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现实主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f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加拿大著名小说家之一,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一生只有两部短篇和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分别是《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1976)、《当鸟儿带来太阳》(1986)和获得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的《没什么大不了的》(1999),而其长篇耗费了他将近13年的心力进行创作。这样一位产量不高的文学大亨却为我们贡献出了一部驰魂宕魄的文学精品。
  关键词: 现实主义 隐喻 诗意死亡
  《海风失落的血色馈赠》(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不仅仅是一部地域性小说,更是馈赠给一个个为生计挣扎过、向生活妥协过、为梦想奋斗过的有力量的人们的普适性作品。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派手法极度盛行,在新的思想形式和文学革命之后,那些坚持传统一部分现实主义的当代作家陷入过度的迷茫之中,同时想方设法地揣摩在各种形式上的创新之法。他们追求行文的优美、形式的愉悦,逐渐丧失作品深度的有力支撑,更像是一座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近在眼前远在天边,让人感受不到真实的美感。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在现实主义风格上仍然坚持朴素地进行创作,在高原逶迤的时代背景下谱写一曲河流蜿蜒的生命绝唱,具有一种跨时代的鉴证意义。
  一、小说现实主义手法的探索
  二十世纪的欧美文学可划分成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流派[1],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继承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潮流,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解析一个家族的变迁史并用深刻的语言揭示整个时代的状貌。小说的地域性视角定位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寒冷严峻的风景中,以麦克劳德的故乡作为叙事的幕布,叙述渔夫、矿工、返乡者、城市人等一众平凡的底层人物角色,这与作者常年居住在此及他青年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事实上,不止作品中的人物向往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卡迪亚(乌托邦)世界,作者也同样希冀这样的理想世界。
  《海风失落的血色馈赠》(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更像是故事的馈赠,作品汇集七个故事,分别是秋、黑暗茫茫、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回乡、灰白的金色馈赠、船、去乱岑角的路。故事都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各个故事虽相互独立又融为一体,作者用准确的事件和地点详实地描写叙述背景,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构架起作品人物与读者共情的桥梁,让读者体会到他们真切的内心世界,强化各个故事的真实感。
  《秋》开头母亲的话“我们只能把它卖了”就道出卖马的事件,此刻原本在寻常日子里大西洋透彻晶莹的海水在卖马的日子里变得浑浊、愤怒,甚至是痛苦,麦克劳德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的意义,将海水渲染上一层感情基调。“我”的父亲由于生活的拮据、冬季的迫近,不忍心地将家中陪伴已久的老马斯科特贩卖给牛贩子麦克雷,理想生活的击碎必然演化为生存规则下的束手无策。父亲在心灵的矛盾之中延宕,他在等待着不可能发生的奇迹——马儿恢复健康、变回年轻,等待着当他不再等待的时机。相比父亲,母亲决绝得多,然而“我”知道她已经意识到自己伸手要抓的东西太多,连已经拥有的恐怕都要全部丢掉。就像你攀爬悬崖时见到诱人的细枝,情不自禁地去抓;在伸手的刹那,你心里清楚,这根枝条可能所寄无物。在那一刹那,你时刻准备着承受可能到来的疼痛和满身的瘀青。作者用一种间接的、暗示的象征手法描写母亲的感受,与父亲肉眼可见的痛苦形成比较,“我”作为一个孩子意识到大人正在参与一场“杀戮”。最后他们还是失去了老马,在风雪夜彼此依靠。小说自传体的微妙笔触让读者间接性成为参与者,同样产生被命运拨弄、盘算而喷薄而出的无力感,这是身为人终身难以摆脱的生存境遇。
