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孩子们在一步步成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如何在这关键几步迈好,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的小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是欢天喜地的,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可在小学到初中的这一步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兴趣锐减;家长疑惑不解;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一届不如一届?……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好的,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过程,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并在教师科学和耐心地指引下,才能将语文学习好。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爱心抚育幼小,以真诚感化顽愚,身体力行,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来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态,让学生能够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语文学习。所以,教师应在教材上多下功夫,设计好教学内容,再举一反三,选取适合学生性格习惯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热爱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
首先是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做好衔接。
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九个年级、四个学段,不在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始终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致使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因此,认真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寻求一条实现语文教学”中小学衔接“的途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二、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增强衔接的目的性)
1、教学内容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有各有难点和重点),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2、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内容较少,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老师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于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的学习语文的时间少,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较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由于课务重,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认真、独立的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
三、探求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提高衔接的时效性。
(一)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搞好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教学。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学习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通读全阶段教材,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吃透、研深,比较其异同,全面了解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的衔接点,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二)研究中小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做好衔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所不同。小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但学习的依赖性较强,习惯机械记忆,喜欢直观形象的操作,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相对来说不够持久和稳定。而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已经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喜欢新鲜事物,上进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但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够,注意力较差,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而且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因此在初一上半学期,语文教师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降低学习难度,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高年级的教法,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并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在教法上完成小学向初中的过渡。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法衔接。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语文的重要因素。要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就要帮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语文。在教第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黙读的技巧,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篇课文,要掌握课文的哪些内容,如何作笔记等。第一次测验前,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多使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总之,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一语文起步教学阶段,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困难的原因,及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掌握扎实的语文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好的,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过程,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并在教师科学和耐心地指引下,才能将语文学习好。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爱心抚育幼小,以真诚感化顽愚,身体力行,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来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态,让学生能够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语文学习。所以,教师应在教材上多下功夫,设计好教学内容,再举一反三,选取适合学生性格习惯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热爱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
首先是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做好衔接。
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九个年级、四个学段,不在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始终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致使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因此,认真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寻求一条实现语文教学”中小学衔接“的途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二、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增强衔接的目的性)
1、教学内容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有各有难点和重点),从七年级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2、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内容较少,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老师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于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的学习语文的时间少,教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较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由于课务重,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认真、独立的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
三、探求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提高衔接的时效性。
(一)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搞好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教学。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学习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通读全阶段教材,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吃透、研深,比较其异同,全面了解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的衔接点,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二)研究中小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做好衔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所不同。小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一定的毅力,但学习的依赖性较强,习惯机械记忆,喜欢直观形象的操作,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相对来说不够持久和稳定。而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已经开始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喜欢新鲜事物,上进心和好奇心都比较强,但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够,注意力较差,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而且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因此在初一上半学期,语文教师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降低学习难度,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高年级的教法,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形象具体,并且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在教法上完成小学向初中的过渡。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法衔接。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语文的重要因素。要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就要帮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语文。在教第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黙读的技巧,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篇课文,要掌握课文的哪些内容,如何作笔记等。第一次测验前,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多使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总之,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一语文起步教学阶段,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困难的原因,及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掌握扎实的语文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