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政治不稳定是每一个后发国家正在面对的问题,在跑步进入现代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如履薄冰防范社会政治不稳定可能带来的崩盘。现代化中国家的不安定主要取决于现实可能性与期望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带来的心里不平衡在青年知识分子身上展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关键词:青年学生 社会政治不稳定 学生运动 现代化冲击
社会政治不稳定( Socio-political Instability, SPI)是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衍生品。"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是政治不稳定的诱因"这是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政治稳定的论断。现代化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目标也是障碍,它带来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不匹配是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的诱因。所谓政治稳定亨廷顿认为,是指政治系统内部的主要成分,如基本政治价值、政治文化、基本政治制度或宪政结构比较持续或比较平缓的变化。而社会稳定是政治稳定的保障与基础,社会的不稳定通常是政治不稳定的前奏。青年学生是即将迈入社会投入到经济发展的大军中的一批人,他们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他们每天都与期望与幻想打交道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带来不平等。青年学生他们是心理波动最大,最直接体验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不对等的群体。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他们来说,他们就是社会矛盾发展的根芽,这几乎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必经之路,每个青年知识分子都有属于他们的热情、失落理想、现实。
(一)传统原因
所谓传统正是青年知识分子固有的本质,每一代青年都有的心理。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他对政治稳定所带来的威胁就会越大,他们对于现实就越加的不满,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为这种不满找到更为有效、更为彻底的解决方案。
知识分子的要求永远走在国家政策和措施的前面.即使满足了他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也很难满足他们抽象的社会价值需求,因此挫折感、失落感和不满情绪经常存在于知识分子的头脑之中,反叛的意识潜在。往往一些缺乏知识的穷困潦倒者对于生活更容易满足,他们辈辈生活如此从生到死不曾改变,所有生活空间都在一村之间,他们也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只有将希冀寄托在如桃花源一般的来世当中。即使发生运动他们也往往只能热情参与,却不知这样的运动将会为他们带来什么。而对于有知识的青年来说,一方面他们有着更多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他们在书本中读到过美好,因此更要致力于将理论变为现实。从这点上来看文盲参与政治比知识分子参与政治要安全的多。另一方面青年知识分子的能力与回报不相符也会使他们心有不甘,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刚刚加入甚至未加入社会的人来说,他们无所顾虑没有生存的压力、家庭负担。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关系网,依旧生活在只有家庭的关系网中,他们的身心还未成熟但思想已经超前,无论改变是否成功都不会比现在更差,毕竟他们一无所有不会害怕失去,也许改变就会让他们将理论变为现实,怀着这样的希望他们将年轻人的冲动全部释放。
知识是现代化的武器,也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威胁。全民素质的过快提高意味着社会动员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动员能力提升与政治参与水平的不匹配就将带来灾难。当然这种知识不单单指对于语言及科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于政治参与的认识对于自身权利的解读。
(二)现代原因
1.青年失业与高校扩招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在20世纪中叶许多新兴国家快速崛起,这些发展中国家只用了二、三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了一、二百年走过的路程。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经济刺激下不平衡。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已被证实确实存在,尽管不能不公平的将所有责任都推向经济发展,但由于快速的变迁,出现了利益格局分化带来了社会矛盾。托克维尔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叙述中讲到"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的繁荣,这种繁荣未能安定人心,却到处激起了人们的不安情绪。"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扭曲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在各个发展中国家普遍上演着。其中这种经济刺激下人才培养的急于求成,则是青年知识分子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的原因之一。