  《黑暗茫茫》中刚满十八岁的詹姆斯世代从事着矿业,老中青三代都靠采矿维持生计。年轻一代总归习惯性地想叛离老一代一成不变的生活,尝试着要“离开”把生命与采矿捆绑在一起的生活,但即便他想离开原有的生活也异常艰难,他将探索的是从未接触过的未知世界。以采矿为生的固定生存模式早已淌进他生命中,他身上背负的不仅是整个家族命运的回环,更是整个布雷顿角的历史传统。这些詹姆斯们在逃离家族的命运,却不知道该逃离何处,不论坐上哪辆顺风车,都不过是向着某个深处开去,最终驶入无边的黑暗之中。《灰白的金色馈赠》是唯一一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进行叙述,其中的少年同样选择在赌球中逃避现实,逃避与先辈一脉相承的命运,却依旧寻到情感的出口,在客观的生存模式与自身的精神挣扎之中突破逼仄的认知豁口,最终敢于面对一个家族的命运、一个时代的命运。由于小说取之于现实的素材,通过真实的细节展现了艰涩的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人物那種无畏地与自身命运的抗争不仅仅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自我牺牲,更传达了一种与祖先血脉相承的原始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穿透了布雷顿角被海风裹挟的百年历史进而演化成神圣化的冲动。这是小说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表现的潜在主旨[3]。
  二、隐喻的主题意象
  在叙事学领域通常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大多根据转喻原则组织文本,事实上以语言为材料的文学无论是何种题材,都离不开转喻和隐喻。隐喻性语言的支持者哈里肖指出叙事学大部分概念都包含着隐喻其中叙述者就是一个隐喻(1995),麦克劳德的小说中叙述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个隐喻。
  麦克劳德作品中有两大主题意象贯穿全文,分别是海边和地下矿场。布雷顿角的居民生活中海边和煤矿中,所有故事都萦绕着一种粗粝、严酷与清冽的冷色调,无处不在隐喻着人们在艰难环境下生存的疼痛感。但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并未直接点明生活的凄苦之境,反而在叙事上发扬了口述文学[3],用超乎寻常的克制冷静又粗粝温柔的笔调,借助叙述者的口吻回溯家族史,如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留声机播放着岁月的曲调,以一种琐碎的真实真切地展示着时代的变迁。作品中人物的血液里就天然地流淌着海水和矿场的因子,在与海洋的漫长搏斗中,他们听着潮水撞碎海岸的响声,乘着用亲人姓名命名的船出海,吟唱着钓鱼所用船调(《船》);或随时像鼹鼠一般穿梭在各个恶劣的矿场巷道中,匍匐在黑黝黝的煤块和尖利的页岩碎片上,承受着意外爆炸后随时被拆解成可怖拼图的后果(《黑暗茫茫》)。矿场代表生存的希望,同样也是埋葬生命的死亡之所,布满了深深的伤口。我们来时走了很长的路,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乡》)。隐喻交织而成的迷宫,在抽去情节和概念的框架后,作为一个个意象符号,融为心灵的一部分。   与早前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相比,同样是用以生命搏斗的素材,虽然两者都运用了朴实的写作手法,但麦克劳德的故事中缺少了英雄主义的成分,更多的在展示海与人类的血肉交融,两者互为隐喻,彼此牵挂:“港口自身不大,海岸的弧线也柔和,像个小小的、平静的子宫,培养着在外部发生、现在进入其中的生命。就从那石壁夹岸的狭窄通道中来,那个海水进出的关卡。”(《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此篇故事开头写道“酝酿着的小暴风雨正在迅捷地逼近”和“我的旅程在这里结束了”这两句其实都是隐喻,暗示着下文如暴风雨般的事件正在发生。当爷爷和“我”打招呼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样啊”而不是“你从哪里来、你是谁”,显然他知道“我”是谁。当奶奶看到“我”之后,双眼更加是闪耀出不加掩饰的敌意,那么“我”的身份在他们心中不言而喻。在晚饭过后,爷爷奶奶唱了两首歌,唱的是失去的事物,唱的是他们不同的体会。
  第一首:
  “我说你们这些美丽的温柔女子追求情郎可得留点心思
  他们像夏日拂晓的星辰才刚露面,转眼就要隐身
  做一只麻雀多好,我常常想我要有翅膀,
  我可以飞翔飞去和我心上的人相会
  他要的,我却一样也不给
  可惜啊,做一只麻雀只是空想我哪有翅膀,
  我也不能飞翔天空中没有哀伤和忧郁
  我却被绑在地上,直到死去”
  另一首:
  “我独自游走,迷失在河岸观清光一束,良夜何其
  我独自徘徊,见到陌生的少年听他哀恸哭号,不住叹息
  眼泪留给一个人,她睡得寂寞
  流给她,一个谁也救不起的人
  黑暗的河水泛着泡沫从他身边无声流过河水掩过年轻珍妮的坟
  哦亲爱的珍妮,为我再驻足片刻
  别抛下我,爱人,我已痛得不知所措死亡是匕首,将你我分隔
  这鸿沟多么辽阔,爱人,站在两岸的你我”
