跌。这其实是先有资产价格膨胀,再有下降,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崩溃。随着资产价格的下降,企业大量借款无法偿还,银行产生了很多不良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资不抵债,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
所以,日本结构改革的重点是处置巨额的不良资产,调整日本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到现在为止,才算清理完。经济增长率也达到2%-3%。
《财经》:为什么日本经济的萧条会持续了那么长的时间?
竹中平藏 :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正如我刚才解释的那样,日本平均经济增长率在90年代只是1%。作为一个成熟经济体,我估计日本潜在增长率应当达到2%-3%。
为什么在这么长时间内,经济增长如此缓慢?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容易解释的。因为很长时间日本的银行与企业都背负着一个资不抵债的资产负债表。所以,首要的事便是调整资产负债表。对于银行来说,调整资产负债表意味着处置不良资产;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压缩贷款。
日本经济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工作。现在我们处于非常新的前沿位置,可以进一步发展经济了。
《财经》:日本经济有没有可能早些复苏?
竹中平藏:像印尼、韩国、泰国,他们在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些国家经历的是大起大落的“V字型”复苏。经济可以在危机来临后的某一年以10%的规模萎缩,然后是急剧的“V字型”复苏。但日本的情况与此不同。日本在过去十余年间的增长不是负10%,而是正增长,不过只有1%。日本没有出现危机。这是很富有讽刺意味的,因为没有危机,所以没有“V字型”复苏。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日本经历的是一种非常缓慢但非常稳定的停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危险的。日本经济没有出现那种类似其他国家的危机,这既是幸运又是不幸。这里有几个原因。可以比较一下日本和韩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有大量的国内储蓄,可以用来支撑政府赤字政策。韩国和泰国没有如此规模的国内储蓄,所以需要向其他国家借款,于是遭遇了金融危机以及“V字型”复苏。日本有雄厚的国内储蓄,所以没有遇到类似危机。我们的曲线是这样的(画平线)。即使在90年代,日本经济也是一条平线。
另一个原因是,日本仍然有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例如松下和丰田。我们经常用这个概念,“失去的十年”。但即使在失去的十年中,松下和丰田仍然增加出口,赢得了市场。这也支撑和支持了日本经济。所以,我们并没有这样的下降(指图中V字底部),也没有“V字型”复苏。
《财经》:如此说来,没有危机,对日本其实不是好事,所以你说“有讽刺意味”。如果更早一些改革,经济恢复是否会早一些?代价会小一些?
竹中平藏:当然,我觉得是这样。
《财经》:但为什么以前的政治家很难实施真正的改革?直到五年前小泉执政后,才能够真正地改革?
竹中平藏: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设想一下,如果日本遭遇东南亚那种类型的危机,许多政治家和日本公众可能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但是日本并没有那样的危机,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中,日本经济仍然继续增长——尽管增长率很低,但还是在增长。这就是解答。没有危机,也就缺乏改革的压力。
【报道】
手术:难以承受之痛
回过头来看,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直至2001年以后才痛下决心改革,很有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憾。在接受采访时,竹中平藏拿出纸笔,一边绘图一边讲解其过程,承认“没有危机”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被动改革意味着首先付出“不改革的代价”,而且,改革仍然是极为痛苦的过程。我们采访的企业家在2001年以后的改革中,都是身居高位的公司决策层人士。听他们讲起当年经历,方知改革的震荡如此激烈。
“90年代谁都没有出来收拾局面。特别是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那么多公司被卷入危机,但是谁都没有及时处理问题。”西田健一就这样说。据他回忆,他所在的丸红——日本最大进出口商之一,直到2001年11月才痛下决心,要在第二年着手解决企业的负债。这一财年,日本的GDP增长只有0.4%。
