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我们试着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引领孩子逐渐入情入境地走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并通过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深入透彻,欣赏更有滋有味。并逐渐形成生动的语言审美能力,享受朦胧的色彩、嗅觉、情感、意象等各种审美联觉。
关键词:朗读 享受 审美联觉 美形 美色 美味 美情
心理学家证明:正值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处于对外部事物,尤其是对生动的语言刺激的敏感期,所以。此时是人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新课程也倡导: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使静止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我们可以试着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呵护孩子脆弱的自信。轻点孩子幼稚的思维。巧燃孩子懵懂的情愫,妙接孩子自由的想象,引领孩子逐渐人情入境地走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最具形象,最具思想,最具情感,最具想象力的,华夏儿女引以为豪的文化宝库,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深入透彻,欣赏更有滋有味,并逐渐形成生动的语言审美能力,享受朦胧的色彩、嗅觉、情感、意象等各种审美联觉。
一、精彩朗读,享受美形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印象。朗读欣赏是让文学作品通过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此时。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了语言文字以外的综合反应。即: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朗读,激起了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视觉与形象的连锁反应,产生丰富的欣赏联觉。如:朗读儿童诗《让我们荡起双桨》,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像看见小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四溅,游鱼嬉戏,水流激荡,静涛拍岸,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景象。我们在人情人境的朗读中感受到金秋水乡有声有色的人文美,在大胆的想象中欣赏到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风光美,享受到文与形、文与情交融的愉悦。
由此可见,流动的文学作品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幻觉。
二、精彩朗读,事受美色
我们知道:色彩万物皆备,奥妙无穷,既能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入压抑、哀愁、情思郁悒。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朗读的节奏、音色、语速、音高等变化唤起学生的色彩感。并让学生借助色彩的交织呈现得到心理上的种种享受。
例如:学习《秋天》一课时,为了帮小朋友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彩,我让从小生活在农村,对身边的事物耳熟能详的孩子边朗读课文边想象画面,孩子的思绪悄然飞出课堂,兴奋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有的欣赏到“天空的碧蓝碧蓝”;有的欣赏到“田野的金黄金黄”;有的欣赏到“枫叶的火红火红”;有的欣赏到“棉花的雪白雪白”……课后,我和学生手拉着手唱着嘹亮的歌儿走进秋天:我们轻轻地摸摸那五彩缤纷、争妍斗奇的菊花;仔细地寻找那咧开嘴露出雪白牙齿的棉桃;极目远眺那色若桃花、美似锦缎的云朵;深深地嗅一嗅那像红灯笼一样挂在枝头的柿子;选一片掌形的梧桐树叶或火红的枫叶小心地夹进书本……回到课堂,我又让小朋友自主合作、自由谈谈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以及看到的秋天。并用画笔描绘出来,把教室变成一幅生动的秋的世界。再把学生带人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欣赏画面。边朗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这时,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符号连在了一起,将具体的事物与丰富形象的语言融为了一体,他们在朗读课文中,享受色相,享受視觉上的色听联觉。另外,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课件、视频展示、教学挂图、简笔书画等手段。让学生享受色彩联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三、精彩朗读,享受美味
国标版新教材,不仅具有迷人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味觉反应。比如:第五册的《石榴》就是一篇色、香、味俱全的美文,当朗读到“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吮吸着石榴的芳香;陶醉调皮地咂咂嘴,似有垂涎欲滴的横样。
再如:第六册《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洋槐花的芬芳浓郁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读者在这样的五月,这样的花香里随作者走进槐乡,望着似瑞雪初降、自茫茫的槐花。闻着香喷喷、甜丝丝的花香,心里装着喜盈盈、美滋滋的满足。当读到“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时,学生仿佛已置身洋槐花的海洋中,馥郁的花香正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铺天盖地地袭过来。不知不觉中学生已醉倒在花香中。乐不思蜀了。
四、精彩朗读,享受美情
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朗读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审美联觉,即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愉悦、或痛苦、或兴奋、或恐惧等心理反应。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园地。如:高年级《友谊的航程》一文,那优美的语言、轻快的节奏、明亮的基调深深地震撼着孩子。让孩子不自禁地随着语言文字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产生为祖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而倍感自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浩瀚的太平洋彼岸升起而无比激动。为祖国人民万众一心强盛自己的国家而异常兴奋的心理。低年级那甜美的韵文,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的课本,牢牢地吸引着孩子们。《狼和小羊》是一首用语言、神态、动作来描绘和刻画“人”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童话。其中主人公小羊那天真无邪的样子,那温柔善良的语言,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刻画出了小羊的聪明可爱和据理力争的性格。当教师用录音播放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学生顿时感到毛骨悚然,认清了狼的凶恶狡诈。蛮横无理的本性。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可见课文内容的变化。会使文章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篇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朗读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把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比作霓虹闪烁的戏剧舞台,那么,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朗读则是最美妙的最让人陶醉的旋律。让学生在一个曲语言构成的精神舞台上,通过琅琅的读书,侃侃的交谈,会心的微笑。以及与教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自己汲取营养,自己耕耘,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目醉其色,耳醉其音,舌醉其味,心醉其情,达到朗读欣赏最理想的境界。