  这两首歌唱完后沉甸甸的情绪同时压在了“我”同爷爷奶奶的肩上,歌词的表达隐隐地暗示了“我”和他们女儿发生的故事,他们失去的事物便是他们的女儿。而“我”却想残忍地接走寄托在他们生命中唯一的希望——被他们抚养长大的我的儿子约翰。在故事末端,“我”在转机时看到了一幕:一个销售人员下飞机,他的老婆和儿子在迎接,他的儿子高兴地问道:“爹爹,爹爹,你给我们带了什么啊,你给我们带了什么啊?”与在“我”离开海边的时候,没有给约翰任何东西,约翰却送了一块漂亮的石头给“我”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暗示了“我”的内心充满了父爱的愧疚。为了生存布雷顿岛的居民们可能要丢弃梦想,还可能不得已地割断过往、割舍血脉,这是生活自来的残忍,但即使如此这些人可能依然找不到人生出口的方向。
  三、诗意的死亡
  死亡是诗意的、温柔的,而活着则是粗粝的、残酷的。无论是大海还是矿场,都是物质富饶又艰险异常的场所:既能为人们养家糊口带来生的希望,又能把为了生存而来到这里的人们霎时掩埋抑或者是吞没,产生死的威胁,大海与矿场成为毗连生与死两个分殊对立的桥梁,这些在《黑暗茫茫》、《船》、《去乱岑角的路》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在《船》的开头,作者就用诗意的笔触将死亡的情绪蔓延开来:床头烟灰缸里溢出的灰色尸身目睹着点燃香烟后瞬间消亡的星火,它们随时都可能从烟缸的小山上跌落下来而招来杀身之祸。这些意象蕴含着父亲出海后的不幸遭遇,他的双手双脚都已经被撕碎,当我们想把他从石头间拖出来时,他的肩膀在我们手中变得不成形状。海鱼咬掉了他的睾丸,海鸥啄走了他的眼珠,他曾经的面孔只见一团肿起的紫色皮肉,腕上还挂着铜链,头发里长起海藻,他的身体没有剩下多少。那个四十岁才结婚、喜欢读书却当了渔民、工作回来后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书的父亲,花了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却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得多。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谈到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麦克劳德用粗粝的文字撕扯出这样的一个真相:我们应该生活在此处、生活在这里。要想看见光明,就要先遁入黑暗中;要想活下去,就要先接近死亡。如果说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中强调的是不背负任何重担的轻盈、透明,脱离生命的沉痛和琐屑,一览无余地展示虚空的、原始的狂欢,与烟火尘世共生共乐,将苦难发生的可能性用短暂的迷狂所掩盖。那么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就是用沉静镇定的叙事语调克制地道出生命的艰辛、切肤的痛楚,将情感碾碎,以理性的态度与死亡作斗争,迷狂只能用迷狂治愈,痛苦亦如是。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谈到诗意地栖居无非是摆脱常人束缚而本真地存在,因为人的本质就是此在——存在于此,此在以某种方式发生交涉的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4]。
  麦克劳德在描述这些受煎熬的众生相时是带着含蓄而饱满的情感,关于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场景的叙述中也散布着诗意的芬芳,他用优雅的遣词造句细腻呈现的各个场景巧妙地組合成一幅幅无与伦比的水彩画,即便这些意象的最终指向是死亡。《去乱岑角的路上》中他大篇幅地描写了去奶奶家时路上的优美风景,奶奶家毗邻海岸,如同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身处在夏日的荒野之美中,“我”却回忆到了冬日爷爷死亡的悲剧,生命的轮替就发生在乱岑角既残酷又美丽的风景之处,它的消亡也充满着诗意。《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全篇运用散文化的笔法,自然世界消融其中,建构了一个诗意的世界。结尾处的隐含之意耐人寻味,体现了麦克劳德贯穿全文的节制,这种节制实则暗含了浓烈的情感,它不一定是美好的,可能是悲痛,可能是失落,但它是一种深沉的诗意。
  “今天是你余生的第一天”在“我”头脑中盘旋的这句话巧妙地揭示生与死的分殊对立,今天既可能是第一天又可能是最后一天。活着从来都比死亡更沉重,但即便如此也要用生命去追逐生命,达到苏格拉底在《裴多篇》提出的“向死处灵魂不朽”。故事中的人物随时要为了活面对死,而当死亡发生之后,活着时要面临的许多未知的苦难才得以终结,生活的艰辛轻侮每一代人的痛苦又终于湮灭不见,因此死亡又好像充溢一种诗意的温柔。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笔下的布雷顿角仿佛遥远,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平凡人的生死悲欢。
  参考文献:
  [1]马小朝.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04):38-42.
