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变“主宰”为“主导”,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的过程。在理论上这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被违反了。现实中,更多的是教师主宰着学生,老师的专横更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要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我们的做法是:
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补课,不延长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锻炼和睡眠时间等。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机会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发表意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其次,就是善于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自信心,把学生的“苦学”,“厌学”引向“好学”、“乐学”。
学校成立了八个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比如读书协会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书画协会开展墨汁飘香活动,定期举办文娱体育比赛等。在构建班级文化过程中,完全是由各班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个性班名,班训、班旗、班歌、刊出墙报等。
二、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实现教学目的的转变
为了应付中考,过去许多老师只抓书本知识和考试“大事”,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双手被束缚了,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被压抑了,重“知”轻“能”现象十分严重。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做到“知”“能”并重。
在探究学习中,我们不嫌学生找答案的过程浪费时间,不急于去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设置探究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体会,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积极参加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一方面购买有关新课程的光盘书籍,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进修、深造。同时通过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自身水平,重点抓好教师的备课、教案、听课、讲课、编制试题等方面的工作。请进来,多听多研;走出去,多看多学。
针对实际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如针对农村孩子文明卫生习惯较差的特点,学校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收效非常显著。又如“班旗正校风”德育活动,通过综合考评,每周最优秀的四个班级在周一奏团歌升他们的班旗,这种做法更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个课题获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实施集体备课,追求集体创优。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也要求教师合作研究,我校实施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追求集体创优。
三、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实现教学心态的转变
我们要求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同样的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哪怕各方面都表现很差的学生。我们成立了阳光心声倾诉室,开展心理辅导,矫正偏差;不少优秀学生其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教师往往因为其优秀而不予过问。我们要求要特别纠正尖子生的偏差,促使尖子生全面发展;学校重视学生的意见,专门开辟学生意见绿色通道,直达校长室,及时给予解决;教师平时多观察、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捕捉其内心世界,并及时教育。
当前,为了对付应试教育,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反复操练等这些重复性学习十分盛行,甚至把“硬逼”、“死擂”作为让学生获取高分的法宝,致使学生怕学、厌学而流失,这种状况非改不可。我们的做法是: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想问题的各种可能;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提出自己的质疑;要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敢做,勇于解决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取代传统的读写算学习模式,大大提高学习的成效。因此我们也在创造条件普及和推广现代化学习手段。学校每个班级安装了教学平台,并开通网校,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部教室都接通网络和电视终端,师生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视频教学和远程教育。
教育观念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的过程。在理论上这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被违反了。现实中,更多的是教师主宰着学生,老师的专横更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要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我们的做法是:
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补课,不延长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锻炼和睡眠时间等。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机会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发表意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其次,就是善于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自信心,把学生的“苦学”,“厌学”引向“好学”、“乐学”。
学校成立了八个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比如读书协会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书画协会开展墨汁飘香活动,定期举办文娱体育比赛等。在构建班级文化过程中,完全是由各班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个性班名,班训、班旗、班歌、刊出墙报等。
二、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实现教学目的的转变
为了应付中考,过去许多老师只抓书本知识和考试“大事”,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双手被束缚了,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被压抑了,重“知”轻“能”现象十分严重。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做到“知”“能”并重。
在探究学习中,我们不嫌学生找答案的过程浪费时间,不急于去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设置探究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体会,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积极参加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学校一方面购买有关新课程的光盘书籍,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短期培训、进修、深造。同时通过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自身水平,重点抓好教师的备课、教案、听课、讲课、编制试题等方面的工作。请进来,多听多研;走出去,多看多学。
针对实际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如针对农村孩子文明卫生习惯较差的特点,学校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收效非常显著。又如“班旗正校风”德育活动,通过综合考评,每周最优秀的四个班级在周一奏团歌升他们的班旗,这种做法更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个课题获广东省德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实施集体备课,追求集体创优。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也要求教师合作研究,我校实施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追求集体创优。
三、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实现教学心态的转变
我们要求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同样的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哪怕各方面都表现很差的学生。我们成立了阳光心声倾诉室,开展心理辅导,矫正偏差;不少优秀学生其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教师往往因为其优秀而不予过问。我们要求要特别纠正尖子生的偏差,促使尖子生全面发展;学校重视学生的意见,专门开辟学生意见绿色通道,直达校长室,及时给予解决;教师平时多观察、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捕捉其内心世界,并及时教育。
当前,为了对付应试教育,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反复操练等这些重复性学习十分盛行,甚至把“硬逼”、“死擂”作为让学生获取高分的法宝,致使学生怕学、厌学而流失,这种状况非改不可。我们的做法是: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想问题的各种可能;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提出自己的质疑;要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敢做,勇于解决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取代传统的读写算学习模式,大大提高学习的成效。因此我们也在创造条件普及和推广现代化学习手段。学校每个班级安装了教学平台,并开通网校,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部教室都接通网络和电视终端,师生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视频教学和远程教育。
教育观念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龙建刚