2001年12月,丸红的大量投资出现亏损,同时账面上有6000亿日元贷款。以往的靠山银行也面临经营恶化,无力相助。2001年12月19日,丸红的股价跌到历史最低点每股58日元。
作为专务董事之一,西田现在还记得,当时丸红的七位董事如何彻夜不眠地讨论,公司应如何自救。最后,董事会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公司将大批资产折价变现还贷,不惜资产大缩水;同时,让50岁以上的员工提前退休,公司支付至58岁的退休金;公司职员大规模减薪,社长减薪一半,副社长以及担任专务董事减薪40%,其他员工则减薪10%。
回过头来看,改革的步子走对了,5000多人的公司减少了上千名员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干净了。丸红避免了破产厄运,又步入发展轨道。至2005年10月,丸红的股价已逾600日元,较当年最低点升了10倍。
比丸红动手稍晚的,是松下——竹中平藏所称“90年代仍然支撑着日本经济的企业之一”。
前松下副社长少德敬雄觉得,在经济环境并不好的90年代,松下一直有利润,有可观的财务报表,而这对企业正是最危险的事情。2000年上半年全球范围的IT泡沫破裂之后,松下才意识到,自身已经成了一个“重而慢”的公司。
2002年春,松下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出现了4000亿日元亏损。“这是松下历史上创记录的亏损。”少德敬雄说,“大亏损正是大帮忙。”
于是,松下的改革手术开始了,目标是朝向“轻与快”。多家“重复建设”的分厂被关闭,为此,松下将五家上市交易的子公司私有化,重新组建成一家Panasonic。14个业务重叠的领域被集中成四个,过去层级过多的管理架构也压缩为五层。
最痛苦的改革还是裁员。松下被迫关闭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工厂,甚至在日本本土先后两次共裁减了两万名员工。这在日本引起极大震动。
“没有人愿意再经历这样的痛苦。”如今已经担任松下顾问的少德回忆说,“不过当我们这样做了,其他家电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复苏:没有救世主
日本经济在2003年一季度跌入谷底,2002财年的GDP增长为0.1%。此后,经济复苏从夏季呈现,却时有徘徊,国际上的宏观经济分析家们悲观者居多。
田中直毅告诉《财经》,他主持的21世纪政策研究所从2003年夏天起,就认定日本经济开始复苏。虽然当时日本企业还有大量库存,银行不良资产包袱沉重,货币供给的增量还不足2%,但是,田中和他的同事依据日美两国统计的各种经济变量,看到了资本市场新趋势。“日本和美国的投资者改变了金融投资的组合,从债券转向股票。我们的经济模型归纳了这些现象,认为复苏开始了!”
这是企业家抓住时机,重新投资的时候。在他看来,日本经历的是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其直接动力则始于2003年的设备投资。
复苏的动力源自改革。诚如中国经济学家许小年对《财经》所说:“日本长达十多年的衰退和萧条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曾任通产省副大臣的渡边修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天出现复苏,是因为日本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解决了“三个过剩”,即产能过剩、劳动力雇佣过剩和债务过剩。
“企业的利润率有了大幅增加,企业已完成了长期的结构调整。”在这位现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理事长看来,这正是信心所在,也是自2005年8月经济恢复上升态势的原因。
日本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木内登英,也很赞同“三个过剩”的概括。他还认为,解决“三个过剩”的过程中,日本企业更早解决的是债务过剩和产能过剩,劳动力过剩稍在其后。
真刀真枪的改革始于2001年至2002年。
“到2004年,日本企业已经完全解决了债务问题,改变了资产负债表,从而有了剩余资金来扩大生产。2004年主要是购入设备,2005年则大量雇佣员工,增加工资,进而增加了内需。经济就稳步复苏了。”木内登英说。在他看来,这些年来日本企业的改革可称“壮士断腕”。
至于政府政策对于复苏的贡献,木内登英直言,主要在“政府撒手不管”,迫使民间企业进行改革。“以前日本政府用了大量资金扩大公共投入以支撑经济,推迟了企业的结构调整。2001年以来停止了这种政策,虽然使GDP降低了,但改变了企业界的思维方式,使之认识到必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政府政策贡献不菲。”
“过去以为复苏要靠政府,现在意识到我们不需要政府了,日本人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在接受《财经》专访时,田中直毅这样总结日本过去15年来最重要的经验,正与木内登英不谋而合。
在当前,木内登英认为有两个因素在支撑日本经济的强劲复苏:其一,日本企业加大资本投入,扩大产能;其二,日本内需的显著增长。据他预测,2006年日本经济的真实增长当在2.4%,而今后若干年均在2%左右的增幅。