  [2]王晓丽.开创英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浅谈《鲁滨孙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9-22.
  [3]王冠珠.来自布雷顿角的生命回响——记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J].世界文化,2018(04):12-15.
  [4]夏鹏铮.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的诗性隐喻研究[J].语文建设,2015(26):24-25.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招聘会上外贸企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了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同时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与企业需求是不匹配的。要突出应用型本科的价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和地方经济动态对接,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群师资队伍,构建新型定岗实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外贸人才 企业需求  2017
摘 要: 二战以后,广大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从殖民和内乱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迫切的发展问题成为各个国家政策和行为的宗旨,但是发展的渴望带来的却是动荡的政治秩序和混乱的国内政局,如何化解这种矛盾,亨廷顿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政治发展理论——通过对比发展与稳定之间失衡与平衡之间的差异,研究利用政治制度化、改革等举措维护政治稳定,从而推进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亨廷顿的观点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平稳实现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这一即时通信工具走进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大学生日常行为、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及学习习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系统总结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问题,进而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微信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机制  一、微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
摘 要: 基于6所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测评的数据记录,在测评使用论证框架(AUA)下,对课程测评的质量和使用进行论证。以数据为起点、图尔敏逻辑模型为形式,依次论证测评记录、测评解释意义、测评决策和测评后效的主张及反驳理据。论证结果发现,课程测评解释在构念效度这个核心问题上的主张成立,但在分数内部一致性、评分员一致性、决策依据逻辑性和后效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反驳。在分析数据和反驳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课程测评
摘 要: 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选修九Unit 3 Australia-Reading为例,依托语篇阅读,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说明文的篇章结构,获取文本信息,引导学生输入、理解、内化语言,将语篇阅读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写作中,以读促写,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仿写练习,探索出一条读写结合课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  关键词: 英语仿写 语篇阅读 小组合作  一、引言  陈宇兰(2
摘 要: 红色经典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下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與建设中形成的文化,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与追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主动融入红色经典内容,做好教育指导工作,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发展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经典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探析  学生是社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
摘 要: 鉴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网络口语移动式学习是口语教学的必然趋势,本文就手机软件“英语趣配音”作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补充手段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实证探索。历时一学期的调查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英语趣配音”是有效提高学生语音水平的辅助工具,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  关键词: 移动学习 英语趣配音 英语口语训练  1.引言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基于网络的口语移动式学习
摘 要: 提到《鸿门宴》,绕不开的问题是项羽为什么不杀了刘邦。根据教学反馈,学生发现宴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合情理之处。项羽对刘邦是否起过杀心?“鸿门宴”这场饭局的前奏是什么?转变思路之后这些不合情理之处能否被有效解释?本文通过研读《项羽本纪》等相关资料,重构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饭局”。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鸿门宴》 不合情理之处  思辨,从广义上说就是思考辨析,《礼记·中庸》中提到:“博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天天健康》节目5年发展为例,阐述在融媒时代广播健康节目要实现质的飞跃,焕发新生,必须从节目内容、传播方式、主持人素养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 健康节目 内容创新 融媒传播 专家型主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健康意识随之强化,人们对于医疗健康知识的获取充满兴趣。传统媒体制作的健康类节目,是传递健康资讯、进行心理关怀、引导运动保健
摘 要: 近年來大量日本影视剧被引入国内,随之国内涌现出许多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字幕组。在许多优秀的字幕组团队受到关注的同时,也有一些对字幕翻译质疑的声音,一些为了“接地气”、使用流行语、追求搞笑噱头的翻译让观众欲哭无泪。对于这些脱离人物角色的字幕翻译问题,展开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最新的一部日剧为例,通过对同样剧集不同版本的翻译进行分析对比,运用角色语言的概念,分析探讨以日剧为代表的影视剧的字幕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