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对基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奠定学生学科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然而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可能并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除此之外,这一类别的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课堂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教师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课堂中的教学知识。由此可见,对小学数学学习中所出现的后进生进行转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困难所出现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一对一帮扶
后进生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出现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教师所能够采取的学生转化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大部分的后进生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学习困难无非是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这三种。因此根据这三类原因展开对后进生的帮扶则是教师可以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在本篇文章之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中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一番简单的探讨,并在文中提出了以下几点观点,希望能够为各位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激发后进生数学兴趣
很多学习后进生在学习中并非是缺乏学习能力,他们之所以会遇到各类学习困难,往往是因为其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对此,教师应重点提高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并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当学习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时,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能够更加积极。
例如,在“认识物体与图形”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课堂之中,为了提升后进生对本部分教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有趣之处,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用具展开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引入部分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与各种各样的图形。不知道大家能够在我们的教室里发现哪些物体和哪些图形呢?”学生会受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启示与感染,并在教室中寻找自己所认识的物体与图形并给予教师回答:“在教室里有长方形的黑板,长方形的黑板擦,长方形的窗户,正方形的橡皮等等。”通过这样的问答,教师能够从学生所感兴趣的方面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而同样处于课堂学习中的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提高。
二、树立可实现目标
数学后进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帮助与关注,而为后进生树立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则是这一帮扶的体现之一。这类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水平可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需要教师为其设立一些可实现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设立更加完善的学习安排。
例如,在数学后进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这些学生设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循序渐进且符合学生当下学习水平的。如果教师为学生设定太过高要求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则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挫败感和学习疲惫感,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学生身份的转化。因此,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具有激励性且容易实现的。比如,学生在完成“图形的认识”这一部分的练习题目是正确率仅为一半。那么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任务。首先学生应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完成一定数目的练习题目,并要求学生将习题完成的正确率提高到75%。这种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相对容易完成的,同时这样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天赋的提高与探索,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開展学生一对一帮扶
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对于后进生而言是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良好机会,然而教师往往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有的学生展开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互助,从而为后进生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提供良好的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A组的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强且学习基础较为牢固的学生,B组的学生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都相对一般的学生,而c组的学生则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学习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学生展开一对一的帮扶。比如c组中的某位学生在完成数学习题时经常忽略题干中的细节信息,从而导致扣分。那么教师便可以从a组或者b组中选择一位较为细心且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c组中的这位学生结为帮扶小组,让这两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帮助。这样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同时也能够确保班级内所有学生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夯实与提高,对后进生身份的转化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而言,班级内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师不能仅仅执着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应更多地关注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夯实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数学后进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彻底完成后进生身份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赵健.浅谈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07)
[2]陈大贵.浅谈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措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2)
关键词: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一对一帮扶
后进生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出现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教师所能够采取的学生转化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大部分的后进生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学习困难无非是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这三种。因此根据这三类原因展开对后进生的帮扶则是教师可以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在本篇文章之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中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一番简单的探讨,并在文中提出了以下几点观点,希望能够为各位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激发后进生数学兴趣
很多学习后进生在学习中并非是缺乏学习能力,他们之所以会遇到各类学习困难,往往是因为其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对此,教师应重点提高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并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当学习后进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时,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能够更加积极。
例如,在“认识物体与图形”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课堂之中,为了提升后进生对本部分教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有趣之处,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用具展开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引入部分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体与各种各样的图形。不知道大家能够在我们的教室里发现哪些物体和哪些图形呢?”学生会受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启示与感染,并在教室中寻找自己所认识的物体与图形并给予教师回答:“在教室里有长方形的黑板,长方形的黑板擦,长方形的窗户,正方形的橡皮等等。”通过这样的问答,教师能够从学生所感兴趣的方面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而同样处于课堂学习中的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提高。
二、树立可实现目标
数学后进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帮助与关注,而为后进生树立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则是这一帮扶的体现之一。这类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水平可能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需要教师为其设立一些可实现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设立更加完善的学习安排。
例如,在数学后进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这些学生设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应该是循序渐进且符合学生当下学习水平的。如果教师为学生设定太过高要求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则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挫败感和学习疲惫感,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学生身份的转化。因此,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具有激励性且容易实现的。比如,学生在完成“图形的认识”这一部分的练习题目是正确率仅为一半。那么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任务。首先学生应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完成一定数目的练习题目,并要求学生将习题完成的正确率提高到75%。这种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相对容易完成的,同时这样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天赋的提高与探索,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開展学生一对一帮扶
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对于后进生而言是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良好机会,然而教师往往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有的学生展开一对一的学习帮扶。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互助,从而为后进生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提供良好的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A组的学生是学习能力较强且学习基础较为牢固的学生,B组的学生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都相对一般的学生,而c组的学生则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学习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学生展开一对一的帮扶。比如c组中的某位学生在完成数学习题时经常忽略题干中的细节信息,从而导致扣分。那么教师便可以从a组或者b组中选择一位较为细心且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与c组中的这位学生结为帮扶小组,让这两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帮助。这样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同时也能够确保班级内所有学生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夯实与提高,对后进生身份的转化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而言,班级内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师不能仅仅执着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应更多地关注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夯实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数学后进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彻底完成后进生身份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赵健.浅谈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07)
[2]陈大贵.浅谈小学数学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措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