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对情感教育的理念内涵进行分析、探索,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可行性的实践举措,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理念;实践;情感教育
21世纪是我国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发高要求、高标准,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型人才,更是急需会认知、会做事、会协作、会生存的综合性人才。这也要求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培养人才不再是单一的认知内容、获取知识,而既是传递知识、助其成功的方式,更是人格塑造、个性完善的情感过程。学生学习也不再是知识储备的过程,而是个体情感的发展与提升。教育的实况、发展的趋势、时代的挑战都在呼吁用情感教育滋养心灵、陶冶性情、完善品行,以此把学生培养成身、心、智皆合格的可塑性综合人才。
一、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理念探索
(一)语文学科情感教育内涵特征
情感教育的内涵,既是教学之中的目标,更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无论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课本教材之中的文本,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语文学科的各个环节之中,也都渗透着情感因素,这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如果说数学的符号运算是冰冷的思维与逻辑,那么语文的文字叙述就是附带情感的表达,这也让语文学科具备情感教育的所有特征。正如“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而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有以下内涵特征:
其一,情感性。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师生对文本内容的探讨过程,就是其情感交流的过程,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乐教与乐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仅仅用浅显的知识视野、片面的分析技巧去解读教材文本的内涵,使其变成冰冷的知识介绍、冷漠的技巧传授,应该流动着丰富、细腻、热烈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鼓舞下,探索知识,掌握技能。
其二,审美性。审美并非小学美术、音乐等“美育”教育的专属,语文学科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以此达到“美育”的教育效果。离开了“美”,语文课本中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等,也就成了没有神韵的“物体”;离开了“美”,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内涵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与假大空的道德量尺。有了“美”的存在,学生才会去认真审视,以此去了解、认知、感悟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将其变成人生向往、理想追求。因此,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性,超脱“美育”教育,将其提升为生命质量的教育。
(二)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目标
因其情感教育内涵的广阔性,其目标也并非仅关注学生情感。
其一,关注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渗透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感觉语文远离生活,不具实用性,读之如同嚼蜡,写之思绪枯竭,以至于视语文学习为无用且艰辛之旅,心生厌倦。“生活即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也要紧扣时代脉搏,把社会时事、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语文教学内容得到延伸与拓展。与此同时,生活与语文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知识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更是社会各时代的生活折射。另一方面,语文又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在社会生活中,又起着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作用。由此而言,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目标,也势必要以关注社会生活为首要前提。
其二,关注学生个性,体现语文人文关怀。当前教育教学的弊疾是脱离学生思想与生活的技能训练教育,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这也让学校如同“人才加工厂”,湮灭学生的个性,缺乏人文关怀,批量生产、加工“工厂”所认为的人才。语文教学之中的“听说读写”,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更是感受体验、言情言理的一种生命行为,生命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绚烂缤纷的。由此,新时代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更注重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培养,这是关涉学生主体精神成长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实践应用
人之情感,非常复杂,正如一念之间的善恶,学生在学习之中的积极情感,也会因为某一因素,变得消极。由此,情感教育的实践举措,要优化情境创设,丰富教学活动,以此才能减少情感的复杂性,让情感教学具可操作的实践性。
(一)优化教学情境,唤起情感
正所谓“触景生情”,教学之中学生情感生成与释放的方式之一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它有利于学生把内心的情感渗透于教学内容中,这样既能够让教学内容情感得以呈现,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体验,更容易激发兴趣与动机。由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情感教育。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分为“物理”与“心理”两大类:
以“物理”情境举例。“物理”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物质”,如信息技术、教学教具、图片实物等,围绕具体文本內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以此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如在《观潮》一课教学中,本地学校并非在钱塘江附近,笔者也初步了解到班上学生少有去过钱塘江看潮水。若笔者用语言去描述钱塘江大潮如何雄伟,学生难以理解,在情感上更是不能共鸣。由此,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丰富视频资源,在笔者的语言陈述中,在视频的直观感受中,学生身临其境般了解、掌握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体验与感悟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再如,古诗教学中,语言简练,内容较少,学生难以从几十个字中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由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将古诗制作成简短的动画,以此让学生在动画的观看中,深刻理解古诗的韵味,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示儿》一课来说,学生读后,根本体会不到诗人对儿子“所示”为何物,全诗所表为何“情”,由此,笔者为学生制作了祖国九州分裂,大好河山不断被敌人所侵蚀,诗人却已是残年,不久将离世,怀着满腔悲愤,却坚信祖国九州一定会收回,以此写下遗书的动画。这样学生在动画的观看中,更能够深入理解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再以“心理情境”举例。“心理”情境,就是利用学生潜在意识,如竞争、崇拜、榜样等心理情感因素,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基础,围绕班级学习所需的氛围而创设的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红军”“党员”方面的内容,如《桥》《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等,并且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隔较远。教师如果只是以物理的方式创设情境,如视频展示,学生只能是看热闹,很难从心理上接受,情感也就难以释放,难以生成,由此,如何营造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金色的鱼钩》一课教学中,笔者主要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关于老班长的描写,并分析缘由,然后再竞赛发言,看哪个小组找得多,挖得深。很显然,竞争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更深入去挖掘老班长的事迹,体验老班长的情感。更是点燃了课堂,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情感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较大弊端就是教师对文章情感内容深入解读,以此再强加在学生身上,也让学生去感同身受,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与情感经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之中,能够生出不同的情感。由此,教师要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以此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