失业尤其是青年失业将为社会政治不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青年失业率根据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anizafion,简称为IL0)的定义,失业者可以定义为那些每天工作不足l小时但能胜任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因此,青年失业主要是指在15至24岁的劳动力中,每天工作不足1小时但能胜任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根据2012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青年人口分布发现,绝大部分青年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在北非青年的失业率高达20%-30%是各个地区中最高的,在这些地区中埃及的失业率为24%、约旦为27%、突尼斯为39%。在埃及失业的大部分年轻人为大学毕业生,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父母省吃俭用送入大学来的,父母用40%的收入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却不得不承受毕业即失业的痛苦。正是如此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中所谓的U一代成为了这场阿拉伯之春的先锋与主力,他们有能力有知识然而不相符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体制却让他们学而无用,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却被现实击溃,因此他们的愤怒掀起了内战的序幕。正如全球物流企业中东快递公司的约旦籍创始人Fadi Ghandourshuo说的"被虚掷的青春是我们这个地区史诗般的失败故事的核心问题"在发达国家中西班牙与希腊的青年失业率在2007年至2011年四年间翻了两番分别达到了46%和42%。而这两国正是欧债危机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全国萧条下社会不稳定因素威胁着现存政府。在过去,青年失业与文化水平曾成负相关关系,但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青年失业者是知识分子,高校的扩招成为了关键。
通过对世界银行给出的全球176个国家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高校入学率增长情况作出统计。计算高校入学增长率=(2009年入学率-1999年入学率)/1999年入學率。使其与上文提到的青年失业率进行数据分析,通过SPSS数据分析发现,sig=0.033<0.05(n=176),二者具有相关性,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高校入学的增长率越快,青年失业率就越高。 高校教育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当经济发展处于未完全工业化时代时,高校创造了大量用于研发科技却没有手工能力的知识分子,这种供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在一个国家,熟练工人奇缺,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过剩的奇观"。11韩国、泰国的军人政权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经济刚刚高速发展时所带来的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感到烦恼。从1998年起,我国就实行了教育产业计划,高校入学人数快速激增。在1999年我国的高校入学率只有7%到了2009年则增长为24%十年间增长了2.43倍,但青年失业率却持续走高。类似的在韩国,大学以上的高学历青年失业者的比重越来越大。2002年大学入学率达到了70%以上,导致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低学历人才越来越少。从就业观念上来说,大部分应聘者只愿意到大企业中工作,而不愿意在中小企业中工作。从韩国的JOBKOREA机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52.8%的青年失业者不愿意在中小企业工作(朝鲜日报2003年9月8日)。12后发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脱节是导致青年失业的根本原因,青年知识分子从心理上和能力上都无法做出下向就业的选择。在一些青年失业率较低的国家,都有着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德国是最早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之一,也是具有职业培训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一,有学者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当代世界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这使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适当水平。
青年失业问题是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失业则是青年失业问题的主干,因此高校的扩招滥招间接增加了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德国的政治稳定与其教育改革也息息相关,德国的缩减高校招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了培养德国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这正如德国学者瓦尔特·R·海因茨所指出的,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其目标不仅在于为经济服务,而且在于年轻人的社会化。"通过职业化德国培养了本国国民为国奉献而非为己的信仰。由此可见,在当代,解决青年知识分子带来的社会政治不稳定问题,控制大学扩招是关键。
2.网络与新思潮
除了高校的扩招因素外,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的发展也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快捷让互联网主力军的青年知识分子们看到的不光是新闻更是差距。幸福与痛苦都产生于比较当中。当青年知识分子发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时,他就会觉得现实越发痛苦。新思潮必然会带来社会政治不稳定,现代网络无疑加速了种种思潮的传播,同时也让青年学生成为了传播的主力军。
新思潮传播的基础在于国内令人不满的现状,1968年席卷法国、意大利多国的"五月风暴"、"火热的秋天"其最初是因为学生们反对越战,而更重要的基础还是在于欧洲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意大利,虽然法西斯的统治已经结束但其高压政治却始终让意大利人民无法体验自由。"国家、家长和老师们,口头上很民主,实际上希望青年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要是超出了工会和政党的传统轨道,他们就立刻觉得味道不对,觉得要变天。"在法国和英国,人口激增带来的压力让大学教育变得死板,学生们在呆板的教育体制下看不到希望。正当学生们对现实产生不满时,左的思潮迅速传入欧洲,据1967年底的统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展以来,中国出版的各种毛主席著作,已经遍及全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用六十五种文字自行翻译出版了八百四十五种版本的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已经在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行。"在欧洲毛主义同样受到人们,尤其是受到青年人的欢迎。意大利史家乔治·博卡这样描述六十年代的意大利社会:"中国的风,那遥远而陌生的世界吹来的罗曼蒂克的风,充满奇异热情和幻想的风,吹旺了意大利学生运动的火"。这种新思潮立刻让欧洲大陆的学生找到了理想,对比了现实生活与这种共产主义的美丽蓝图后,学生们改造社会的决心越来越强烈,校园中随处可见毛泽东、马尔库斯的画像,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这样打响了。
