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型学习就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自主的学会使用语言。人们通常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授课中只能发挥作用于听说课上而不是精读课。其实不然,任务型教学法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精读课堂,实际效果就是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即学习动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即学习过程),达到完成任务的成果(即教学的成就)来实现。并且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用英语就有意义的话题进行交流,达到提高口语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教学;大学英语;精读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为目的,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从而促进英语学习。这种教学强调由“教”转变成“学”以及由“学什么”到“怎样学”的转移。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求传授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又要求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更多的去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眼,自己动口”,通过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认知认力,理解能力,总结能力,归纳能力等等。
二.实验设计
本项研究中的教学实验是针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而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旨在此三大模块即交际模块,阅读理解和语言操练模块、语言拓展训练和文化背景知识模块的应用得到以下的学习效果:
1.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交际模块中的运用。
英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性交际,假设情景。在假设情景中,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对话交流。交际模块又分为头脑风暴,听力和口语,以下从这三方面展示任务型教学在此模块中的应用。
任务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实施,任务总结)
A.任务前阶段:a.引入本课话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彩图或者视频短片介绍话题,通过一些人物社会环境的背景知识介绍话题。比如在学习True Height这一课中,在引入话题之前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在世界上有影响力深入人心的残疾名人的图片和视频,像张海迪,霍金,还有贝多芬等。
b.可以播放某一个名人的影像或者视频实例让学生自己挖掘正确答案,这时学生们应该会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彼此了解到的知识背景并且会利用一些工具来搜索更多的信息,给学生稍加思考的时间,准备一下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答案,完成任务。这样就做到了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动眼,自己动口”,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整合,他们能够很容易并且很轻松的记住相关信息和走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B.任务实施阶段。在了解了一些残疾名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后,我们要进行做任务,准备报告,任务结果三个活动。
a.做任务:把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配,根据课文主题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完成任务。老师全程监控和帮助管理课堂秩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积极调动自己的学习性和探索能力,使语言形式贴近生活实际,同时将学生引入课文,老师我们设计以下任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Can you imagine that what kind of life the disabled will face?
Do you know one or two disabled people in your life? Who are they?
If you were a disabled person, what will your life be?
b.準备报告任务:小组成员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互相讨论,老师要求学生以每组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的方式报告讨论内容,每人2分钟。
c.报告任务结果:各小组推举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简要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重点展示任务的结果。他们得到了自己本组的一个答案。老师要全程组织,评价,做总结。在小组代表汇报完任务之后,老师要对学生使用的语言形式和句型结构进行归纳,并引出课文内容。
C.任务总结阶段:此环节任务完成后,总结一些句型与实用性词汇并及时让学生们造句来加深印象和充分掌握。随后对课文主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
2.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阅读模块中的运用。
在此模块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理解、掌握词语,并能够分析把握篇章结构,协商构建意义。
本单元(“Overcoming Obstacles”)的教学内容是克服困难,学习有关残疾运动员身残志坚,意志坚定的主题。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非常适合任务型教学。可以把要学习和掌握的语言知识,把要培养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化解到具体的一个个任务当中去,使本节课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把目的语(英语)当成一种工具去用,这样,学生们会因为此话题的趣味性及实用性而感兴趣,故能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Task 1: Pre-class Task
让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残疾人的资料信息以备上课讨论和展示.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我们生活中顽强克服困难坚定活下去的身边人。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要求:(1)把找到的资料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可以是文字(英语),图片,视频,音频,课件等各种形式。并做好在课堂上用英语给小组和全班同学介绍的准备.(2)尽可能使用本单元词汇和语言知识。
(设计分析:身残志坚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被讴歌被传颂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而言非常具有亲和力,这次让学生搜集资料,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所找资料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Feez(1998)认为任务型教学法的焦点在过程上,而非结果上,这样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另外,此项任务的设计是对教学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有效拓展,活动没有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会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Task 2 Group Work (Discussion)
把学生分为8组(每组5名成员),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归纳总结整理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以备在全班展示之用。
(设计分析:此任务属于“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同学们所找的信息不尽相同,所以可以充分突显每组能力。属于“做决定式任务”,让学习者在多种结果中通过协商选择一个结果。)