“这是一个理想的增长,如果像上世纪80年代,平均增长率4.3%,就太热了。”目前,木内登英最担心的是人们因为健忘而过度扩张,他觉得现在的股市就稍有些过热了。由是,他主张日本央行2006年能够结束零利率,适当升息以使经济平稳增长。
黄金期:技术制胜
“你如何看待日本的未来?”——在系列采访中,我们屡屡提出这样的问题。
满头银发的加藤宽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显得最为兴奋。他认为,日本经济在今后十年将进入“黄金期”。
“我认为,日本具备了走向黄金时期的力量。过去,流向民间的资金被堵截了40%,阻碍了日本的发展,现在只要其中一半归还民间,就能发挥很大的效用。”
在加藤宽看来,未来日本的黄金时期,与20世纪70年代的繁荣大不相同。这一经济“黄金期”有显著的高技术特征,其得益于在改革中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日本这些年在电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有进展,光缆目前已经铺满全国,在两三年内可以进入每一个家庭,在世界上均属领先;同时,得益于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日本企业致力研发续有所成,技术上更为先进,将来可以以其技术与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韩国的制造业互补。
“所以,在未来的‘黄金期’,不是样样‘日本造’,而是日本大量提供技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他这样预测。
田中直毅虽然没有使用“黄金期”的概念,但他关于日本技术优势的看法,与加藤宽颇有相似之处。在田中看来,技术优势更多地来自日本企业对于特异性(differentiation)的认知及灵活调整能力。中国加入WTO改变了制造业的利润分配格局。最初日本企业也有抱怨,也曾寄望于人民币升值。但2003年以来,日本企业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再致力于在制造环节的竞争,而是以大量资源投入研发,追求技术领先。
比如说,通过广泛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流程,日本制造业的工资成本可以控制在10%;通过三维软件技术作产品设计,可以缩短创新周期。
日本在研发上的大量投入,以及支持企业支持研发的制度创新,在田中看来,正是未来日本经济发展之基本支撑点。松下在浴火重生之后推出的战略调整,或正是对于学者所述的一种例证和诠释。
少德敬雄告诉《财经》,松下从2003年始推出“V(victory,意谓胜利)字型系列产品”,其特点是惊人价格、黑匣技术和独特风格。“黑匣技术”,就是指其将产品制作或设计赋予极大的技术含量,整个过程一体化。“我们把这样的新技术用于新产品,无法轻易模仿,对手一时难以超越。”少德说。至2005年,松下已经在家电、办公设备和职业用品方面推出70至90种V字型产品。
在海外投资上,松下也调整了策略。例如在中国,松下已经从过去的生产普通电器与中国对手正面竞争,改为一方面生产高端产品,一方面向中国同业销售零部件和模板,从而以技术优势占领市场。据少德介绍,在2006年,松下在大中华地区销售额有望达到700亿元人民币,其中50%—60%均来自零部件与模板。
少德很有信心地表示,松下由“重而慢”转至“轻与快”,现在虽然利润还不很可观,但已经清晰地看到了未来发展的路向。
日本经历的是一种非常缓慢但非常稳定的停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危险的。日本经济没有出现那种类似其他国家的危机,这既是幸运又是不幸
【实录1】
《财经》:你如何看待日本经济的复苏?复苏的迹象是什么?什么要素影响复苏?
竹中平藏:就日本当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可以说经济已经复苏,日本潜在的增长率(potential growth rate)在2%左右。复苏的动力来自改革。
可以有两种改革,被动改革和主动改革(reactive reform and proactive reform)。典型的、真正的被动改革,就是处置不良资产;典型的主动改革就是私有化,建立“小政府”。现在我们完成了被动改革,而主动改革还在进行中。如果我们能加速主动改革,就能使经济增长率达到2%至3%。这仍是我们的任务。处置不良资产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现在,继续进行主动改革,正可以进一步为当前的复苏增强动力。
《财经》:那你怎么评论当前的宏观经济局势?目前的失业率的数据不是很好吧?
竹中平藏:你的意思是失业率偏高?以我之见,日本的失业率很低,因为很多人正在找更好的工作。现在的失业率是4.2%或4.4%。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实际失业率应当是3.5%到4.0%。就是全民就业,失业率也在3.5%到4.0%左右。
考虑到这个事实,可以说当前的失业率是相当低的。这是重组的基点,很多人总是想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不是所谓的被迫失业。人们愿意离开现有的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现在人力市场的情况并不坏。
《财经》:通货紧缩的情况继续存在,原因何在呢?