现代,网络媒体成为了新思想的传播的最佳载体,同时也扩展着青年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途径。利用网络放射性的特点,新观点、新事件经过无数学生的阅读传诵后其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最大。正如埃瑟·戴森所指出的"數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在阿拉伯之春中facebook、推特等社交网络软件将西方的思想传播的淋漓尽致,也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提供了便利,可以说网络成为了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国内BBS、强国论坛等在丰富政治参与的同时更是为网民组织政治活动带来便利。从反对日本占领钓鱼岛的游行到环保行动,看似无关紧要的爱国与公益活动背后却隐藏着社会不稳定的威胁。在新时代,网络使得青年知识分子接收到了更多的信息,传统的纠错心理更加强烈,因此对社会政治不稳定带来的威胁将会更大。
参考文献:
[1]刘建伟,《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以<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为例》[J],全球视野2012年第3期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2000年62页
[3]David Abernethy and Trevor Coombe ,Education and Pol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4]胡鞍钢,王磊,《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不稳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给予 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83
[5][法]托克维尔,《旧政体与法国革命》[M],上海外文出版社,2000年
[6]The younth employment crisis:Time for action,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e,2012
[7]《埃及青年求职难》[J],《经济学家》2011年9月17日
[8][韩]申东润,《韩国青年的失业问题》[J],《海外传真》
[9]陈宝瑜,《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践》[J],《教育与职业》,1996(3):2
[10][德]瓦尔特·R·海因策 《德国青年的过度与就业》[J],《青少年导刊》(人大复印资料),2001,(5)
[11][意]乔治·博卡《意大利共和国史话》,[M]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242页
[12]王侃,《略论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的成因及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6月
[13][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口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张嘉艺,女,辽宁大连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生。
关键词:青年学生 社会政治不稳定 学生运动 现代化冲击
社会政治不稳定( Socio-political Instability, SPI)是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衍生品。"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是政治不稳定的诱因"这是塞缪尔·亨廷顿关于政治稳定的论断。现代化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目标也是障碍,它带来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不匹配是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的诱因。所谓政治稳定亨廷顿认为,是指政治系统内部的主要成分,如基本政治价值、政治文化、基本政治制度或宪政结构比较持续或比较平缓的变化。而社会稳定是政治稳定的保障与基础,社会的不稳定通常是政治不稳定的前奏。青年学生是即将迈入社会投入到经济发展的大军中的一批人,他们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他们每天都与期望与幻想打交道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带来不平等。青年学生他们是心理波动最大,最直接体验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不对等的群体。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他们来说,他们就是社会矛盾发展的根芽,这几乎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必经之路,每个青年知识分子都有属于他们的热情、失落理想、现实。
(一)传统原因
所谓传统正是青年知识分子固有的本质,每一代青年都有的心理。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他对政治稳定所带来的威胁就会越大,他们对于现实就越加的不满,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为这种不满找到更为有效、更为彻底的解决方案。
知识分子的要求永远走在国家政策和措施的前面.即使满足了他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也很难满足他们抽象的社会价值需求,因此挫折感、失落感和不满情绪经常存在于知识分子的头脑之中,反叛的意识潜在。往往一些缺乏知识的穷困潦倒者对于生活更容易满足,他们辈辈生活如此从生到死不曾改变,所有生活空间都在一村之间,他们也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只有将希冀寄托在如桃花源一般的来世当中。即使发生运动他们也往往只能热情参与,却不知这样的运动将会为他们带来什么。而对于有知识的青年来说,一方面他们有着更多的社会参与、政治参与,他们在书本中读到过美好,因此更要致力于将理论变为现实。从这点上来看文盲参与政治比知识分子参与政治要安全的多。另一方面青年知识分子的能力与回报不相符也会使他们心有不甘,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刚刚加入甚至未加入社会的人来说,他们无所顾虑没有生存的压力、家庭负担。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关系网,依旧生活在只有家庭的关系网中,他们的身心还未成熟但思想已经超前,无论改变是否成功都不会比现在更差,毕竟他们一无所有不会害怕失去,也许改变就会让他们将理论变为现实,怀着这样的希望他们将年轻人的冲动全部释放。