Task 3 Team Work
把上一任务中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的内容在全班进行展示,同学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影视,图片等教具。要求学生自己在全班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两组并给予奖励。
(设计分析:此任务属于“信息差任务”和“交换意见式任务”。此活动能培养学习者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也体现了激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Task 4 Post-task
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四人人一组准备一次英语电视采访节目:假设其中一人是残疾人,谈谈怎样让不一样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1人为主持人,1人为受访者,2人为观众,观众也可提问)。下次上课向全班同学表演。
(设计分析:此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会让学习者在活动中感到新鲜,同时,把学习内容应用到口语上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用外语解决问题,有利于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3.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语言拓展训练模块中的运用。
活动设计:课外活动:1)个人阅读、改写、翻译或复述“扩展阅读”内容;小组讨论内容并展开翻译竞赛;2) 个人独立完成语法、词汇、句子翻译、作文练习。
课堂活动:
1)听写:听写内容,主要来自教参。节选一段课文中比较有深刻意义的段落,或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和信息做听写练习。具体做法:教师以一个句子为单元读3遍,学生听写每一个单词。在核对正确答案之后,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单词拼写错误或者句子结构错误。最后学生朗诵重复1遍,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整个教学规划的时间尚充足的话,我们也可以在此模块中稍提升一个水平,也就是我们在做完课文的听写练习后,引用时下最流行的最有效提高和练习听力水平的资料—VOA。VOA分为两个类型:Special English和Standard English.我们在做完课文相关内容听写练习的热身之后,给学生加入一段VOA的Special English,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投入到听和写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听写能力,从而带动英语四项基本技能的能力提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Special English练习之后,期中和期末给学生放上一段Standard English视频。这样我们得到的收获和效果将会事倍功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真正的提高和掌握。
2)处理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练习;具体做法:课后有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翻译练习。然后逐句讲解,翻译的技巧和得分方法,并总结一些翻译句子中常出现的句型结构和词汇短语。
3)作文点评。作文(Composition):根据每个单元主题,布置题目,要求学生一周后上交。上交前,要求同伴之间互改,上交的必须是终稿。教师批阅,并将典型词汇、语法错误在课堂上罗列纠正,同时评论学生的篇章布局。一年课程结束时,让每位学生自选2篇作文,汇集一部作文选集。
三.总结
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授课,我们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收获到知识。这是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到的成果。当然任务型教学中也有其不足之处:如课堂效率低,难以保证大班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由于任务经常占去大半的课堂时间,使得学生专注语言学习的时量受到压缩,课堂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今后,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更为具体和深入的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丹丹.任务型語言教学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 :75—84
[2] 王辰诚,董晓波.英语任务型教学的不适用性及解决策略[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1(08) :46—57
[3] 李琳莉.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7(12) :163—176
[4] 黄诞平.从多维视角看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221—236
关键词:语言教学;大学英语;精读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为目的,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从而促进英语学习。这种教学强调由“教”转变成“学”以及由“学什么”到“怎样学”的转移。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求传授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又要求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更多的去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眼,自己动口”,通过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认知认力,理解能力,总结能力,归纳能力等等。
二.实验设计
本项研究中的教学实验是针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而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旨在此三大模块即交际模块,阅读理解和语言操练模块、语言拓展训练和文化背景知识模块的应用得到以下的学习效果:
1.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交际模块中的运用。
英语交际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性交际,假设情景。在假设情景中,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对话交流。交际模块又分为头脑风暴,听力和口语,以下从这三方面展示任务型教学在此模块中的应用。
任务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实施,任务总结)
A.任务前阶段:a.引入本课话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彩图或者视频短片介绍话题,通过一些人物社会环境的背景知识介绍话题。比如在学习True Height这一课中,在引入话题之前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在世界上有影响力深入人心的残疾名人的图片和视频,像张海迪,霍金,还有贝多芬等。
b.可以播放某一个名人的影像或者视频实例让学生自己挖掘正确答案,这时学生们应该会交头接耳互相讨论彼此了解到的知识背景并且会利用一些工具来搜索更多的信息,给学生稍加思考的时间,准备一下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答案,完成任务。这样就做到了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动眼,自己动口”,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整合,他们能够很容易并且很轻松的记住相关信息和走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B.任务实施阶段。在了解了一些残疾名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后,我们要进行做任务,准备报告,任务结果三个活动。
a.做任务:把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配,根据课文主题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完成任务。老师全程监控和帮助管理课堂秩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积极调动自己的学习性和探索能力,使语言形式贴近生活实际,同时将学生引入课文,老师我们设计以下任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Can you imagine that what kind of life the disabled will face?
Do you know one or two disabled people in your life? Who are they?