竹中平藏:通货紧缩是金融的问题,显示为物价的下降。在日本,这些年来物价下降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实际GDP增长率低,总需求不够,内需不足;二是技术更新很快,比如说,计算机价格下降很快,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日本从中国也进口了很多低价的商品;第三点对于日本来讲很重要,日本的商业银行因为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信用评级下降,不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因此,货币供应量每年只能以2%的水平增长,这也引致了物价下降。
上面所谈的第一点,现在已经得到解决;第二点还在持续,并不单是日本,全世界都在面临这一问题;日本最需解决的问题,是我刚才讲的第三点,要增加货币供应。银行在解决了不良资产问题之后,信贷能力增强,信用中介加强,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
《财经》:现在日本人都把整个20世纪90年代称为“失去的十年”。你可否讲讲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不是一个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震荡过程?
竹中平藏:你问的问题很重要。9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是1%,而80年代是4.5%,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很低。
我先讲讲为什么90年代增长会那么低。1989年12月29日,东京股市日经平均指数上涨到38915点,日本股票总市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6倍,这是顶点,此后开始漫长的下跌。这其实是先有资产价格膨胀,再有下降,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崩溃。随着资产价格的下降,企业大量借款无法偿还,银行产生了很多不良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资不抵债,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
所以,日本结构改革的重点是处置巨额的不良资产,调整日本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到现在为止,才算清理完。经济增长率也达到2%-3%。
《财经》:为什么日本经济的萧条会持续了那么长的时间?
竹中平藏 :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正如我刚才解释的那样,日本平均经济增长率在90年代只是1%。作为一个成熟经济体,我估计日本潜在增长率应当达到2%-3%。
为什么在这么长时间内,经济增长如此缓慢?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容易解释的。因为很长时间日本的银行与企业都背负着一个资不抵债的资产负债表。所以,首要的事便是调整资产负债表。对于银行来说,调整资产负债表意味着处置不良资产;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压缩贷款。
日本经济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工作。现在我们处于非常新的前沿位置,可以进一步发展经济了。
《财经》:日本经济有没有可能早些复苏?
竹中平藏:像印尼、韩国、泰国,他们在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这些国家经历的是大起大落的“V字型”复苏。经济可以在危机来临后的某一年以10%的规模萎缩,然后是急剧的“V字型”复苏。但日本的情况与此不同。日本在过去十余年间的增长不是负10%,而是正增长,不过只有1%。日本没有出现危机。这是很富有讽刺意味的,因为没有危机,所以没有“V字型”复苏。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日本经历的是一种非常缓慢但非常稳定的停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危险的。日本经济没有出现那种类似其他国家的危机,这既是幸运又是不幸。这里有几个原因。可以比较一下日本和韩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有大量的国内储蓄,可以用来支撑政府赤字政策。韩国和泰国没有如此规模的国内储蓄,所以需要向其他国家借款,于是遭遇了金融危机以及“V字型”复苏。日本有雄厚的国内储蓄,所以没有遇到类似危机。我们的曲线是这样的(画平线)。即使在90年代,日本经济也是一条平线。
另一个原因是,日本仍然有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例如松下和丰田。我们经常用这个概念,“失去的十年”。但即使在失去的十年中,松下和丰田仍然增加出口,赢得了市场。这也支撑和支持了日本经济。所以,我们并没有这样的下降(指图中V字底部),也没有“V字型”复苏。
《财经》:如此说来,没有危机,对日本其实不是好事,所以你说“有讽刺意味”。如果更早一些改革,经济恢复是否会早一些?代价会小一些?
竹中平藏:当然,我觉得是这样。
《财经》:但为什么以前的政治家很难实施真正的改革?直到五年前小泉执政后,才能够真正地改革?