知识是现代化的武器,也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威胁。全民素质的过快提高意味着社会动员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动员能力提升与政治参与水平的不匹配就将带来灾难。当然这种知识不单单指对于语言及科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于政治参与的认识对于自身权利的解读。
(二)现代原因
1.青年失业与高校扩招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在20世纪中叶许多新兴国家快速崛起,这些发展中国家只用了二、三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了一、二百年走过的路程。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经济刺激下不平衡。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已被证实确实存在,尽管不能不公平的将所有责任都推向经济发展,但由于快速的变迁,出现了利益格局分化带来了社会矛盾。托克维尔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叙述中讲到"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的繁荣,这种繁荣未能安定人心,却到处激起了人们的不安情绪。"这种经济发展带来的扭曲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在各个发展中国家普遍上演着。其中这种经济刺激下人才培养的急于求成,则是青年知识分子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的原因之一。
失业尤其是青年失业将为社会政治不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青年失业率根据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anizafion,简称为IL0)的定义,失业者可以定义为那些每天工作不足l小时但能胜任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因此,青年失业主要是指在15至24岁的劳动力中,每天工作不足1小时但能胜任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根据2012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青年人口分布发现,绝大部分青年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在北非青年的失业率高达20%-30%是各个地区中最高的,在这些地区中埃及的失业率为24%、约旦为27%、突尼斯为39%。在埃及失业的大部分年轻人为大学毕业生,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是父母省吃俭用送入大学来的,父母用40%的收入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却不得不承受毕业即失业的痛苦。正是如此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中所谓的U一代成为了这场阿拉伯之春的先锋与主力,他们有能力有知识然而不相符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体制却让他们学而无用,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却被现实击溃,因此他们的愤怒掀起了内战的序幕。正如全球物流企业中东快递公司的约旦籍创始人Fadi Ghandourshuo说的"被虚掷的青春是我们这个地区史诗般的失败故事的核心问题"在发达国家中西班牙与希腊的青年失业率在2007年至2011年四年间翻了两番分别达到了46%和42%。而这两国正是欧债危机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全国萧条下社会不稳定因素威胁着现存政府。在过去,青年失业与文化水平曾成负相关关系,但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青年失业者是知识分子,高校的扩招成为了关键。
通过对世界银行给出的全球176个国家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高校入学率增长情况作出统计。计算高校入学增长率=(2009年入学率-1999年入学率)/1999年入學率。使其与上文提到的青年失业率进行数据分析,通过SPSS数据分析发现,sig=0.033<0.05(n=176),二者具有相关性,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高校入学的增长率越快,青年失业率就越高。 高校教育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当经济发展处于未完全工业化时代时,高校创造了大量用于研发科技却没有手工能力的知识分子,这种供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在一个国家,熟练工人奇缺,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过剩的奇观"。11韩国、泰国的军人政权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经济刚刚高速发展时所带来的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感到烦恼。从1998年起,我国就实行了教育产业计划,高校入学人数快速激增。在1999年我国的高校入学率只有7%到了2009年则增长为24%十年间增长了2.43倍,但青年失业率却持续走高。类似的在韩国,大学以上的高学历青年失业者的比重越来越大。2002年大学入学率达到了70%以上,导致中小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低学历人才越来越少。从就业观念上来说,大部分应聘者只愿意到大企业中工作,而不愿意在中小企业中工作。从韩国的JOBKOREA机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52.8%的青年失业者不愿意在中小企业工作(朝鲜日报2003年9月8日)。12后发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脱节是导致青年失业的根本原因,青年知识分子从心理上和能力上都无法做出下向就业的选择。在一些青年失业率较低的国家,都有着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德国是最早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之一,也是具有职业培训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一,有学者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当代世界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这使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适当水平。