If you were a disabled person, what will your life be?
b.準备报告任务:小组成员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互相讨论,老师要求学生以每组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的方式报告讨论内容,每人2分钟。
c.报告任务结果:各小组推举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简要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重点展示任务的结果。他们得到了自己本组的一个答案。老师要全程组织,评价,做总结。在小组代表汇报完任务之后,老师要对学生使用的语言形式和句型结构进行归纳,并引出课文内容。
C.任务总结阶段:此环节任务完成后,总结一些句型与实用性词汇并及时让学生们造句来加深印象和充分掌握。随后对课文主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
2.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阅读模块中的运用。
在此模块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理解、掌握词语,并能够分析把握篇章结构,协商构建意义。
本单元(“Overcoming Obstacles”)的教学内容是克服困难,学习有关残疾运动员身残志坚,意志坚定的主题。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非常适合任务型教学。可以把要学习和掌握的语言知识,把要培养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化解到具体的一个个任务当中去,使本节课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把目的语(英语)当成一种工具去用,这样,学生们会因为此话题的趣味性及实用性而感兴趣,故能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Task 1: Pre-class Task
让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残疾人的资料信息以备上课讨论和展示.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我们生活中顽强克服困难坚定活下去的身边人。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要求:(1)把找到的资料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可以是文字(英语),图片,视频,音频,课件等各种形式。并做好在课堂上用英语给小组和全班同学介绍的准备.(2)尽可能使用本单元词汇和语言知识。
(设计分析:身残志坚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被讴歌被传颂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而言非常具有亲和力,这次让学生搜集资料,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所找资料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Feez(1998)认为任务型教学法的焦点在过程上,而非结果上,这样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另外,此项任务的设计是对教学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有效拓展,活动没有仅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会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Task 2 Group Work (Discussion)
把学生分为8组(每组5名成员),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归纳总结整理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以备在全班展示之用。
(设计分析:此任务属于“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同学们所找的信息不尽相同,所以可以充分突显每组能力。属于“做决定式任务”,让学习者在多种结果中通过协商选择一个结果。)
Task 3 Team Work
把上一任务中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的内容在全班进行展示,同学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影视,图片等教具。要求学生自己在全班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两组并给予奖励。
(设计分析:此任务属于“信息差任务”和“交换意见式任务”。此活动能培养学习者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也体现了激励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Task 4 Post-task
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四人人一组准备一次英语电视采访节目:假设其中一人是残疾人,谈谈怎样让不一样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1人为主持人,1人为受访者,2人为观众,观众也可提问)。下次上课向全班同学表演。
(设计分析:此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会让学习者在活动中感到新鲜,同时,把学习内容应用到口语上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用外语解决问题,有利于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3.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语言拓展训练模块中的运用。
活动设计:课外活动:1)个人阅读、改写、翻译或复述“扩展阅读”内容;小组讨论内容并展开翻译竞赛;2) 个人独立完成语法、词汇、句子翻译、作文练习。
课堂活动:
1)听写:听写内容,主要来自教参。节选一段课文中比较有深刻意义的段落,或者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和信息做听写练习。具体做法:教师以一个句子为单元读3遍,学生听写每一个单词。在核对正确答案之后,让学生总结出自己的单词拼写错误或者句子结构错误。最后学生朗诵重复1遍,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整个教学规划的时间尚充足的话,我们也可以在此模块中稍提升一个水平,也就是我们在做完课文的听写练习后,引用时下最流行的最有效提高和练习听力水平的资料—VOA。VOA分为两个类型:Special English和Standard English.我们在做完课文相关内容听写练习的热身之后,给学生加入一段VOA的Special English,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投入到听和写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听写能力,从而带动英语四项基本技能的能力提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Special English练习之后,期中和期末给学生放上一段Standard English视频。这样我们得到的收获和效果将会事倍功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真正的提高和掌握。
2)处理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练习;具体做法:课后有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翻译练习。然后逐句讲解,翻译的技巧和得分方法,并总结一些翻译句子中常出现的句型结构和词汇短语。
3)作文点评。作文(Composition):根据每个单元主题,布置题目,要求学生一周后上交。上交前,要求同伴之间互改,上交的必须是终稿。教师批阅,并将典型词汇、语法错误在课堂上罗列纠正,同时评论学生的篇章布局。一年课程结束时,让每位学生自选2篇作文,汇集一部作文选集。
三.总结
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授课,我们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收获到知识。这是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到的成果。当然任务型教学中也有其不足之处:如课堂效率低,难以保证大班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由于任务经常占去大半的课堂时间,使得学生专注语言学习的时量受到压缩,课堂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解决。
今后,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更为具体和深入的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丹丹.任务型語言教学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S1) :75—84
[2] 王辰诚,董晓波.英语任务型教学的不适用性及解决策略[J].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1(08) :46—57
[3] 李琳莉.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7(12) :163—176
[4] 黄诞平.从多维视角看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22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