一方面,找准教学内容丰富的切入点,激发兴趣,体验情感。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尽管小学生年龄尚幼,经验、能力、阅历等都相对有限,但课本教材的编写也照顾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大多数的文章都是讲述小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只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产生对文本内容学习的期待,让他们的学习情感一触即发。如在《父爱之舟》一课,笔者就以“父亲”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叙述自己的父亲,学生叙述之后,笔者再进行总结:大家的介绍,父亲总是冰冷冷,仿佛对我们没有情感一样,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在疑问之中,顺势引导学生阅读《父爱之舟》,一同感受“冰冷”的父爱。
另一方面,及时激励性教学评价,肯定认同,满足需求。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無论是叙述文、散文、诗歌,还是小说、应用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然而在教学目标的导向性下,课堂教学所传输的往往都是“真、善、美”的崇高情感,但小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真假、善恶、美丑观念,在体验与感受之中,势必也会从其他角度去解读,进而造成与课堂情感主线的偏差。若教师直接否定,势必会让学生的自信心遭受打击,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在肯定认同学生勇于发现、敢于质疑探索创新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理念,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正向的释放。以此发挥语文教学文本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如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年龄尚小,很容易“斤斤计较、小肚鸡肠”,认为蔺相如不应该原谅廉颇,虽然这并不是教学之中的情感主线,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这种观点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蔺相如原谅廉颇,以国为先,更显自身的气魄与肚量。同时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他们以“友谊”为先,原谅同学的小过失,做一个大度豁达的新时代好少年,这样的教学也更有意义。
总而言之,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调控自身的情感,做一个理智的、有思想的新时代少年。由此,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以“情感”渗透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举措,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以此乐学、好学、爱学,促使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世.寓情于文中,感悟于心灵:小学语文情感教育途径探索[J].文教资料,2020(3):80-81.
[2]高清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7):33.
[3]翁美伊.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教师版,2017(47):262.
[4]成星.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3(8):129.
[5]汪建莉.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0(9):279.
作者简介:
贾春梅,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镇清池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理念;实践;情感教育
21世纪是我国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发高要求、高标准,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型人才,更是急需会认知、会做事、会协作、会生存的综合性人才。这也要求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培养人才不再是单一的认知内容、获取知识,而既是传递知识、助其成功的方式,更是人格塑造、个性完善的情感过程。学生学习也不再是知识储备的过程,而是个体情感的发展与提升。教育的实况、发展的趋势、时代的挑战都在呼吁用情感教育滋养心灵、陶冶性情、完善品行,以此把学生培养成身、心、智皆合格的可塑性综合人才。
一、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理念探索
(一)语文学科情感教育内涵特征
情感教育的内涵,既是教学之中的目标,更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无论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课本教材之中的文本,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语文学科的各个环节之中,也都渗透着情感因素,这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如果说数学的符号运算是冰冷的思维与逻辑,那么语文的文字叙述就是附带情感的表达,这也让语文学科具备情感教育的所有特征。正如“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而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学有以下内涵特征:
其一,情感性。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师生对文本内容的探讨过程,就是其情感交流的过程,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乐教与乐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能仅仅用浅显的知识视野、片面的分析技巧去解读教材文本的内涵,使其变成冰冷的知识介绍、冷漠的技巧传授,应该流动着丰富、细腻、热烈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鼓舞下,探索知识,掌握技能。
其二,审美性。审美并非小学美术、音乐等“美育”教育的专属,语文学科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以此达到“美育”的教育效果。离开了“美”,语文课本中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等,也就成了没有神韵的“物体”;离开了“美”,语文课本中的人文内涵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与假大空的道德量尺。有了“美”的存在,学生才会去认真审视,以此去了解、认知、感悟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将其变成人生向往、理想追求。因此,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性,超脱“美育”教育,将其提升为生命质量的教育。
(二)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目标
因其情感教育内涵的广阔性,其目标也并非仅关注学生情感。
其一,关注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渗透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感觉语文远离生活,不具实用性,读之如同嚼蜡,写之思绪枯竭,以至于视语文学习为无用且艰辛之旅,心生厌倦。“生活即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也要紧扣时代脉搏,把社会时事、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语文教学内容得到延伸与拓展。与此同时,生活与语文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知识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更是社会各时代的生活折射。另一方面,语文又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在社会生活中,又起着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作用。由此而言,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目标,也势必要以关注社会生活为首要前提。