青年失业问题是导致社会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失业则是青年失业问题的主干,因此高校的扩招滥招间接增加了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德国的政治稳定与其教育改革也息息相关,德国的缩减高校招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了培养德国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这正如德国学者瓦尔特·R·海因茨所指出的,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其目标不仅在于为经济服务,而且在于年轻人的社会化。"通过职业化德国培养了本国国民为国奉献而非为己的信仰。由此可见,在当代,解决青年知识分子带来的社会政治不稳定问题,控制大学扩招是关键。
2.网络与新思潮
除了高校的扩招因素外,二十一世纪以来,网络的发展也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快捷让互联网主力军的青年知识分子们看到的不光是新闻更是差距。幸福与痛苦都产生于比较当中。当青年知识分子发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时,他就会觉得现实越发痛苦。新思潮必然会带来社会政治不稳定,现代网络无疑加速了种种思潮的传播,同时也让青年学生成为了传播的主力军。
新思潮传播的基础在于国内令人不满的现状,1968年席卷法国、意大利多国的"五月风暴"、"火热的秋天"其最初是因为学生们反对越战,而更重要的基础还是在于欧洲各国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意大利,虽然法西斯的统治已经结束但其高压政治却始终让意大利人民无法体验自由。"国家、家长和老师们,口头上很民主,实际上希望青年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要是超出了工会和政党的传统轨道,他们就立刻觉得味道不对,觉得要变天。"在法国和英国,人口激增带来的压力让大学教育变得死板,学生们在呆板的教育体制下看不到希望。正当学生们对现实产生不满时,左的思潮迅速传入欧洲,据1967年底的统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展以来,中国出版的各种毛主席著作,已经遍及全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用六十五种文字自行翻译出版了八百四十五种版本的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已经在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行。"在欧洲毛主义同样受到人们,尤其是受到青年人的欢迎。意大利史家乔治·博卡这样描述六十年代的意大利社会:"中国的风,那遥远而陌生的世界吹来的罗曼蒂克的风,充满奇异热情和幻想的风,吹旺了意大利学生运动的火"。这种新思潮立刻让欧洲大陆的学生找到了理想,对比了现实生活与这种共产主义的美丽蓝图后,学生们改造社会的决心越来越强烈,校园中随处可见毛泽东、马尔库斯的画像,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这样打响了。
现代,网络媒体成为了新思想的传播的最佳载体,同时也扩展着青年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途径。利用网络放射性的特点,新观点、新事件经过无数学生的阅读传诵后其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最大。正如埃瑟·戴森所指出的"數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在阿拉伯之春中facebook、推特等社交网络软件将西方的思想传播的淋漓尽致,也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提供了便利,可以说网络成为了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国内BBS、强国论坛等在丰富政治参与的同时更是为网民组织政治活动带来便利。从反对日本占领钓鱼岛的游行到环保行动,看似无关紧要的爱国与公益活动背后却隐藏着社会不稳定的威胁。在新时代,网络使得青年知识分子接收到了更多的信息,传统的纠错心理更加强烈,因此对社会政治不稳定带来的威胁将会更大。
参考文献:
[1]刘建伟,《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以<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为例》[J],全球视野2012年第3期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2000年62页
[3]David Abernethy and Trevor Coombe ,Education and Pol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4]胡鞍钢,王磊,《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不稳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给予 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83
[5][法]托克维尔,《旧政体与法国革命》[M],上海外文出版社,2000年
[6]The younth employment crisis:Time for action,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e,2012
[7]《埃及青年求职难》[J],《经济学家》2011年9月17日
[8][韩]申东润,《韩国青年的失业问题》[J],《海外传真》
[9]陈宝瑜,《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践》[J],《教育与职业》,1996(3):2
[10][德]瓦尔特·R·海因策 《德国青年的过度与就业》[J],《青少年导刊》(人大复印资料),2001,(5)
[11][意]乔治·博卡《意大利共和国史话》,[M]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242页
[12]王侃,《略论1968年欧洲学生运动的成因及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6月
[13][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口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张嘉艺,女,辽宁大连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