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了!打开了!”一个9岁的男孩兴奋地跳起来,拿着钥匙的右手高高举起,说话明显吐词不清。
每天下午3点过,家住高新区兰花小区的小勇就会在父母的护送下到兰花小学上学,而练习开门是小勇每天的必修课。
小勇的父母是农转非人员,父亲靠开三轮车维持一家人生计,日子过得紧巴。恼火的是,小勇从小患上脑萎缩症,到了学龄时,不但智力低下,存在语言障碍,而且行为异常,经常“侵犯”小伙伴。
父亲找到学校领导:“我没钱送孩子上特殊学校,今天送到你们这里来,不指望他学多少知识,只想他将来生活能够自理就行。”
校长杨刚收下了这个特殊学生。
学校安排了3名教师,每天下午4点,轮流给小勇“上课”,教他开门、洗手、认钱……
小勇能够与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是高新区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一班人逐渐认识到,辖区内一些学校发展不均衡,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于是,高新区管委会决定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辖区内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我没有两年以上的有效用工合同,我的娃儿能不能在这里读书?”2004年6月,位于高新区的65中被列为“民工子女入学就读定点学校”后,几乎每天都有一大群民工到学校咨询。
按规定,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可免收借读费,但必须同时出示6种证件,最让民工头疼的是必须出示两年以上有效用工合同。民工中,擦皮鞋,卖水果,当“棒棒”的多,真正能签订用工合同的很少。
“如果坚持‘弹直线’,大部分民工子女就不能享受优惠政策了。”65中校长程前亮说,学校最终决定,只要民工到有关部门开具相关证明,就可以视同用工合同对待。
9月,100余名民工高高兴兴送子女入学了,一名叫刘云的民工笑得格外开心。由于自己超生了一个孩子,尽管夫妻俩拼命打工挣钱,但两个孩子上学,着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老大上五年级,老二上一年级,学校要是能免掉两个孩子的借读费就好了。”送孩子去报名前,刘云曾听说像他这样的情况,只能有一个孩子享受免费借读政策。
报名那天,刘云带着两个孩子早早地来到学校,收费时,两个孩子都免交了借读费。刘云忍不住问了一句:“不是说只能有一个享受优惠政策吗?”学校办公室主任屈圆告诉他:“你的超生行为虽然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可孩子生下来后,接受义务教育却是他应有的权利。”
来自璧山乡下的汪晓敏觉得自己很幸运:自从他来到高新区渝高中学读书后,除了能得到李向荣老师在学习方面的关照外,每个月还能从他那里领取50元至100元不等的扶助金。
这扶助金是李老师以个人名义供给汪晓敏的。本来,为保证贫困学生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高新区管委会设立了困难学生发展专项基金。李老师所在的渝高中学也以学校的名义,设立了贫困学生奖励金,学校每年出资三四十万元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生活上的资助。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成绩平平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高新区和学校的目标是‘全员育人’,真正实现‘人人教育均等’。”李老师说,如果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参与这一行动,就能解决更多困难学生的困难。于是,他主动与小汪结为帮扶对子。
从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中直接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薄弱学校。
2004年9月,新的兰花小学迎来了第一个开学典礼。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内欢蹦乱跳,家长们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几年前,同样处于高新区的一些学生家长却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学校教学规模小,设施简陋,有门路、有特长的教师想方设法调离,家境较好的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不能怪老师和家长,别看地处主城区,这个学校原来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还不如一些偏远区县的乡镇小学。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让高新区所有的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泽武说,从2001年开始,高新区大规模调整教育布局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先后拆并了10余所学校。同时,高新区管委会投入近3000万元,在整合孙家岩小学、红山小学等4所规模小、设施差的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所办学规模为30个教学班的现代化全新学校——兰花小学。就在最近,投资1600万元的红光中学综合教学楼投入使用,拟投资5000万元的65中扩建工程也已启动。
“近3年来,高新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接近2亿元。”刘泽武说,“通过整合资源,新建、扩建、改建一大批学校,让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持平,缓解了学生、家长的择校之痛。”
治理薄弱学校,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建设方面,高新区实施的均衡教育战略,尤其注重教师队伍的均衡。为此,高新区每年给每所相对薄弱的学校三四十万元不等的“治理薄弱学校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教师队伍建设。
“经济学中有个‘木桶理论’,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围起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吴介明说,目前在高新区,从管委会到各个学校,乃至普通教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学生,开始享受到了教育的均衡之美,和谐之美。