其二,关注学生个性,体现语文人文关怀。当前教育教学的弊疾是脱离学生思想与生活的技能训练教育,教学过程模式化、程序化。这也让学校如同“人才加工厂”,湮灭学生的个性,缺乏人文关怀,批量生产、加工“工厂”所认为的人才。语文教学之中的“听说读写”,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更是感受体验、言情言理的一种生命行为,生命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绚烂缤纷的。由此,新时代教育理念不仅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更注重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培养,这是关涉学生主体精神成长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 小学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实践应用
人之情感,非常复杂,正如一念之间的善恶,学生在学习之中的积极情感,也会因为某一因素,变得消极。由此,情感教育的实践举措,要优化情境创设,丰富教学活动,以此才能减少情感的复杂性,让情感教学具可操作的实践性。
(一)优化教学情境,唤起情感
正所谓“触景生情”,教学之中学生情感生成与释放的方式之一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它有利于学生把内心的情感渗透于教学内容中,这样既能够让教学内容情感得以呈现,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体验,更容易激发兴趣与动机。由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情感教育。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分为“物理”与“心理”两大类:
以“物理”情境举例。“物理”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物质”,如信息技术、教学教具、图片实物等,围绕具体文本內容中所蕴含的情感信息,以此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如在《观潮》一课教学中,本地学校并非在钱塘江附近,笔者也初步了解到班上学生少有去过钱塘江看潮水。若笔者用语言去描述钱塘江大潮如何雄伟,学生难以理解,在情感上更是不能共鸣。由此,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丰富视频资源,在笔者的语言陈述中,在视频的直观感受中,学生身临其境般了解、掌握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体验与感悟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再如,古诗教学中,语言简练,内容较少,学生难以从几十个字中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由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将古诗制作成简短的动画,以此让学生在动画的观看中,深刻理解古诗的韵味,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示儿》一课来说,学生读后,根本体会不到诗人对儿子“所示”为何物,全诗所表为何“情”,由此,笔者为学生制作了祖国九州分裂,大好河山不断被敌人所侵蚀,诗人却已是残年,不久将离世,怀着满腔悲愤,却坚信祖国九州一定会收回,以此写下遗书的动画。这样学生在动画的观看中,更能够深入理解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再以“心理情境”举例。“心理”情境,就是利用学生潜在意识,如竞争、崇拜、榜样等心理情感因素,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基础,围绕班级学习所需的氛围而创设的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红军”“党员”方面的内容,如《桥》《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等,并且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隔较远。教师如果只是以物理的方式创设情境,如视频展示,学生只能是看热闹,很难从心理上接受,情感也就难以释放,难以生成,由此,如何营造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金色的鱼钩》一课教学中,笔者主要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关于老班长的描写,并分析缘由,然后再竞赛发言,看哪个小组找得多,挖得深。很显然,竞争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更深入去挖掘老班长的事迹,体验老班长的情感。更是点燃了课堂,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情感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较大弊端就是教师对文章情感内容深入解读,以此再强加在学生身上,也让学生去感同身受,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与情感经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之中,能够生出不同的情感。由此,教师要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以此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
一方面,找准教学内容丰富的切入点,激发兴趣,体验情感。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尽管小学生年龄尚幼,经验、能力、阅历等都相对有限,但课本教材的编写也照顾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大多数的文章都是讲述小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只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产生对文本内容学习的期待,让他们的学习情感一触即发。如在《父爱之舟》一课,笔者就以“父亲”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叙述自己的父亲,学生叙述之后,笔者再进行总结:大家的介绍,父亲总是冰冷冷,仿佛对我们没有情感一样,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在疑问之中,顺势引导学生阅读《父爱之舟》,一同感受“冰冷”的父爱。
另一方面,及时激励性教学评价,肯定认同,满足需求。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無论是叙述文、散文、诗歌,还是小说、应用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然而在教学目标的导向性下,课堂教学所传输的往往都是“真、善、美”的崇高情感,但小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真假、善恶、美丑观念,在体验与感受之中,势必也会从其他角度去解读,进而造成与课堂情感主线的偏差。若教师直接否定,势必会让学生的自信心遭受打击,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在肯定认同学生勇于发现、敢于质疑探索创新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理念,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正向的释放。以此发挥语文教学文本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如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年龄尚小,很容易“斤斤计较、小肚鸡肠”,认为蔺相如不应该原谅廉颇,虽然这并不是教学之中的情感主线,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这种观点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蔺相如原谅廉颇,以国为先,更显自身的气魄与肚量。同时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他们以“友谊”为先,原谅同学的小过失,做一个大度豁达的新时代好少年,这样的教学也更有意义。
总而言之,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调控自身的情感,做一个理智的、有思想的新时代少年。由此,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以“情感”渗透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举措,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以此乐学、好学、爱学,促使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世.寓情于文中,感悟于心灵:小学语文情感教育途径探索[J].文教资料,2020(3):80-81.
[2]高清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7):33.
[3]翁美伊.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读写算:教师版,2017(47):262.
[4]成星.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3(8):129.
[5]汪建莉.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0(9):279.
作者简介:
贾春梅,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关镇清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