关键词:朗读 享受 审美联觉 美形 美色 美味 美情
心理学家证明:正值儿童时期的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处于对外部事物,尤其是对生动的语言刺激的敏感期,所以。此时是人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新课程也倡导: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使静止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我们可以试着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呵护孩子脆弱的自信。轻点孩子幼稚的思维。巧燃孩子懵懂的情愫,妙接孩子自由的想象,引领孩子逐渐人情入境地走进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最具形象,最具思想,最具情感,最具想象力的,华夏儿女引以为豪的文化宝库,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深入透彻,欣赏更有滋有味,并逐渐形成生动的语言审美能力,享受朦胧的色彩、嗅觉、情感、意象等各种审美联觉。
一、精彩朗读,享受美形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印象。朗读欣赏是让文学作品通过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此时。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了语言文字以外的综合反应。即: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朗读,激起了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视觉与形象的连锁反应,产生丰富的欣赏联觉。如:朗读儿童诗《让我们荡起双桨》,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像看见小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四溅,游鱼嬉戏,水流激荡,静涛拍岸,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片欢畅、热闹的景象。我们在人情人境的朗读中感受到金秋水乡有声有色的人文美,在大胆的想象中欣赏到金秋水乡如诗如画的风光美,享受到文与形、文与情交融的愉悦。
由此可见,流动的文学作品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幻觉。
二、精彩朗读,事受美色
我们知道:色彩万物皆备,奥妙无穷,既能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入压抑、哀愁、情思郁悒。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朗读的节奏、音色、语速、音高等变化唤起学生的色彩感。并让学生借助色彩的交织呈现得到心理上的种种享受。
例如:学习《秋天》一课时,为了帮小朋友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彩,我让从小生活在农村,对身边的事物耳熟能详的孩子边朗读课文边想象画面,孩子的思绪悄然飞出课堂,兴奋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有的欣赏到“天空的碧蓝碧蓝”;有的欣赏到“田野的金黄金黄”;有的欣赏到“枫叶的火红火红”;有的欣赏到“棉花的雪白雪白”……课后,我和学生手拉着手唱着嘹亮的歌儿走进秋天:我们轻轻地摸摸那五彩缤纷、争妍斗奇的菊花;仔细地寻找那咧开嘴露出雪白牙齿的棉桃;极目远眺那色若桃花、美似锦缎的云朵;深深地嗅一嗅那像红灯笼一样挂在枝头的柿子;选一片掌形的梧桐树叶或火红的枫叶小心地夹进书本……回到课堂,我又让小朋友自主合作、自由谈谈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以及看到的秋天。并用画笔描绘出来,把教室变成一幅生动的秋的世界。再把学生带人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让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欣赏画面。边朗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这时,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符号连在了一起,将具体的事物与丰富形象的语言融为了一体,他们在朗读课文中,享受色相,享受視觉上的色听联觉。另外,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课件、视频展示、教学挂图、简笔书画等手段。让学生享受色彩联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三、精彩朗读,享受美味
国标版新教材,不仅具有迷人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味觉反应。比如:第五册的《石榴》就是一篇色、香、味俱全的美文,当朗读到“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吮吸着石榴的芳香;陶醉调皮地咂咂嘴,似有垂涎欲滴的横样。
再如:第六册《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洋槐花的芬芳浓郁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读者在这样的五月,这样的花香里随作者走进槐乡,望着似瑞雪初降、自茫茫的槐花。闻着香喷喷、甜丝丝的花香,心里装着喜盈盈、美滋滋的满足。当读到“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时,学生仿佛已置身洋槐花的海洋中,馥郁的花香正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铺天盖地地袭过来。不知不觉中学生已醉倒在花香中。乐不思蜀了。
四、精彩朗读,享受美情
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朗读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审美联觉,即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愉悦、或痛苦、或兴奋、或恐惧等心理反应。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园地。如:高年级《友谊的航程》一文,那优美的语言、轻快的节奏、明亮的基调深深地震撼着孩子。让孩子不自禁地随着语言文字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产生为祖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而倍感自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浩瀚的太平洋彼岸升起而无比激动。为祖国人民万众一心强盛自己的国家而异常兴奋的心理。低年级那甜美的韵文,活泼的形式,图文并茂的课本,牢牢地吸引着孩子们。《狼和小羊》是一首用语言、神态、动作来描绘和刻画“人”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童话。其中主人公小羊那天真无邪的样子,那温柔善良的语言,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刻画出了小羊的聪明可爱和据理力争的性格。当教师用录音播放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学生顿时感到毛骨悚然,认清了狼的凶恶狡诈。蛮横无理的本性。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可见课文内容的变化。会使文章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篇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朗读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我们把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比作霓虹闪烁的戏剧舞台,那么,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朗读则是最美妙的最让人陶醉的旋律。让学生在一个曲语言构成的精神舞台上,通过琅琅的读书,侃侃的交谈,会心的微笑。以及与教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自己汲取营养,自己耕耘,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目醉其色,耳醉其音,舌醉其味,心醉其情,达到朗读欣赏最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