竹中平藏: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设想一下,如果日本遭遇东南亚那种类型的危机,许多政治家和日本公众可能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但是日本并没有那样的危机,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失去的十年”中,日本经济仍然继续增长——尽管增长率很低,但还是在增长。这就是解答。没有危机,也就缺乏改革的压力。
【报道】
手术:难以承受之痛
回过头来看,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直至2001年以后才痛下决心改革,很有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憾。在接受采访时,竹中平藏拿出纸笔,一边绘图一边讲解其过程,承认“没有危机”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被动改革意味着首先付出“不改革的代价”,而且,改革仍然是极为痛苦的过程。我们采访的企业家在2001年以后的改革中,都是身居高位的公司决策层人士。听他们讲起当年经历,方知改革的震荡如此激烈。
“90年代谁都没有出来收拾局面。特别是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那么多公司被卷入危机,但是谁都没有及时处理问题。”西田健一就这样说。据他回忆,他所在的丸红——日本最大进出口商之一,直到2001年11月才痛下决心,要在第二年着手解决企业的负债。这一财年,日本的GDP增长只有0.4%。
2001年12月,丸红的大量投资出现亏损,同时账面上有6000亿日元贷款。以往的靠山银行也面临经营恶化,无力相助。2001年12月19日,丸红的股价跌到历史最低点每股58日元。
作为专务董事之一,西田现在还记得,当时丸红的七位董事如何彻夜不眠地讨论,公司应如何自救。最后,董事会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公司将大批资产折价变现还贷,不惜资产大缩水;同时,让50岁以上的员工提前退休,公司支付至58岁的退休金;公司职员大规模减薪,社长减薪一半,副社长以及担任专务董事减薪40%,其他员工则减薪10%。
回过头来看,改革的步子走对了,5000多人的公司减少了上千名员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干净了。丸红避免了破产厄运,又步入发展轨道。至2005年10月,丸红的股价已逾600日元,较当年最低点升了10倍。
比丸红动手稍晚的,是松下——竹中平藏所称“90年代仍然支撑着日本经济的企业之一”。
前松下副社长少德敬雄觉得,在经济环境并不好的90年代,松下一直有利润,有可观的财务报表,而这对企业正是最危险的事情。2000年上半年全球范围的IT泡沫破裂之后,松下才意识到,自身已经成了一个“重而慢”的公司。
2002年春,松下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出现了4000亿日元亏损。“这是松下历史上创记录的亏损。”少德敬雄说,“大亏损正是大帮忙。”
于是,松下的改革手术开始了,目标是朝向“轻与快”。多家“重复建设”的分厂被关闭,为此,松下将五家上市交易的子公司私有化,重新组建成一家Panasonic。14个业务重叠的领域被集中成四个,过去层级过多的管理架构也压缩为五层。
最痛苦的改革还是裁员。松下被迫关闭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工厂,甚至在日本本土先后两次共裁减了两万名员工。这在日本引起极大震动。
“没有人愿意再经历这样的痛苦。”如今已经担任松下顾问的少德回忆说,“不过当我们这样做了,其他家电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复苏:没有救世主
日本经济在2003年一季度跌入谷底,2002财年的GDP增长为0.1%。此后,经济复苏从夏季呈现,却时有徘徊,国际上的宏观经济分析家们悲观者居多。
田中直毅告诉《财经》,他主持的21世纪政策研究所从2003年夏天起,就认定日本经济开始复苏。虽然当时日本企业还有大量库存,银行不良资产包袱沉重,货币供给的增量还不足2%,但是,田中和他的同事依据日美两国统计的各种经济变量,看到了资本市场新趋势。“日本和美国的投资者改变了金融投资的组合,从债券转向股票。我们的经济模型归纳了这些现象,认为复苏开始了!”