每天下午3点过,家住高新区兰花小区的小勇就会在父母的护送下到兰花小学上学,而练习开门是小勇每天的必修课。
小勇的父母是农转非人员,父亲靠开三轮车维持一家人生计,日子过得紧巴。恼火的是,小勇从小患上脑萎缩症,到了学龄时,不但智力低下,存在语言障碍,而且行为异常,经常“侵犯”小伙伴。
父亲找到学校领导:“我没钱送孩子上特殊学校,今天送到你们这里来,不指望他学多少知识,只想他将来生活能够自理就行。”
校长杨刚收下了这个特殊学生。
学校安排了3名教师,每天下午4点,轮流给小勇“上课”,教他开门、洗手、认钱……
小勇能够与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是高新区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但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一班人逐渐认识到,辖区内一些学校发展不均衡,老百姓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于是,高新区管委会决定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辖区内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我没有两年以上的有效用工合同,我的娃儿能不能在这里读书?”2004年6月,位于高新区的65中被列为“民工子女入学就读定点学校”后,几乎每天都有一大群民工到学校咨询。
按规定,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可免收借读费,但必须同时出示6种证件,最让民工头疼的是必须出示两年以上有效用工合同。民工中,擦皮鞋,卖水果,当“棒棒”的多,真正能签订用工合同的很少。
“如果坚持‘弹直线’,大部分民工子女就不能享受优惠政策了。”65中校长程前亮说,学校最终决定,只要民工到有关部门开具相关证明,就可以视同用工合同对待。
9月,100余名民工高高兴兴送子女入学了,一名叫刘云的民工笑得格外开心。由于自己超生了一个孩子,尽管夫妻俩拼命打工挣钱,但两个孩子上学,着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老大上五年级,老二上一年级,学校要是能免掉两个孩子的借读费就好了。”送孩子去报名前,刘云曾听说像他这样的情况,只能有一个孩子享受免费借读政策。
报名那天,刘云带着两个孩子早早地来到学校,收费时,两个孩子都免交了借读费。刘云忍不住问了一句:“不是说只能有一个享受优惠政策吗?”学校办公室主任屈圆告诉他:“你的超生行为虽然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可孩子生下来后,接受义务教育却是他应有的权利。”
来自璧山乡下的汪晓敏觉得自己很幸运:自从他来到高新区渝高中学读书后,除了能得到李向荣老师在学习方面的关照外,每个月还能从他那里领取50元至100元不等的扶助金。
这扶助金是李老师以个人名义供给汪晓敏的。本来,为保证贫困学生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高新区管委会设立了困难学生发展专项基金。李老师所在的渝高中学也以学校的名义,设立了贫困学生奖励金,学校每年出资三四十万元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给予生活上的资助。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成绩平平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高新区和学校的目标是‘全员育人’,真正实现‘人人教育均等’。”李老师说,如果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参与这一行动,就能解决更多困难学生的困难。于是,他主动与小汪结为帮扶对子。
从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中直接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薄弱学校。
2004年9月,新的兰花小学迎来了第一个开学典礼。孩子们在崭新的校园内欢蹦乱跳,家长们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几年前,同样处于高新区的一些学生家长却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学校教学规模小,设施简陋,有门路、有特长的教师想方设法调离,家境较好的家长千方百计送孩子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不能怪老师和家长,别看地处主城区,这个学校原来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还不如一些偏远区县的乡镇小学。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让高新区所有的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泽武说,从2001年开始,高新区大规模调整教育布局规划,整合教育资源,先后拆并了10余所学校。同时,高新区管委会投入近3000万元,在整合孙家岩小学、红山小学等4所规模小、设施差的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所办学规模为30个教学班的现代化全新学校——兰花小学。就在最近,投资1600万元的红光中学综合教学楼投入使用,拟投资5000万元的65中扩建工程也已启动。
“近3年来,高新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接近2亿元。”刘泽武说,“通过整合资源,新建、扩建、改建一大批学校,让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基本持平,缓解了学生、家长的择校之痛。”
治理薄弱学校,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建设方面,高新区实施的均衡教育战略,尤其注重教师队伍的均衡。为此,高新区每年给每所相对薄弱的学校三四十万元不等的“治理薄弱学校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教师队伍建设。
“经济学中有个‘木桶理论’,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围起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吴介明说,目前在高新区,从管委会到各个学校,乃至普通教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学生,开始享受到了教育的均衡之美,和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