这是企业家抓住时机,重新投资的时候。在他看来,日本经历的是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其直接动力则始于2003年的设备投资。
复苏的动力源自改革。诚如中国经济学家许小年对《财经》所说:“日本长达十多年的衰退和萧条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曾任通产省副大臣的渡边修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天出现复苏,是因为日本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已经解决了“三个过剩”,即产能过剩、劳动力雇佣过剩和债务过剩。
“企业的利润率有了大幅增加,企业已完成了长期的结构调整。”在这位现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理事长看来,这正是信心所在,也是自2005年8月经济恢复上升态势的原因。
日本野村证券金融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木内登英,也很赞同“三个过剩”的概括。他还认为,解决“三个过剩”的过程中,日本企业更早解决的是债务过剩和产能过剩,劳动力过剩稍在其后。
真刀真枪的改革始于2001年至2002年。
“到2004年,日本企业已经完全解决了债务问题,改变了资产负债表,从而有了剩余资金来扩大生产。2004年主要是购入设备,2005年则大量雇佣员工,增加工资,进而增加了内需。经济就稳步复苏了。”木内登英说。在他看来,这些年来日本企业的改革可称“壮士断腕”。
至于政府政策对于复苏的贡献,木内登英直言,主要在“政府撒手不管”,迫使民间企业进行改革。“以前日本政府用了大量资金扩大公共投入以支撑经济,推迟了企业的结构调整。2001年以来停止了这种政策,虽然使GDP降低了,但改变了企业界的思维方式,使之认识到必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政府政策贡献不菲。”
“过去以为复苏要靠政府,现在意识到我们不需要政府了,日本人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在接受《财经》专访时,田中直毅这样总结日本过去15年来最重要的经验,正与木内登英不谋而合。
在当前,木内登英认为有两个因素在支撑日本经济的强劲复苏:其一,日本企业加大资本投入,扩大产能;其二,日本内需的显著增长。据他预测,2006年日本经济的真实增长当在2.4%,而今后若干年均在2%左右的增幅。
“这是一个理想的增长,如果像上世纪80年代,平均增长率4.3%,就太热了。”目前,木内登英最担心的是人们因为健忘而过度扩张,他觉得现在的股市就稍有些过热了。由是,他主张日本央行2006年能够结束零利率,适当升息以使经济平稳增长。
黄金期:技术制胜
“你如何看待日本的未来?”——在系列采访中,我们屡屡提出这样的问题。
满头银发的加藤宽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显得最为兴奋。他认为,日本经济在今后十年将进入“黄金期”。
“我认为,日本具备了走向黄金时期的力量。过去,流向民间的资金被堵截了40%,阻碍了日本的发展,现在只要其中一半归还民间,就能发挥很大的效用。”
在加藤宽看来,未来日本的黄金时期,与20世纪70年代的繁荣大不相同。这一经济“黄金期”有显著的高技术特征,其得益于在改革中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日本这些年在电信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有进展,光缆目前已经铺满全国,在两三年内可以进入每一个家庭,在世界上均属领先;同时,得益于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日本企业致力研发续有所成,技术上更为先进,将来可以以其技术与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韩国的制造业互补。
“所以,在未来的‘黄金期’,不是样样‘日本造’,而是日本大量提供技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他这样预测。
田中直毅虽然没有使用“黄金期”的概念,但他关于日本技术优势的看法,与加藤宽颇有相似之处。在田中看来,技术优势更多地来自日本企业对于特异性(differentiation)的认知及灵活调整能力。中国加入WTO改变了制造业的利润分配格局。最初日本企业也有抱怨,也曾寄望于人民币升值。但2003年以来,日本企业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再致力于在制造环节的竞争,而是以大量资源投入研发,追求技术领先。
比如说,通过广泛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流程,日本制造业的工资成本可以控制在10%;通过三维软件技术作产品设计,可以缩短创新周期。
日本在研发上的大量投入,以及支持企业支持研发的制度创新,在田中看来,正是未来日本经济发展之基本支撑点。松下在浴火重生之后推出的战略调整,或正是对于学者所述的一种例证和诠释。
少德敬雄告诉《财经》,松下从2003年始推出“V(victory,意谓胜利)字型系列产品”,其特点是惊人价格、黑匣技术和独特风格。“黑匣技术”,就是指其将产品制作或设计赋予极大的技术含量,整个过程一体化。“我们把这样的新技术用于新产品,无法轻易模仿,对手一时难以超越。”少德说。至2005年,松下已经在家电、办公设备和职业用品方面推出70至90种V字型产品。
在海外投资上,松下也调整了策略。例如在中国,松下已经从过去的生产普通电器与中国对手正面竞争,改为一方面生产高端产品,一方面向中国同业销售零部件和模板,从而以技术优势占领市场。据少德介绍,在2006年,松下在大中华地区销售额有望达到700亿元人民币,其中50%—60%均来自零部件与模板。
少德很有信心地表示,松下由“重而慢”转至“轻与快”,现在虽然利润还不很可观,但已经清晰地看到了未来发展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